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志國
(四川省眉山市畜牧站,四川 眉山620010)
近年來,四川省丹棱縣積極踐行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按照“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綜合利用”的工作思路,以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為目標,探索采取畜禽養殖糞污“三二一一”綜合利用模式,全域推進種養循環,構建了政府支持、第三方為主體、市場運營、權責清晰、約束有力的糞污綜合利用機制,促進了全域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

1.1 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2017年,丹棱縣畜牧業產值達8.1億元,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40%,畜牧業基本實現了穩量提質、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1.2 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成效顯著
1.2.1 全面完成禁養區內養殖場(小區)和養殖
1.2.2 全域推進種養循環發展,生態環境安全得以保障。截至2017年底,縣財政累計投入“以獎代補”資金3000余萬元。拉動養殖戶投資2.5億元,共新建沼氣池3200余口、干糞池1600余口、鄉鎮沼液集中收集池10口,成立沼肥運輸專業合作社10個,配備沼肥運輸專用車15臺,建成2家以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的生物有機肥廠,年產有機肥20余萬噸。
丹棱縣“不知火”桔橙種植面積達24余萬畝(1畝≈667 m2),年產桔橙30余萬噸,通過實施種養循環模式,解決了養殖戶與桔橙種植戶的供需“斷層”,推動全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規模養殖場達90%以上。用發酵后的糞污灌溉果樹,每年為果農提供沼肥20余萬噸,全縣果農因此減少化肥施用51%,水果產量提高30%,果品價格提高2倍以上。目前,全縣90%的專業戶的關閉搬遷工作。2017年2月,縣政府出臺《關于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的通告》,共劃定禁養區域27個,面積67.87平方千米。對全縣養殖場規模、證照辦理、污染治理設施配套等情況進行全面細致摸底,確定禁養區內需關閉搬遷的養殖場(戶)共298個。截止2017年6月,全面完成關閉搬遷工作,每年可減少畜禽糞污排放量6.8萬噸,畜禽養殖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水環境明顯改善。村已建成“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可持續”的生態文明村莊。
2.1 加強領導,落實工作責任 丹棱縣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分管農業、環保副縣長任副組長,各鄉鎮和縣級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專題會、環保工作會等多次進行專題研究,對禁養區養殖場關閉搬遷工作按工作任務順排時間,倒排工期,實施掛圖作戰,看板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以微信工作群工作通報的方式,每日通報進度和問題。2017年,縣財政預算安排3000萬專項資金,用于獎補禁養區內關閉搬遷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先后制定《丹棱縣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實施方案》《丹棱縣畜禽養殖關閉補助方案》,拆除豬舍補助100元/m2、拆除鴨(鵝)床補助30元/m2,在規定時間內拆除的分別另外獎勵20元/m2和10元/m2。從紀檢、審計、財政、環保、畜牧等部門抽調專人開展聯合驗收,確保養殖場關閉徹底。
2.2 強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丹棱縣多次召開宣傳動員大會,同時利用政府網站、電視臺、廣播、報紙及巡回宣傳車等渠道大力宣傳相關政策。在畜禽養殖集中點、交通要道及路口懸掛標識標牌、張貼通告、發放宣傳資料,營造“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縣上專門成立環境犯罪偵查大隊,從公安、法院、環保、畜牧等部門抽調專人開展聯合專項執法,形成“打擊一個、震懾一片”的工作格局。
2.3 高點定位,探索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新機制 丹棱縣不斷加強設施建設,健全運行機制,強化源頭管控,建立了“有專業機構監管、有專門企業處置、有專業人員從業、有專門車輛運輸、有專項經費保障、有全社會共同監督”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六有”模式。全縣所有病死畜禽委托成都科農公司集中收集并作無害化處理,養殖戶只要1個電話,就有專業人員用專用車輛將病死畜禽進行轉運處理。全縣對外公布了監督舉報電話,接受社會監督。
2.4 壓點升級,推進生豬屠宰行業污染治理 丹棱縣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有利流通、方便群眾、便于管理”的原則,于2017年關閉了縣域內2家生豬屠宰場,并投資1500余萬元,將6家B級生豬屠宰場整合重組為1家A級生豬定點屠宰場,通過全面關停并轉、壓點升級,全縣僅保留2家A級生豬定點屠宰場,均配備了先進的自動化屠宰生產線和污水處理系統,有效治理了屠宰行業的污染。
2.5 加強執法,確保治理成效不反彈 完善環境執法監督機制,組建縣環保聯合執法隊伍,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執法監督,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控、結果嚴懲”的要求,對違規建場和直排、偷排的養殖場給予嚴厲處罰。積極配合各鄉鎮開展巡察暗訪,做到發現一起,整改一起,處理一起。
2.6 規劃引領,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制定出臺《丹棱縣畜牧業發展規劃》,鼓勵農戶按照“上山進溝、種養結合、適度規模、循環發展”的要求進行養殖場選址,促進生態養殖與綠色種植相融合。
2.6.1 由畜牧、農業、環保等部門安排技術人員到場指導,采取一戶一策一方案,指導103戶養殖場按照“兩分離、三配套、零排放”的要求,完善了糞污貯存、處理、利用設施。
2.6.2 嚴格畜禽養殖場批建管理。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種養殖布局,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合理管控飼養規模,堅持“一審批、兩同步、四禁止”原則,實行事前審批,同步建設,同步治污,禁止未批先建畜禽圈舍,禁止在禁養區內新建畜禽圈舍,禁止沼氣工程不配套就投產,禁止治污設施不達標就補助。新建場必須“以種定養”,糞污必須就近就地消納,確保新建一處,規范一處,變生態文明建設的“污點”為產業發展的“亮點”。
2.6.3 抓好畜牧業生產項目實施,推進中小養殖場規模化升級,規模養殖場標準化升級,保障了畜產品的有效供給,防止了畜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
3.1 推進綠色發展 開展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和種養循環示范場建設,按照“容量控制總量”及“以地定養、以養促種、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的原則,完善配套種植基地糞污儲存利用的池、管、網等設施,力爭實現糞污全消納和零排放。
3.2 建立長效機制 完善環境準入制度,實施畜禽養殖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措施,推進產業鏈各環節產能動態配套和集約化、一體化協調發展。開展關閉搬遷和完善設施“回頭看”,完善縣、鄉、村、組四級動態監控機制,加大執法力度,嚴堵偷排漏排的口子,讓養殖戶自覺履行主體責任。
3.3 深化畜牧業改革 要堅持規劃引領建基地,面向市場創品牌,初深結合搞加工,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提升畜牧業發展質量,打造現代畜牧業生態圈。要支持開展“三品一標”認定和畜產品商標注冊、名牌畜產品評選,打造畜產品品牌。要加快動保、飼料及獸藥產品直供、肉食品冷鏈物流和冷鮮肉直銷、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養殖場管理等新興服務業發展,通過服務規范化帶動生產規模化。
3.4 促進轉型升級 全面開展縣級畜禽養殖標準化創建,抓好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的培訓與組織實施,推進規模養殖場的標準化升級。要依托龍頭企業,創新推廣指標量化、利益兜底、增效共享的利益連接機制和“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合作生產模式,推動全產業鏈聯動協調發展,促進中小養殖場的規模升級。要支持種畜禽場、飼料加工廠、畜產品加工企業等牽頭組織養殖戶,按畜禽品種規范發展專業合作社,構建合作經營機制,減少中間環節,實現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