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編輯部

2018開年伊始,一紙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新國標”)報批稿正式面向社會公示,最終于2018年5月15日正式落地。與原標準相比,新國標雖適度放寬了對時速、重量的硬性規定,但全文要求強制執行,實際上更有全面從嚴的強制特性,與此同時,新添的防火、阻燃、防篡改等技術指標,更是直指籠罩電動自行車行業多年的安全問題。該技術規范將于2019年4月15日起正式實施。從2018年5月15日至2019年4月14日為過渡期。在過渡期內,鼓勵生產企業按照技術規范組織生產,鼓勵銷售企業銷售符合技術規范的產品,鼓勵消費者購買符合技術規范的產品。技術規范正式實施后,不符合技術規范的產品,不得生產、銷售、進口。
(1)新國標全部技術內容均為強制項
新國標將原標準中的非強制項直接改為“一票否決”。新國標前言部分的第一句話就明確指出,“本標準的全部技術內容為強制性”,這直接推翻了舊標準中對于否決項目、重要項目和一般項目的細分,也從根源上避免了產品檢驗合格但卻是超標車的尷尬局面。
(2)新國標對電動自行車生產的參數要求
在關鍵指標上,新國標充分聽取了各方意見,并參照了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在最高車速、整車質量、電池電壓、電動機功率等方面均進行了嚴格限定。最高設計車速不超過25 km/h、整車質量(含電池)不超過55 kg、電機功率不超過400 W、蓄電池標稱電壓不超過48 V等。
(3)新國標重要指標設置說明
另外,針對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發現的問題,新國標還增加了車速提示、淋水涉水性能、防火性能、阻燃性能、電氣安全、無線電干擾性能以及防篡改保護等方面要求,意在降低或避免出現電動車使用過程中因非法改裝、觸電、起火等事故對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的損害。
(4)新國標增加了多個在實際使用中出現嚴重問題的指標項
對于說明書部分的調整也看出了新國標對于電動自行車在使用過程中的關注。其中明確指出用戶需要嚴格遵守交通法規、16歲以下用戶禁止使用、不要停放在走廊過道等出口位置、不要在室內充電等。
(5)新國標適用范圍僅限電動自行車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新國標的適用范圍僅限于電動自行車。新國標中關于電動自行車的定義也非常明確,即“以車載蓄電池作為輔助能源,具有腳踏騎行功能能力,能實現電助動或/和電驅動功能的兩輪自行車”。也就是說,市面上常見的“豪華款”車型并不屬于此類產品。
實際上,目前關于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摩托車都已經有了明確的國標要求,但在兩者中間還隱藏了一個分類,即電動輕便摩托車。根據此前的標準規定,由電力驅動,且符合最高設計車速在20~50 km/h之間,或整車整備質量大于40 kg且最高設計車速不超過50 km/h的都屬于電動輕便摩托車類別。所以,市面上大量的“豪華款”車型實際類別應為此類。
但在2009年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對電動輕便摩托車的相關標準予以暫緩實施,并且至今也未有新標準出臺,所以對于此類車型,目前在管理上依舊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
(1)電動車廠家將面臨洗牌
新國標的實施,雖然會給行業帶來“陣痛”,電動車廠家將面臨洗牌,但對行業整體發展來說,將迎來“第二個春天”。對于良莠不齊的電動車生產和銷售市場來說,嚴格的新國標將推動行業朝著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這也意味著,新國標為所有的電動車生產企業劃定了一條新的“起跑線”, 在不到11個月的過渡期里,如何“達標”,這是事關電動車生產企業和經銷商未來發展的首要問題。只要企業提前做好產品規劃,按照新國標生產,就可以在行業“第二春”中分得一杯羹。
(2)國內電動車市場規模或將縮水
2017年已經有部分電動車生產企業在環保督查之下被責令關停,不難想象,新國標出臺之后,必將提高電動車產業技術門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已成立電動自行車技術專家組進行調研,會在兩三個月內出臺檢測和認證規則,未來新國標會加速淘汰技術不過關、產品不達標的小廠家。此外,沒有電摩資質、沒有3C認證的企業也將被迫退出電動車行業。
(3)經銷商選擇品牌更加謹慎
新國標的發布,有助于促進電動自行車產品質量提升,電動自行車產品的最高車速和整車質量將受到制約。同時,新國標中增加了防篡改的要求,增加了防火阻燃、淋水涉水、充電器保護等安全內容,一些小廠將不再可能靠簡單的組裝,低價出廠合格的電動車。而電動車經銷商也一定會更加謹慎,依據行業標準慎重選擇合作品牌,分清電動自行車產品的優劣。
(4)消費者買車成本或將提高
電動自行車新國標是全文強制性標準,而強制性標準對生產企業來說,影響比較大,新國標中防火阻燃、車燈、反射器、提示音等要求可能大幅拉高整車的成本。此外,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很多企業生產的電動自行車整車重量超過70 kg。為了滿足新國標的要求,企業有可能使用鋰電池來替代鉛酸電池,以減輕整車重量,而鋰電池的成本顯然比鉛酸電池高很多。
雖然業界和消費者對新國標帶來的影響表示出了焦慮和疑惑,但是,新國標從源頭上對電動車進行規范后,將進一步確保城市交通安全,這一點是達成共識的。解決城市發展中遇到的電動車之“痛”,僅有新國標是不夠的,還需要多個部門形成規范電動車發展的合力,形成科學的管理模式,真正達到安全行駛的目的。因此,相關部門應以新國標實施為契機,做好規劃,提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動電動車分類管理。
(1)分類整治 綜合處理
各部門之間要既有分工又要有合作,比如抓消防安全時要考慮財產安全,宣傳消防安全的同時宣傳交通安全等。同時,應盡早準備,提前認真研究國家新標準,考慮新國標實施后如何管理。或者采取“新車新辦法,老車老辦法”,在一段時間內進行過渡,分步淘汰;或對已經存在的超標車,采取補貼回收、加裝限速裝置等。
(2)分清責任 多管齊下
要分清生產銷售的責任、車主自己的責任、檢查監管的責任,分頭落實,各負其責,并加強督查考核,嚴格實施責任追究制度。在管理過程中,政府部門既需要階段性、臨時性的整治,也需要建立完善一整套的規章制度,建立長效機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3)強化宣教 普及技能
宣傳教育是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有關的法律法規與規章制度,政府部門要有計劃有組織、多途徑多方式、長期不懈地在車主乃至全體市民中,開展不止是交通與消防等專項的,也是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尤其要通過各種案例,開展宣傳教育,增強市民安全意識、法律意識,營造安全出行的良好環境。
(4)建立制度 鼓勵投保
電動車安全行駛關鍵在于人,新國標實施后淘汰了超標電動車,但因為駕駛人的安全意識薄弱、超速行駛等原因,并不能杜絕電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引發交通事故后,如果電動自行車方負主要責任或負全責,電動車駕駛人大多數收入水平一般,如果涉及的賠償金額較大,事故受害者的正當利益難以得到保證。但目前消費者在購買電動車時購買保險的意識并不強。從了解的情況看,3個客戶中一般有1個人會購買保險。建立電動車駕駛人投保制度,對駕駛人和事故受害者都多了一重保障,減少糾紛。
盡管電動自行車新國標已經頒布,但最終正式實施還要等到2018年4月份,這其中超標車型處理、相應法規定制、路權與責任劃分等等問題都需要各方緊密配合。所以新國標并不是萬金油,讓利益各方在法律的框架內合理合法地解決問題,才是破解電動車亂局的最終方案。此外,雖然“超標車”仍將在市面上存在相當一段時間,交通亂象的解決也需要相關政策進一步落地,但隨著各地對于公共充電設施和停車場所的積極推進,電動車起火引發群死群傷的慘劇將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