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超,白東,寧尚成
(四川省梓潼縣農業局,四川 梓潼 621000)
本文從豬舍標準、進豬前的準備及商品豬、母豬、仔豬的飼養管理等方面全面介紹了現代化豬場的飼養管理技術。

1.1 原則 無條件保證生產。
1.2 清洗 新圈舍在進豬前兩天,舊圈舍在進豬前一周,需對豬場圈舍內的所有設備進行一次徹底清洗,特別是舊圈舍必須注意仔細清除漏縫溝內、漏縫板底部、圈舍欄桿、自動食槽及飲水乳頭上的污垢。
1.3 消毒 新圈舍在進豬前一天進行一次全面消毒,消毒劑可選用氯制劑、季胺鹽類、碘制劑等無刺激性氣味的消毒劑;舊圈舍在進豬前一周進行消毒,消毒前必須對圈舍內外進行徹底清洗,包括漏縫溝等,可用福爾馬林+高錳酸鉀熏蒸消毒或用過氧乙酸等消毒劑消毒,消毒后通風3~4d直至無氣味方可進豬。
1.4 加溫 新圈舍在進豬前2~3d加溫,舊圈舍在進豬前1d加溫,直到圈舍內40cm高處的溫度達28℃以上、濕度小于70%,并一直維持到進豬。夏季舍內溫度不能超過30℃,如溫度過高則需加強通風或啟動水簾降溫。
1.5 飼料 進豬前應準備好豬只采食的飼料。飼料最好來源于專業化的飼料生產廠家,飼料原料標準必須達到如下要求:
1.5.1 玉米 水分含量夏季小于14%,冬季小于15%;雜質不超過1%,無霉變,軟性玉米;味回甜,不能回苦。
1.5.2 麩皮 水分不高于13%,粗蛋白不低于14.5%,無霉變結塊,中麩為主,在飼料中占比不超過1%。

1.5.3 豆粕 粗蛋白不低于43%,水分12%(夏季)或12.5%(冬季);過熟破壞蛋白質,過生容易拉稀;無霉變、異味,占飼料量的20%以上。
1.5.4 魚粉 國產魚粉主要用于母豬料:蛋白含量為50%~55%,水分在10%以內,鹽分與進口魚粉標準接近,占飼料量的3%~4%;進口魚粉:主要用于仔豬料和乳豬料。
1.5.5 菜枯 50 kg以上的肥豬,蛋白含量在36%以上,水分含量在12.5%以內,無霉變,占飼料量的5%。
1.5.6 骨粉 主要用于母豬,需注意骨粒的水分含量。
1.5.7 油脂 由膨化大豆提供,主要用于15kg以下小豬,解決能量來源問題。粗蛋白含35.5%,油脂含18%。
1.6 藥品 按每100 kg全價料+200g口服補液鹽的比例準備;防下痢藥品按國家允許使用的藥品規范使用,另外再準備一些處理外傷的藥品。
2.1 飲水 豬只入舍時要準備充足的飲水,水溫保持在22~24℃。
2.2 飼喂 豬只入舍半小時后開始飼喂,飼喂時先沿圈舍墻內側均勻撒放部分飼料,使仔豬分散采食,然后在自動采食槽內加入足量飼料。當仔豬采食量達0.1~0.15kg時,即可停止撒放飼料,讓仔豬專心在采食槽內采食。
2.3 防打斗 豬只入舍后約10min即可能出現打斗現象,采食后打斗現象增多,應有專人及時哄趕,防止發生打斗應激。
2.4 調教 豬只一般在入舍5~10min后出現排尿,在采食15min后排糞增多,此階段要對仔豬進行調教,將仔豬趕到排糞區排便,并將活動區和采食區的糞便及時打掃干凈。
2.5 加藥防病 豬只經過長途運輸應激很大,容易發病,故新引進24 h內,應在豬只的飲水和飼料中加入口服補液鹽或VC,以減輕應激。
2.6 控制舍溫 舍溫對豬只生長影響很大,進豬時舍溫在40cm高處應保持在30~32℃,地面地暖處溫度應保持在32~35℃以上,進豬2h內舍溫不得低于28℃,觀察室(緩沖間)溫度應保持在30~32℃,溫度不足時要啟用保溫箱、保溫燈等保溫措施。仔豬體重達20kg以上時,舍溫不低于26℃。
3.1 豬只購進后必須按照已制定好的免疫程序嚴格執行預防措施。
3.2 購進母豬時,如果出現發燒不吃、精神萎靡等現象,則在2 h后注射一次青霉素加安痛定。
3.3 剛購進的仔豬可飼喂濕拌料,以后逐漸過渡到干料。
3.4 體重在50kg以內的豬只,按體重的4%~5%喂料,一日三餐,早上和中午多點,晚上少點,過渡兩天后實行自由采食。
3.5 飼養員每天進豬舍后必須先察看豬群,特別是早上采食時一定要將豬只吵醒,觀察豬的精神狀況和活動情況,檢查飼料粗細、有無異味等。
3.6 仔細觀察豬只采食情況,發現異常,立即做好記號,按照豬只具體情況分類。隨時觀察飲水器里是否有水。
3.7 待豬只基本都吃完飼料后,打掃圈舍,特別是要注意部分豬糞因為比較大而不能通過地板漏到集糞池里,同時清掃過道。每天清掃圈舍內的糞便兩次,保持清潔,不能用水沖洗豬舍。
3.8 診斷疾病必須測量體溫,結合外觀癥狀基本判定疾病類型,確定治療方案和藥物配伍,并檢驗治療效果。
3.9 養殖場每周消毒兩次,并確定具體時間,消毒前保證圈舍干凈,并關閉門窗。豬只出欄或轉出豬舍后,先用水沖洗干凈再進行消毒。
3.10 注射疫苗的時間應在比較溫和的天氣進行,夏天主要在早晨或夜晚,冬天主要在中午,保證一頭豬一個針頭,注射時要求飼養員密切配合。給飼養員配備好記號筆、體溫計、筆和本子。
3.11 對豬只驅蟲的時間最好安排在早上進行。
3.12 豬場內做到嚴格分工,同時又要求各項工作緊密協作。
3.13 分季節對商品豬每個月投一次藥品進行預防,一次2~3d,飲水或拌料飼喂均可;2個月驅蟲一次,外面有大疫情時,每10d投一次藥。
3.14 嚴格控制豬舍環境溫度,溫度是致病的第一因素,要求圈舍內部溫度穩定。
3.15 一個季度對豬場的儲水庫進行一次徹底清洗,并徹底消毒。
飼養員的管理操作方式參照商品豬場。
4.1 對60kg以下的仔母豬用仔豬料飼喂,飼喂量按體重的4%~5%計算;60kg以后的后備母豬飼喂懷孕母豬料,并按照豬只大小分群飼養,每個月根據生長情況適時調整。
4.2 在后備母豬達到六個半月,群體有1/3開始第一次發情時,開始準備按照先前制定的免疫程序,開展疫苗免疫工作。
4.3 疫苗注射前先脫毒7d,再按治療量投藥3d,根據不同季節確定藥的種類。
4.4 使用伊維菌素、阿苯達唑等驅蟲藥物對豬只進行體內外驅蟲。
4.5 疫苗注射程序(參照):(1)乙腦、細小病毒2頭份;(2)5d 后注射偽狂犬病疫苗;(3)口蹄疫 3、5mL;(4)豬瘟單苗 8 頭份;(5)藍耳病疫苗;(6)夏季再增加注射鏈球菌2型苗。
4.6 配種21d左右觀察返情,凡是返情兩次的,都要重新注射一次豬瘟單苗。
4.7 懷孕母豬每個月脫毒一次,一次3d,定于每個月月底。
4.8 每個月投喂預防藥品2~3d,場內疫病嚴重時每半個月投喂預防藥品一次。母豬懷孕階段不能使用磺胺類藥物。
4.9 母豬配種后3d內飼料量減半。懷孕80d后逐漸增加飼料量,產前20d換喂哺乳料,產前1~2d開始減少飼料量,產前一天可不喂飼料。
4.10 產前7~10d,將母豬趕進產床。進入產床前,必須在懷孕舍對母豬進行徹底消毒。
4.11 產前7 d對母豬驅蟲,產前4 d投喂阿莫西林等消炎藥品2~3 d。夏天,在產前10 d給母豬飼喂大黃蘇打片。9月份后,產前給母豬注射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型苗和偽狂犬病疫苗。
5.1 準備材料 保溫系統(電和保溫桶等),工具(針、針頭、毛巾、鉗子),飲水消毒液,電筒、保溫瓶或熱水袋、細線、縮宮素、青霉素、安痛定等。
5.2 羊水破后,用消毒液抹洗乳頭、陰阜、尾根,要求溫熱水,并將乳管中的最初乳汁擠掉。
5.3 母豬超過1h沒有產仔的,需要助產。
5.4 系臍帶時,避免將臍帶繃緊,以防造成臍疝。
5.5 初生仔豬均實行超免,豬瘟苗1頭份肌注,偽狂犬苗0.5mL滴鼻。超免豬當天不得使用保健藥物,可喂葡萄糖。
5.6 超免后2h喂初乳,保證32℃舍溫,生產完第3個仔豬時,給母豬注射催產素。
5.7 產完仔后對母豬進行適當保健:青霉素加安痛定,順產打一次,難產打一天,一天3次。
5.8 凡是助產或產木乃伊、死胎、弱仔的母豬,均用高錳酸鉀兌溫熱水對產道進行沖洗消毒。
5.9 產后3 d內給仔豬補鐵、剪牙,14~15 d閹割。
5.10 產后3d必須有人24h護理仔豬,7d開始給仔豬誘食。
5.11 在仔豬25d左右時斷奶,斷奶前保證每頭仔豬能吃150g料;斷奶后3~7 d轉入保育舍,體重不低于6kg。
5.12 如有弱仔,則在吃好初乳后盡快寄養。
5.13 疫苗注射后24 h可產生抗體,但在哺乳時,母豬抗體可隨奶水流失,致使抗體水平不夠。
5.14 斷奶當天給母豬驅蟲,同時注射口蹄疫疫苗,斷奶后一天注射鏈球菌疫苗。斷奶后4 d,給小豬驅蟲。
5.15 斷奶后給母豬飼喂哺乳料,配種后給母豬飼喂懷孕母豬料。
5.16 仔豬免疫程序(參照):斷奶前一天,使用丹肺二聯苗(超免過的)和豬瘟單苗(未超免過的);在仔豬21d左右時,注射鏈球菌疫苗。
5.17 斷奶仔豬需要飼喂的預防藥品均投在水中,主要控制呼吸道病、附紅細胞體、鏈球菌和弓形體病。
5.18 斷奶后,仔豬體重不到12.5kg不換料,換料按1/3、1/2、1/3循序替代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