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中
中國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在影響建筑熱環境的眾多因素當中,通風對室內環境的影響是直接和瞬時的,其與室內空氣混合后,會立刻影響室內空氣的狀態[1]。當室外的空氣溫濕度未處于室內溫濕度舒適范圍時,自然通風和滲透會成為建筑的冷熱負荷,如果形成的冷熱負荷與室內原有的負荷是同向的關系,則會增加空調系統的能耗;反之,則可以利用自然通風降低系統能耗。因此自然通風的合理利用不僅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之一,而且有利于降低室內污染物及CO2濃度。
本文以某卷煙廠易地技術改造項目為例,研究了影響聯合工房制絲車間自然通風的因素,提出合理改善建議,盡可能利用自然通風滿足非空調區域的室內溫濕度參數要求,并對改進后制絲車間的自然通風狀況下的熱環境評價。
采用計算流體動力學(CFD)分析方法,計算軟件采用FLUENT6.3。
聯合工房平面分區如圖1所示,其中A區為制絲車間,尺寸為367.5 m×120.0 m×18 m,車間跨度較大,內部構造相對簡單;車間的長度約為寬度的3倍,大部分區域的剖面形狀一致。

圖1 聯合工房平面分區示意圖
基于車間的尺寸特點,可認為氣流在長度方向上的流動規律基本一致,計算中將低雷諾數湍流模型的全三維模型簡化為二維模型[2]。在二維簡化過程中,將設置了通風采光窗的屋面整體視為出口邊界條件,出口邊界條件由數值風洞方法確定;將金屬隔柵視為局部無厚度的阻力部件,網架則采用多孔介質模型來處理。
模擬分析了夏季工況,室外空氣溫度23℃,室內熱源熱流密度分別為 10 W/m2、20 W/m2、50 W/m2和100 W/m2四種工況。
對不同熱源強度下的通風量進行統計,可以看出,通風量與熱源強度大小基本無關,這是因為通風量除了與熱源強度有關外,還與建筑高度有關。由于本建筑高度較大,建筑高度對通風量影響更大;而熱源強度本身變化不大,其對通風量影響有限。

圖2 通風量與熱源強度關系
側窗位置對制絲車間的通風量有著顯著影響[3-4]。制絲車間側窗的原中心位置位于左側墻體3.0 m高度,分別計算了下移0.5 m、1.0 m、1.5 m、2.0 m、2.5 m、3.0 m等六種工況,以分析側窗的不同高度位置對通風量影響(圖3)。

圖3 通風量隨側窗高度變化
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側窗的下移通風量越來越大,但增大的趨勢隨著側窗位置下移漸緩。這是由于側窗的下移導致進、出風口的實際高差增大,進而增大了浮升力作用,從而導致通風量的增大。因此可以適當考慮側窗位置下移以增大通風量。
模型中側窗和屋面分別作為進、出風口進行設定,通過改變側窗和屋面局部阻力系數來研究其對通風量的影響。
3.3.1 屋面局部阻力系數對通風量影響的敏感性分析
分別計算了側窗局部阻力系數ζ=5.0、20、60和100等四種工況下,變化屋面局部阻力系數時通風量的變化(圖4)。

圖4 屋面局部阻力系數與通風量關系
從圖4中可以看出,當屋面的局部阻力系數大于1500以后,側窗局部阻力系數的改變對車間的通風量影響不大,說明屋面的局部阻力系數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側窗做法對通風量的影響趨于穩定,通風量對屋面阻力系數的變化更為敏感。
3.3.2 側窗局部阻力系數對通風量影響的敏感性分析
分別計算了屋面局部阻力系數ζ=2.0、500、1000和1545.75等四種工況下,變化側窗局部阻力系數時通風量的變化(圖5)。

圖5 側窗局部阻力系數與通風量關系
從圖5中可以看出,當側窗的局部阻力系數大于20以后,屋面局部阻力系數的改變對車間的通風量影響不大,說明側窗的局部阻力系數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屋面做法對通風量的影響趨于穩定,通風量對側窗阻力系數的變化更為敏感。
分別模擬計算了四種工況,第一種是設計工況(西側通風口有窗戶、通風百葉及側墻頂部的通風窗),第二種是左側屋面半開,第三種是右側屋面半開,第四種是屋面全開。模型中屋面的局部阻力系數為1545.75,側窗的局部阻力系數為20,熱源強度為250 W/m2。

圖6 通風量變化
從氣流速度及溫度場分布情況來看,屋面全開時氣流組織狀況最好,工作區的流速均勻且速度適中,溫度分布較為均勻,沒有形成局部過熱情況。
圖6為各工況下通風量的變化情況,屋面全開時由于通風面積大,通風量也最大。綜合來看,屋面全開工況最好,其缺點主要為施工量較大。
本項目優化方案為車間屋面全開,側墻頂部設通風窗,車間的通風量為1125509 m3/h,換氣次數為3.3次/h。
對工作區取了五個典型位置,位置高度為1.5 m,水平方向取 15.0 m、30.0 m、45.0 m、60.0 m、75.0 m,統計各個位置的速度、溫度和相對濕度,并對熱環境PMV-PPD進行評價[5-6]。
設熱源為250 W/m2、濕源為100 g/(m3h),取放松站立工作狀態下的勞動強度(人體活動量取1.2 met)和著工作服時的衣服熱阻(熱阻取1.0 clo)進行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中計算可以看出,大部分區域的熱環境處于中性狀態。

表1 PMV-PPD計算結果
1)通風量與車間內部熱源強度大小關系不大,通風量主要受到廠房高度影響;
2)側窗位置對車間通風量影響較大,隨著側窗的不斷下移,通風量逐漸增大;
3)屋面及側窗通風量均隨著局部阻力系數增大逐漸減小,敏感性分析結果表明,側窗的局部阻力系數變化對通風量改變更為敏感;
4)對氣流組織形式與通風量關系進行研究,研究了四種工況,從氣流速度分布及溫度場分布情況來看,屋面全開時氣流組織狀況最好;
5)根據制絲車間的優化通風方案,對車間現狀內部熱環境進行評價大部分區域熱環境處于中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