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思思 張墨

進入20世紀工業化時代,五個北歐國家(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和冰島)逐步邁入發達國家行列,成就了“北歐神話”:名列前茅的幸福指數與廉潔程度、“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體系、極小的貧富差距……然而,正如所有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一樣,北歐社會也面臨著種種問題。
在北歐,勞動是一種需求
北歐雖然看起來生活休閑,對個人生活質量的保護措施也非常多,但實際上北歐人是非常重視工作的。
北歐的高福利是建立在人人勤奮工作的基礎之上的,而這又與公民的覺悟、受教育程度息息相關。雖然福利好,但大家都有比較高的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他們不認為當懶漢是做人應該采取的態度。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沈建光在芬蘭工作過一段時間,他清楚記得一個細節,那就是向公司請三天以內的病假,是不需要出示任何證明的,只要跟公司說我生病了,不舒服,在家里休息,根本不需要誰來證明。在北歐,幾乎沒有人濫用這個制度。
新情況新調整
北歐的高福利不僅只有福利,它是一整套完整的體系,福利與教育同步,而這個教育體系就是“教育你不要偷懶”。
目前,北歐福利制度面臨的最大沖擊就是難民和移民。
不可否認,難民造成了不少社會問題,特別是有些難民一夫多妻,孩子都十幾個,有的則鉆福利的空子,先拿到福利,然后再到其他國家去,這些人的到來無疑會加重社會負擔。
但這對歐洲一些國家特別是有著強烈宗教情懷的北歐國家來說,幫助難民是出于人道主義,即便這會帶來一些不穩定或造成財政壓力,但也應該去做,這是他們價值觀的體現。
為了防止一些難民利用福利制度好吃懶做,現在,北歐國家也提出了要改革福利制度,比如,以前可以領兩三年的失業救濟金,現在改成了要不停地努力找工作才可以領,這就是根據新情況所做的調整。
北歐也不是烏托邦
“北歐模式”的確有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制度有過度自由化的趨勢,舉個例子,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出租車改革,就是失敗的案例。
2017年夏天,在瑞典,筆者從機場去酒店,搭的是一家正規出租車公司的車,大概花了500元人民幣;從酒店回機場時坐了另一輛出租車,同樣的路程,司機竟要價約合2500元人民幣。面對這天價賬單,即便叫來警察介入,警察也表示無可奈何,只能照付,否則將面臨法律處罰。后來聽聞,在瑞典乘坐出租車“挨宰”的乘客不在少數,甚至有乘客因為拒付天價賬單而被通緝。
瑞典出租車行業的行業保護廣受詬病,這是因為經歷了市場化改革后,出租車市場取消了準入門檻,并且為了保護司機,允許司機和公司自主定價,并受法律支持。這意味著,乘客一旦搭上出租車,便要接受司機的定價,即便價格明顯不合理,消費者都無權拒絕。
如此倡導行業自由,其副作用就是對消費者的保護明顯不足。瑞典作為旅游國家,如果“挨宰”的是世界各地的游客,負面影響是很大的。
(摘自《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