張綺純
(深圳市龍崗區環境監測站,廣東 深圳 518172)
長期以來,我國面臨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作為大氣環境中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主要來自含硫煤炭、燃油的燃燒產物。隨著化石燃料消耗數量的增加,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硫數量不斷增多。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會逐漸氧化為硫酸或硫酸鹽,是造成酸雨的元兇。二氧化硫被人吸入后,會引起呼吸道疾病,危害人體健康,同時其對動植物和建筑物等也帶來嚴重危害。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的環保觀念逐漸增強。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的意義日益凸顯,環保部門高度重視,二氧化硫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控制的氣態污染物。
選用多孔玻板吸收瓶,對阻力進行全面檢查,玻板2/3的面積發泡微細,并且帶有均勻性,玻板的邊緣沒有氣泡,要確保其吸收速度和阻力符合相關技術標準;檢查采樣器,主要包括采樣系統的流量、氣密性等,定期換新的干燥劑,校準流量需要采用皂膜,對采樣時所有數據進行記錄。
二氧化硫氣體與水相溶性大,空氣內水蒸氣冷凝于進氣導管管壁,會產生吸附作用,將二氧化硫溶解,使測定數據不準確。進氣導管內壁必須保證光滑性,建議使用聚四氟乙烯管。進氣口和吸收瓶之間所使用的導管不能過長,應小于6 m。導氣管按照從上至下的順序與吸收瓶管口連接,安裝過程中不能出現彎曲打結的現象,避免出現積水。導氣管、吸收瓶的連接部位需要在導管中使用插外套法進行連接,也就是在吸收瓶進氣口插入聚四氟乙烯管,并且采用聚四氟乙烯生膠帶纏繞,接口位置放置乳膠管,注意不能使用乳膠管連接。導氣管要及時清洗,將上面附著的塵埃與霧滴清理干凈,各個采樣點需要配備兩根導氣管作為備用[1]。
采集樣品盡快運回實驗室分析,應保證樣品運輸與保存環境為避光狀態。若采樣當天無法檢測,或者氣溫超過30℃,必須將樣品存放于冰箱冷凍室內,保證溫度控制在4℃,在進行樣品分析之前,提前30 min把樣品取出,檢測時樣品的溫度與環境室溫一致。
將重要干擾物帶來的干擾消除,具體如氮氧化物、臭氧等,人們可以在其中加入氨磺酸鈉;完成采樣后靜置一段時間,便可以將臭氧分解;在其中加入磷酸、環已二胺四乙酸二鈉鹽,能夠將金屬離子帶來的干擾消除。10 mL樣品中包含50 ug的鈣、鎂、鐵、鎳和銅等離子,此外還有5 ug的二價錳離子,這時不能展開不干擾測定[2]。
水質必須滿足實驗室用水質量二級水要求。建議使用蒸餾、離子交換這兩種方法進行制備,提高試驗用水的純度。
鹽酸副玫瑰苯胺(PRA)使用的純度會對試劑空白液吸光度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采用純度較高和精制的商品PRA試劑。在溫度20℃時,相同的試驗條件下測試PRA試劑,選擇三個廠家所生產的PRA試劑進行測試,重復三次之后獲得如表1所示的空白值。由此可以看出,A、B兩個廠家所生產的PRA試劑最終空白值較高,C廠PRA試劑空白吸光度與標準相符。

表1 三種不同生產廠家的PRA試劑的空白吸光度
(1)配制二氧化硫標準使用液時,需要在移液管標準試劑安瓿瓶內一次性移取5 mL溶液,并將其放到500 mL容量瓶內,以甲醛進行緩沖吸收液定容。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二次稀釋定容會對標準曲線斜率產生影響,影響試驗結果的準確性。
(2)避免交叉污染,不能直接在試劑瓶內移取試劑,以免移液管殘留溶液導致試劑污染而產生誤差。另外,氫氧化鈉溶液易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使試劑空白值升高,應密封保存。
(3)A管標準溶液(或樣品)添加一種試劑之后,需要即刻蓋上玻璃塞,將溶液搖勻。特別是A管內混合了氫氧化鈉溶液之后,若未馬上將玻璃塞蓋上并且混勻,那么二氧化硫會在比色管內溢出,影響標準曲線斜率的準確性。
(4)按次序加入顯色反應試劑,將A管標準溶液快速倒入做好相應編號且帶有強酸性PRA使用溶液的B管內。倒入溶液時,動作一定要快而且準,倒入完成后立即具塞搖勻,使混合液快速呈現酸性,倒完需要進行控干,保證測定精密度。
(5)有效掌握顯色時間與溫度,針對顯色時間、溫度需要合理控制,否則將會對試驗結果造成影響。所有顯色溫度的顯色時間、穩定時間不同,組織試驗期間,需要按照實驗室條件選擇合適的顯色溫度、顯色時間。操作過程中,對反應條件進行合理控制,若顯色溫度提高,將會加快顯色速度,若溫度降低,那么顯色速度則會變緩。如果室內溫度維持在25~30℃,將會縮短顯色時間,不要超過顏色穩定時間,以免測定結果偏低,盡量把二者的溫度差控制在3℃以內[2]。
(6)比色皿及比色管應用酸洗滌,否則器皿內的顏色無法洗凈,導致吸光度提高。比色管使用(1+1)鹽酸溶液進行洗滌,比色皿則使用(1+4)鹽酸溶液摻加1/3體積乙醇的混合液洗滌。

表2 二氧化硫顯色溫度與時間對照
利用甲醛吸收-鹽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對環境空氣內二氧化硫進行測定時,從采樣前準備到實驗室分析每個操作環節都比較敏感,而且其涉及的環節較多,每種溶液試劑純度、每個條件參數,甚至微小的操作都可能影響最終的測定結果。所以,二氧化硫采樣、分析期間,質量控制存在于采樣、分析全過程,掌握好測定的步驟與細節方可確保測定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