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南宋愛國名臣、文學家胡銓出身于耕讀之家。他的父親胡載很重視對他與兄長胡鑄在品德方面的教育。
少年時,胡銓常與胡鑄去山林中玩。一天,他們從山林歸來時,胡鑄懷里抱了一大堆又大又甜的果子。胡載看見了,以為是他們撿的野果。可沒過多久,就有果農氣勢洶洶地找上了門。原來那些并非野果,而是果農在山里精心種植的果子。果農說:“他們進山前我已提醒過,請不要采摘。”
胡載把他們叫來詢問,胡鑄承認確實是自己嘴饞偷摘了果子,但胡銓沒有動手。胡載向果農道歉并按價賠償,然后便要依照家規嚴罰胡鑄和胡銓。胡銓大驚失色,忙問:“您為何懲罰我?我什么都沒有做呀。”“是的,你什么都沒做,但這正是你受罰的原因。”胡載嚴肅地說,“明知兄長將要犯錯而不加勸阻,有縱容之嫌,此為一錯;兄長犯錯卻不揭發,又有包庇之嫌,此為二錯;在你的沉默下,兄長可能會在錯誤中越陷越深,此為三錯。你說,你該不該罰?”胡銓慚愧地低下了頭。
不作為不等于沒錯誤,明知該為而不為,其實是一種怯懦和自私。
(摘自《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