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徐鋒

國學大師錢穆一生經歷坎坷,但是最終得享95歲高壽,這得益于他獨到的養生心得,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靜坐。
錢穆的妻子錢胡美琦回憶,她與錢穆剛剛結婚時,錢穆“整天在學校,有應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進門,靜臥十幾分鐘,就又伏案用功。有時參加學校全體旅游,一早出門,涉海、爬山,黃昏回家,年輕人都累了,但錢穆卻只休息十幾分鐘便可以伏案工作”。
錢胡美琦覺得奇怪,便詢問原因,錢穆說都是因為有靜坐之功。年輕時對靜坐曾下過很大功夫,將靜坐法之中的“息念”功夫運用純熟,乘車、行路都用心“息念”,所以能精力充沛,很快進入工作狀態。
錢穆的同齡人郭沫若留學日本時,因為神經衰弱,受到王陽明的影響,也修習了靜坐法,后來身體有了很大的好轉。
難能可貴的是,錢穆還從靜坐領悟到,“人生最大學問在求能虛此心,心虛始能靜。若心中自恃有一長處即不虛,則此一長處,正是一短處。余方苦學讀書,日求上進。若果時覺有長處,豈不將日增有短處?乃深自警惕,懸為己戒。求讀書日多,此心日虛,勿以自傲。”
在這里,靜坐法就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養生術,而是升華到培育心性的層面,與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的聯語頗為相近,錢穆一生在面臨很多重大關口時,往往能從容抉擇,甚至不惜冒險犯難,不能說跟修習靜坐法沒有一點關系。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