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嫻
當前,從鄉村振興的整體態勢上看,蓬勃興盛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正在推動畜禽養殖業轉型。目前,我國畜產品市場供應充足,肉類和蛋類人均占有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畜禽養殖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的同時,也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環保壓力大、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等挑戰,筆者調查采訪認為該從以下幾方面破解。

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會長、工程院院士李德發認為,盡管我國飼料工業成就巨大,但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飼料工業面臨的這個突出問題,在產業上表現為發展不平衡,在產業功能上表現為效能發揮不充分。
推進飼料工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綠色飼料原料保障能力。事實上綠色飼料原料保障能力需求一直在膨脹,目前,我國每年直接使用40%~50%的原糧,轉化玉米等能量飼料2.3億噸。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認為,玉米作為能量飼料,雖然有替代品種,但替代比例有限。當前,玉米階段性供過于求,但從長期看,受消費結構升級和玉米深加工等需求影響,供求形勢依然偏緊。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糧改飼,鼓勵以養定種、草畜結合,促進糧食種植結構調整。但從現階段飼料原材料供給結構看,作為蛋白飼料的大豆,進口依存度仍較高。李德發建議,要推進“糧改豆”,提高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增強大豆等蛋白飼料原料生產能力,補齊蛋白飼料原料短板,同時繼續擴大糧改飼規模,引導發展全株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
飼料工業必須建設現代飼料綠色生產經營體系。首先,是飼料原料供給環節的綠色生產。潘文博表示,用綠色原料供給,建立綠色生產加工和經營體系,才能保障飼料工業發展方式上的綠色增長。應當看到,目前我國在飼料原料質量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李德發介紹,由于我國種植業規模化程度還不高,原料產銷環節多,一些品質不夠高的原材料依然不可避免。為此,要聚焦飼料加工生產環節,研發環保、節約、安全的新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還要重點針對中小養殖戶研發推廣先進適用的飼料配制技術、飼喂飼養模式和自動化智能化裝備,依托技術、工藝、設施三配套,帶動小養殖戶發展現代畜牧業。
其次,是飼料工業經營體系的節本增效。飼料占養殖業生產成本的70%以上,是主要投入品。隨著糧食收儲方式逐步向市場化推進,以及金融工具參與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飼料企業抵御原料價格風險的能力會進一步加強。通過合理利用場外期權、保險+期貨、基差貿易等形式,提前確定交易價格,規避市場波動風險,使飼料企業的采購變得更穩定有序、更有保障。
農以種質為先,種質科技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而我國畜禽良種有著龐大的內部需求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市場對優質安全的畜產品需求加大,亟待加快培育綠色畜禽新品種。
一方面,綠色現代育種具備深厚基礎。我國種質資源豐富,市場消費需求大,國產化良種對我國畜牧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對一些優特地方品種的創新利用,滿足了多元化肉品市場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國種質開發與研究仍然存在“三多三少”的突出問題。目前,我國種業的研發人員、國家財政研發投入以及種業企業數量都是全球最多,但種業龍頭企業市場占有份額少,重大品種少,能自主育種的企業少。國內核心育種技術的原創程度還不高,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包括對重要經濟性狀形成機制的遺傳解析不夠,自主創制的特色商業化品種偏少。
深厚基礎就是平臺,突出問題就是潛力。進一步開發利用種質資源、發展原創核心技術、提高核心種質自主創新程度,需要打通科技創新鏈上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和集成示范三個環節,創新高效育種技術和繁殖技術,對地方品種資源進行有效利用,進一步豐富畜產品種類。
加快培育綠色畜禽新品種,尤需把好安全質量關,科學給藥。農業農村部獸醫局局長馮忠武介紹,目前我國已形成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每年新發布的《獸藥質量標準》和《注冊獸藥標準》構成的獸藥標準體系,并設置休藥期嚴控獸藥殘留。此外,從2016年7月1日起生產的獸藥產品,必須賦碼上市,且二維碼信息均上傳到中央數據庫。
農業農村部最近發文指出,要力爭通過3年時間,實施養殖環節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工作,推廣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模式,使獸用抗菌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獸藥殘留和動物細菌耐藥問題得到有效控制。李德發認為,減少使用或不使用抗菌藥,不代表養殖規模下降,要鼓勵研制新型動物專用的抗菌藥。以替代化學合成的抗菌素。
只有畜牧產業全產業鏈都確保“綠色”,才能認定畜牧業已轉型為綠色生產方式。而目前我國畜牧業產生的大量畜禽糞污,已經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一大難題。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是實現畜牧業向綠色生產轉變的根本出路。
資源化利用,關鍵在于還田。研究表明,有機肥對土壤保水、提供礦物質養分以及農作物抗旱、抗寒、抗病蟲害等方面作用明顯,有利于改善耕地質量和農產品品質。
然而,有機肥在銷售生產上面臨多重矛盾。一方面,有機肥肥效慢,需3~5年才能顯現,許多施用有機肥的農產品雖然優質,但由于缺乏品牌上的比較優勢,難以實現優價,因此,種植主體特別是大量散戶不愿使用,市場銷售脫節。另一方面,由于有機肥原材料在生產、運輸和倉儲過程中難免產生異味,加上生產技術不成熟、設備落后,以及銷售淡旺分季明顯等原因,企業在選址和經營上面臨多重難題。
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突出問題是打通從養殖場糞污到種植地糞肥使用的“最后一公里”。潘文博認為,解決畜禽規模化養殖污染問題,關鍵要推動商品有機肥產業化發展。要綜合考慮原材料來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精準規劃產業布局。還要建立有機肥財政補貼政策,對原料收儲運經營主體及施用主體給予獎補,逐步將符合條件的有機肥生產和施用器械器具列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同時要加強制度性供給。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任重道遠,需要制度性供給作為政策支撐。2017年,我國已選擇100個果菜茶重點縣(市、區)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今年,我國繼續組織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再支持約200個畜牧大縣開展治理。在省縣推進的基礎上,啟動京津冀、長三角區域整省推進,在山東、河南、湖南、四川等部分畜牧大省開展整市推進,允許大縣因地制宜調整項目資金使用方向和補助方式,推動解決好中小養殖場糞污處理難題。(來源:現代畜牧每日電訊。請作者速與本刊聯系,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