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大一姐
2018年的高考,可能會讓已經從北大畢業的ofo創始人、CEO戴威很有壓力。
高考前幾天,突然冒出一大波“小黃車快黃了”“賣廣告續命”“戴威還能撐多久”的消息。雖然ofo很快發聲明說是遭到了集中抹黑,為了證明“資金緊張”純屬謠言,他們還比平時提前幾天發了工資,但是質疑仍在發酵——關于ofo融資失敗、裁員、高管離職的消息不斷爆出。
就在一年前,ofo的投資人朱嘯虎還跟馬化騰在微信里互懟,爭論ofo和摩拜誰更有可能在燒錢大戰中勝出。更早前,朱嘯虎信誓旦旦地表示“三個月結束共享單車的戰爭”。怎么才過了一年時間,燒錢大戰中風頭最盛的“獨角獸”,就陷入“撐不下去”的傳言里了呢?
關于ofo的變化,最早也可以從朱嘯虎身上窺探一二。去年秋天,他在提到共享單車時一改過去喊打喊殺的調子,說“投ofo的時候不知道這么燒錢”“以后不再投燒錢的項目”。去年底接受采訪時,他干脆說:“ofo和摩拜兩家合并才是最好的選擇。”接著就是朱嘯虎被自己的妹夫歐成效爆料“已經清空了ofo股份”。
朱嘯虎一向被稱為“獨角獸捕手”,如今收斂鋒芒,實際上是去年持續的金融去杠桿和年末公布的資管新規相互疊加的結果。
朱嘯虎的幾樁“風口”投資讓他在圈內贏得不少名聲,但挨個看下來,他投資的滴滴、餓了么、ofo都是經過幾輪燒錢大戰,至今未能上市的“成長”項目,而投資是有回報要求的。朱嘯虎投資這幾個項目時,趕上了人民幣基金爆發式發展的好時候,幾輪募資都超額完成,甚至一直沒有感受過“柴米貴”。但是去年金融監管環境趨緊后,資金的“抽水效應”(從一個領域大量流向另一個領域),很快就傳達到了向來以回報周期長著稱的創投圈。
某證券報曾報道,今年春節后,一家成立5年的風險投資機構,給公司上下除前臺外的所有員工都加上了募資考核指標。投中研究院的數據也顯示,2018年開年以來,基金募資態勢低迷,與前一年相比,完成的基金規模和開始基金規模月度環比下降幅度超過七成,甚至低于2017年全年的最低值。
這個趨勢在最近幾個月并沒有得到緩解,隨著今年4月資管新規《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落地,整個市場的資金面進一步收緊,當月國內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完成的募資規模,降幅超過了80%。情況比之前更糟了。
俗話說,家里沒糧心里發慌。ofo“撐不下去”的背后,是挑起燒錢大戰的資本市場發生了“糧荒”。雖然ofo這樣的明星項目不缺收購方,但在戴威“獨立發展”的理念下,仍有估值泡沫消退后估價談不攏的現實。
過去幾年在資本的作用下,出現了一大批被快速催肥的“獨角獸”,在融資的癲狂時期,公司估值幾乎兩三個月就能翻倍。不過短期內催出來的都是肥肉,在泡沫退潮的當下,更容易看清瘦身之后的“獨角獸”誰真誰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