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年,拿破侖打敗了德意志帝國最大的兩個邦國:奧地利和普魯士。陷入絕望和痛苦的德國人被迫開始反思。
哲學家費希特在街頭的一次演講中說:“我們要進行的是一場精神斗爭,只有通過精神斗爭,我們才有可能從德國四分五裂的狀態和低落的精神狀態中走出來?!?/p>
怎樣才能提升國民的精神狀態?德國上下幾乎一致的選擇是大辦教育。當財政拮據拿不出錢的時候,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說:“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于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庇谑?,當普魯士還在向拿破侖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時,柏林洪堡大學誕生了。國王拿出了最后一點家底,并把豪華的王子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如今,在柏林洪堡大學主樓的長廊里掛著許多黑白照片,他們都是在各個領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位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諾貝爾獎得主。這是讓很多國家羨慕卻難以企及的一個數字。
普魯士在19世紀中期,便有了普及小學教育的硬性制度規定。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學生們上學幾乎是免費的,少量的學雜費可以用實物來支付,如果孩子不上學或無故曠課,家長則必須支付罰金。到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到1910年,德意志工業總量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在德國崛起過程中最有象征意義的事件發生在1871年。那一年,德國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強國,并在普法戰爭中取得勝利并實現了國家統一……德國從1806年被法國打敗到1871年打敗法國,不過65年。指揮德法之戰的德國元帥毛奇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普魯士的勝局早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
(摘自《黨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