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經常去博物館參觀,一定會有很多收獲,并且會為祖先的智慧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1958年9月17日,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省時,專門來到安徽省博物館,參觀一件通高1.13米、口徑0.87米、耳高0.36米、腹圍2.90米、深0.52米、足高0.67米、重400多千克的青銅大鼎。他仔細觀察了大鼎雙耳上的花紋、口沿上的銘文和足部浮雕紋飾,并且詢問了大鼎的來歷,他還低頭往鼎的內部看,詼諧地說:“里面能煮頭牛。”
力量與氣勢的完美結合
毛澤東主席參觀的這件青銅大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的重器。形制為圓口方唇,鼓腹圓底,三蹄足。頸側附雙耳,耳上部略外展。鼎腹飾一周突起圓箍,雙耳及頸部外壁飾有模印菱形幾何紋,足根部飾有浮雕旋渦紋,體量巨大。造型設計上處處追求力量與氣勢的完美結合,無不呈現出其主人拔山蓋世的雄心壯志。
青銅大鼎的鼎口平沿刻有銘文12字“鑄客為集脀、造脀、鳴腋脀為之”。由于銘文的開頭為“鑄客”兩字,所以根據慣例,這件銅鼎就以鑄客命名。“鑄客”,是從其他諸侯國請來的工匠,說明戰國時期的工匠已不再是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的附屬物,身份比較自由。遺憾的是,12字的銘文,至今尚有多處文字一直未被破譯。另外,在鑄客鼎的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安邦”是當時常用的吉語。
鑄客鼎出土于安徽省壽縣朱家集的李三孤堆古墓。由于當年古墓破壞嚴重,墓坑的具體情況如何,至今都無法弄清原狀和內情了。考古專家根據墓中出土的一些器物銘文考證,認為此墓為楚幽王墓或幽王妃子墓。
鑄客鼎命運多舛
1933年,安徽壽縣暴發大饑荒,一時間社會秩序大亂。該縣朱家集附近的地主、豪紳乘機糾集一批流氓地痞,在光天化日之下盜掘了當地叫做李三孤堆的一座古墓,斬獲了一大批價值連城的青銅器和上千件珍貴文物。事發后,報紙競相披載,全國震動。地方政府迫于各方面的壓力,立即出動警力進行偵辦,所涉罪犯多數被抓獲,盜掘文物大部分被繳獲。由于盜掘者在盜掘中進展緩慢,此墓尚未盜空即被迫停止,這為再次被盜埋下了伏筆。
1935年,壽縣當地一些不法之徒,趁新一輪兵荒馬亂之機,于月黑風高之夜,再次對劫后殘存的李三孤堆古墓進行盜掘,盜出文物數百件,全部被歹徒瓜分,大多數被外國人弄到境外。
1938年,桂系軍閥李品仙駐守壽縣之時,聽說李三孤堆古墓尚未被全部盜空,大量珍寶尚在墓穴深處,賊心頓起。經過一番密謀,仿照十年前孫殿英率部盜掘清東陵的詭計,以軍事演習和剿匪為名,派三個運輸連的兵力,浩浩蕩蕩地開赴朱家集古墓現場,明火執仗地公開進行盜掘,整整挖了三個月,直到把墓內劫余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玉器、石器(磬)等數百件珍貴文物洗劫一空,并把墓中棺槨一并弄走。至此,整座大墓的隨葬器物算是被徹底洗劫一空,只留下一個黑乎乎的土洞向世人述說著世事滄桑。
李品仙所劫得的墓中文物,大部分通過上海碼頭秘密運往香港銷贓,后來這批文物全部失散,下落不明。當時只有鑄客鼎因重量超群,盜墓賊無力弄出坑外,因而兩次盜掘均未損毫發。李品仙部憑借人多勢眾,把鑄客鼎弄出了墓坑,用汽車拉到壽縣營區,但終因鑄客鼎軀體過于龐大,無法偷運至香港銷贓,若鋸成一塊塊廢銅又實在可惜(著名的安陽司母戊大鼎在被挖出時就被鋸掉一耳),在兩難中,李品仙遲遲未能想出處理辦法。后來,日軍侵入安徽省時,李品仙把鑄客鼎運送到大后方的四川避難,抗戰勝利后又運回南京博物館收藏。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南京國民政府將大批珍貴文物運往臺灣,由于時間緊迫,人心慌亂,鑄客鼎未來得及上船,被拋棄在江邊上,不久又運回安徽新的省會合肥收藏。
歷經磨難的鑄客鼎,傷痕累累,后經修復,還其原貌。
(責任編輯 張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