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在古代,政府往往要求老百姓以現錢來交納稅收;如果現錢不足,則要求將自己的絹、棉等絲織品按照市場價折合成金銀納稅。然而,市場上絹、棉的價格并不穩定,所以百姓經常吃虧。
五代十國時期,吳王楊博于順義年間派遣官員整理戶口、編定戶口冊,又根據每戶土地的多少厚薄,規定租稅的征收標準:上上田,每頃納稅錢二貫一百文;中等田,每頃納稅錢一貫八百文;下等田,每頃納稅錢一千五百文,要求交現錢,如果現錢不足,允許依照市場價格折合金銀。增收絹、棉等絲織品的賦稅,也折合成現錢征收。
吳國當時有個叫宋齊丘的官員,時任員外郎,他看到這個征稅標準后,內心非常焦急,便上書吳王請求虛抬當時的市場價格,從而折合綢、棉、絹等實物,令百姓以此來交納賦稅。他在上奏文書中寫道:“江淮地區,從唐末以來,戰爭連綿不斷。現在戰爭剛剛平息,老百姓剛剛過上安定的日子,可是征收賦稅一定要用現錢,或折合成金銀,這不是百姓耕田種地所能得到的,不通過買賣交易,是難以將實物換成現錢金銀的,假如讓百姓都這樣去做,實際上就是說使百姓棄本逐末、棄農經商。”當時,絹每匹市場價五百文,綢每匹六百文,棉每匹十五文。宋齊丘請求把絹的價格抬高到每匹一貫七百文,綢的價格抬高到每匹二貫四百文,棉的價格抬高到每兩四十文,都以足錢征收。
宋齊丘的建議提出后,朝臣們議論嘩然,大臣們都紛紛指責宋齊丘,說他這樣做會減少數以萬計的國家財政收入。看到這種情況后,宋齊秋便寫信給宰相徐知誥:“明公您總領百官、治理國家,想向百姓征收現錢和金銀,認為這樣國家就富裕了,這種政策可以說是拿著掃帚去救火、攪著水以求其清澈,想使火滅水清,能行嗎?”徐知誥看完信后說:“員外郎的建議是鼓勵發展農業的上策,應該采納。”于是就采納了宋齊丘的建議,立即在全國推行新的政策。這樣不到十年,荒蕪的田地就被開墾了,空隙的地上都被種上了桑樹,廣大百姓從這項政策中感受到了實惠。
宋齊丘是一名身在體制內的官員,他是靠財政開支生活的,因此,百姓的負擔重不重,與他沒有什么關系、影響不到他的生活。然而可貴的是,雖然身在體制內,他卻設身處地地替下層百姓著想,提出了有利于百姓的合理化建議,使朝廷重新定制了能使百姓得到實惠的政策,實在是善莫大焉。這樣的官員,在當下大力提倡精準扶貧的形勢下,應該樹立為榜樣。南宋史學家洪邁就評價宋齊丘說:“宋齊丘的建議真是太好了。現在一些官員治國,只知道榨取民脂民膏以增加國家財富,他們面對偏安一隅的小國之臣宋齊丘,難道不感到慚愧嗎?”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