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正在服刑的福建省泉州市委原常委、南安市委原書記駱國清被法院裁定不予減刑,理由之一是月均消費高達人民幣394.29元,存在超標準消費。調查發現,官員服刑期間在監獄里錢怎么來、怎么花、花多少合適,都有講究。
服刑人員的錢從哪兒來
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官員一旦被判實刑入獄,在職的予以開除,退休的停發養老金。喪失收入來源的服刑官員在獄內也要購買生活用品,錢從何來,記者發現以下幾個渠道。
最直接的來源是勞動報酬。1月16日,山西省某監獄職務犯罪監區負責人劉曉(化名)表示,服刑人員在監獄里也要參加勞動改造,監獄對于罪犯的勞動都會給予相應的勞動報酬,這些勞動報酬會被存在罪犯個人賬戶上,可用于消費,結余部分出獄也可帶走。
最常見的來源是親戚朋友、下屬故舊饋贈。1.按照現行法律規定,在終審判決之前,服刑人員關押在看守所,配偶、子女、父母等直系親屬可以會見,會見期間就可以在看守所的賬戶上給其存錢;2.終審判決之后,如羈押期距離刑期滿達到一年以上,服刑人員會被押解到監獄服刑,在此期間通過向監獄管理局申請,如理由正當,除直系親屬外的其他親朋好友、下屬故舊也可獲準會見服刑人員,會見時就可給其在監獄里的賬戶上存錢。
最人道的來源是政策性零花錢。廣東省番禺監獄獄政管理辦公室葉警官表示,對于無郵件包裹、無接見、無匯款的“三無”人員,監獄方會盡量予以照顧,如逢年過節發放紙巾、毛巾、牙刷等日用品,應節水果等,到了冬天還會發放御寒物資。
罪犯服刑期間在哪兒能花錢
監獄會為每一個罪犯建立個人賬戶,允許罪犯購買的生活用品都有一定的標價,罪犯通過列明購物詳單、簽字后交給獄警,獄警轉交監獄財務,財務扣款后給出收款收據,獄警憑收據領取物品再轉交給罪犯。劉曉稱,這是罪犯花錢最常見的方式。
另一種方式是家屬直接花錢購物。在山西省某監獄會見大廳里,一左一右面對面設立著兩個財務室,一個掌管現金賬戶,探視人員可直接在罪犯賬戶上存錢,但賬戶最高存款不得超過6000元;另一個掌管物資賬戶,探視人員可直接花錢為罪犯購物,交錢后獄方財務會形成購物清單,獄警按照購物清單在一定時間段內將所購物品交給罪犯,但每次購物總額不得超過600元。
事實上,在監獄里不僅每次消費有限額,每個月消費也有限額。劉曉透露,這個限額由省監獄管理局制定,與官員原有級別沒有一點關系。公開資料顯示,廣東省番禺監獄的規定是:嚴管期的服刑人員每月花費不能超過400元;在考察期的服刑人員每月花費不能超過500元;而普管期和寬管期的服刑人員每月花費限制則分別為600元和800元。另外,在中秋、國慶、元旦和春節這四大節所在的月份,每人每月的花費限額將上調200元。
北京尚權律師事務所律師毛立新表示,對于服刑人員獄中消費,全國參照性標準是每人每個月220元左右。
對于限額內消費能購買哪些物品,檢索公開資料發現,監獄里能購買的物品有上百個品種,有牛奶、餅干、方便面、脫水菜心、辣醬等食物,也有花生、陳皮、豆干等零食,牙膏、毛巾、沐浴露、潤膚霜等洗護用品也有好幾個品種供挑選。
花錢超標影響減刑
查詢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服刑人員在監獄里的消費情況,直接關系到其能否減刑,如一旦被認定存在超標準消費情況,減刑就有可能被法院駁回,或被扣減減刑幅度;而借錢消費,在監獄內也是違規行為,一旦獄方發現就會被扣分而影響減刑。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涉及獄內消費情況的10915份判決文書中,記者翻閱了其中涉及財產刑的384份,發現無論是獄內月均消費300元還是3000元,只要財產刑未履行完畢,均會視為高消費情況,會被扣減一定的減刑幅度;反之,只要財產刑履行完畢,或不涉及財產刑,無論月均消費多少,都不會影響其減刑。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訴訟法教授洪道德介紹,駱國清的減刑申請之所以被駁回,主要是因為其沒有積極履行“并處沒收財產200萬元”這一財產刑刑罰,沒有消除犯罪行為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其月均消費高達394.29元,存在超標準消費,不能認定他“確有悔改表現”。不過,如果罪犯沒有財產刑刑罰,或者是罪犯的財產刑刑罰全部履行完畢、不欠繳,那么該名罪犯提出減刑申請時,其服刑期每個月花了多少錢,并不會對減刑獲批與否構成影響。
因此,駱國清雖然獄內月均消費394.29元,也是超過標準消費不能獲得減刑。
(綜合《新傳奇》《新京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