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著微信轉賬截圖起訴被駁回
小琳在寄送快遞過程中認識了快遞員小張。并加了微信。認識一段時間后,小張說自己缺錢臨時需要周轉,向小琳借2000元。小琳在微信直接給小張轉了2000元。事后,小琳也沒有讓小張補一份借條。過了一陣,小張玩起了人間蒸發。
無奈之下,小琳向浙江寧波象山縣法院提起了訴訟。
開庭了,小張仍然下落不明,沒法到場。庭審過程中,小琳沒法提供手機上轉賬給小張的原始頁面,只出具了一份微信轉賬截屏的打印件。
更麻煩的是,這份打印件上顯示的收款人竟然是一個網名——“重×再來”。因為是網名,沒辦法確認這個網名是否是被告小張的。
小琳提供的微信轉賬截屏打印件雖然能當證據使用但是卻不能孤證定案,鑒于此,法院最終以證據不足駁回了小琳的訴訟請求。
微信上轉給好友12萬要不回來
孫先生兩年來陸陸續續通過微信轉賬借給朋友丁先生12萬元,沒有借條。丁先生遲遲不肯還款。律師陳翔看其微信轉賬記錄,丁先生的微信賬號并非實名,而是一個公司名稱。
在陳翔的指導下,孫先生分別在微信、短信里給對方發去信息,大致內容是:“丁××,我是×××,我在×××時借給你,合計×××,請你盡快歸還。”慶幸的是,丁先生在短信和微信上都回復:“有數了。”
隨后,孫先生又給對方打去了電話,在電話里進一步確認借貸的事實,并進行電話錄音。
“這個案子處理得很順利,從原來的孤證變成了完整的證據鏈。最后,孫先生的訴訟請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到現在,錢也已經基本還清了。”陳翔說,遺憾的是,更多的案子中,證據很難補齊。比如,收到類似的短信,對方置之不理,沒有任何回復。
發紅包、轉賬時附言要用好
法官建議,民間借貸盡量采用傳統的借條及銀行轉賬交易的方式進行比較靠譜。
“錢可以在網上微信轉賬,借條要當面給。”陳翔建議,不要因為麻煩、礙于面子等原因就不寫借條。需要提醒的是,借條最好能附上借款人的身份證復印件,如果事后有糾紛,有明確的身份信息會好很多。
如果礙于客觀情況不方便立書面證據,那也要留心收集、固定電子證據。生活中,很多人在給對方發微信紅包、轉賬時都會用系統默認的附言,如“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等。
“別偷懶,紅包、轉賬的附言功能要用好。”陳翔提醒,如果是通過微信轉賬等借錢給對方,務必在附言欄目里備注好錢款的性質。另外,還可以在溝通中確定對方的身份信息、款項性質,減少后期可能引發的麻煩。
戀人間轉賬999.99和1000元性質可能大不同
何小姐不時會發520元、1314元、999.99元等金額微信紅包、轉賬給男友朱某,并經常附有愛意滿滿的語言。分手后,她認為有1.2萬余元是借款,要求前男友償還。法院審結后,認定其中的8304元為借款,對一些含有特別含義的轉款和微信紅包(如999.99元、1314元、520元、999.99元)不予認定為借款。
紅包發錯,對方不肯還怎么辦
如果支付寶轉賬或者微信紅包、轉賬時,轉錯了怎么辦?
陳翔提醒,市民一旦發現使用微信轉錯賬后,應立即和對方聯系或請求平臺客服幫助協調,并向對方提出退還誤轉款項的請求。一般情況下,對方核實后會主動還款。
如對方拒不退還,事主可以要求對方返還不當得利為由,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此時,當事人要注意保存轉賬記錄、銀行卡明細等證據。關于收取對方錯轉款項的行為,依照民法規定應當屬于法律所規定的不當得利。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給受損失的人。
(綜合《都市資訊報》、人民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