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口述) 王藝錠
1978年的高考在7月的盛夏舉行,周其仁仍記得,剛考完試他便迫不及待地下河游泳了。當年610萬考生中,有40萬人成為佼佼者,迎來自己命運的拐點。周其仁便是其中一員。那時,他已經在靠近中俄邊界的國營農場度過了整整十年的青春,恢復高考使他從完達山里的獵人成為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名學生。那一年,中國正式拉開改革開放的大幕。40年來,他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更是受益者。
周其仁出生于大都市上海,1968年,他響應毛主席發出的“農村是廣闊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號召,乘坐了四天三夜的火車,來到地處黑龍江虎林縣的生產建設兵團850農場。那時的他,已經做好了扎根的準備。
我下鄉是1968年8月,那時候城鄉之間互相流動還是很大的一件事情。 因為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體制,跟今天是截然不同的。當時我們從城里去農村,是因為毛主席發了號召,但是誰要是去了再想從農村回城,就不行了。
其實,那時從城里去農村也并不容易,需要當地給安排工作、口糧,而農村糧食本來就不富余,人口又很多。到了80年代,還是近10億人口,8億農民。我去的地方不是人民公社,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屬于國營農場體系,相對還比較好辦。因為它是國家的,說加點人就可以加點人。
當時的體制是,城里人和農村人是完全兩種不同的人。因為城里是國家包下來,有工作、有退休金,日常供應也有保障,農村是沒有這套體制的,就靠農民自己。所以也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方式,除了極個別的農村,絕大多數農村的生活比城里貧窮得多。
要不是鄧小平重新恢復高考,我是不可能回來的。當時去了農村都是要扎根的,要一輩子待在那兒。當時,上海去了好多人,開始的時候還要報名,因為當時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雖然叫國營農場,但是已經改成軍隊體制。在那個年代,軍隊有很高威望,屬于“解放軍序列”,所以還要挑一挑,選一選。我們學校第一批就12個同學去,像我家成分不算好,錄取的時候排在最后一個,是勉強擠進去的。但是越往后,城里是“一片紅”,除了很少的獨生子女,還有父母或者本人身體不好的,其他統統都要下鄉。
知識青年去國營農場比去一般人民公社要好。首先我們是工資制,每月發薪水,跟國營工廠是一樣的,只不過工資水平低一點。另外,因為是國家投入,所以去了以后生活條件比一般人民公社要好很多。準確地講我是去當農業工人,去了以后最理想的工作是開拖拉機,但是沒輪上,我就被分到山里打獵去了。
最驕傲的身份是“杜潤生門生”
外人眼中的周其仁,是北大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是為人景仰的經濟學者,但令他自己最感到驕傲的身份,是“杜潤生門生”。杜潤生被稱為“中國農村改革總參謀長”,正是他的賞識、引導,使一批年輕人踏上了研究農村改革發展之路。
歷史上,我們國家是有遷徙自由的,人可以跑來跑去,出去闖蕩,進城打工。像我的父輩就是從浙江山區到上海當學徒的。那時候,一個村里只要有一個人先在上海站住腳,當了學徒或工人,一有機會就會介紹自己的同鄉來。這種狀態基本持續到上世紀50年代,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是寫有遷徙自由的。
但是后來“大躍進”以及相繼發生的饑荒,城市糧食不夠供應,因為人們的戶口一旦轉到城里,國家就要負責供應糧食。僅1958年到1960年左右,約有2000萬人轉入城里,糧食供應不了,政府就決定把這些人再遷回農村去。從此城鄉這個門就關上了,再也不能自由流動了。
所以基本上在上世紀60年代初以后,城鄉之間體制的壁壘就很高了。那時候農村的人,要不就考上大學成為技術干部,進入城市體制,要不就當兵,而且要當“四個口袋”的軍官,才可能進城,其他要跳出農門,可是不容易。后來修訂憲法,遷徙自由就被拿掉了。
這種狀態從1961年一直持續到大概1981年、1982年左右。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糧食產量上來了,國家就發現很多勞動力用不著在那么小塊地里待著了。但開始的時候仍希望他們不要進城,因為城里也沒地方待,沒有工作機會,住房也不夠。我們搞了幾十年計劃經濟,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城里人的住房都非常狹窄,再加上你沒有糧食、沒有工作、沒有社會保障這套東西。但允許農民搞農業以外的工業、副業、商業活動,所以開始的一個時期政策傾向叫作“離土不離鄉,就地富起來”,于是就有一些地方辦了鄉鎮企業。
再往后發展,城市改革開始了,工業活動、商業活動多了起來。對農民來說,哪里收入高一點,他就愿意到哪里去。因為鄉鎮和城市生產率有差別,工資就有差別。所以“人往高處走”,大家發現城里收入好,就想去試試。
上世紀6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我們的憲法也沒有把遷移自由權再寫進去。事實上,這項權利在慢慢發育。最早是1983年中共中央一個文件寫的一句話,叫“允許農民自帶口糧進城鎮務工經商”。后來等到糧食問題基本解決了,在城里掙的錢可以買到糧食,這個門就開始打開了。雖然國營企業招農民工并不多,但是城市建設需要很多農民,搞建筑、生活服務,從事苦臟累和危險的工作。再后來開始大量辦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可以招農民工。到高峰的時候,好幾億人到城鎮來。
現在除了北上廣深這幾個超大城市,大部分中小城市基本沒有城鄉之間的壁壘了。但是你要問打徹底了沒有?我認為過去那個城鄉隔離體制的尾巴還很長。我們的國民權利,是發展起來了,但是用一個行話來講,還不便攜帶。比如,你是安徽戶口,讀書權就在安徽,高考權也在安徽,但按理說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雖然生在安徽,到了上海就應該可以在上海讀書 ,到了北京也可以在北京參加高考。但現在還做不到,這就是身份、權利屬地化。人不應該有這種與生俱來的身份差別。人如果有與生俱來的差別,他就會覺得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再努力也沒有用。人最怕的就是被命運支配,不能主動努力地去改變命運。
周其仁的成長史伴隨著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史,他的人生軌跡也充滿著戲劇性的轉折。他從大都市上海來到了離家千里的東北農場,成為深山里的一名農業工人。當改革的大潮襲來,他又幸運地成為一位近距離的觀察者、研究者和見證者。記者問到對近年所謂階層固化論有什么看法,周其仁不以為然。因為他自己的經歷以及迄今為止的觀察,并不能讓他覺得有根據可以表示贊同。
農村和城市之間還有較深的鴻溝,但也不是絕對不能跨越。社會的人口流動,有它自己的平衡機制。我們不能僅僅只看到一截,然后就把它推到無限遠。我認為還是要把時間放進去,在一個長過程里觀察,一個變量發生變化,其他很多變量也是要變的啊。我們的語言叫相對價格變了,一連串變化終究要跟著發生。從這個立足點看,不要怕農村的人往收入高的地方跑。年輕勞動力要走,首先是收入差決定的,你要擋住他,那是沒道理的。不讓過多的農村人口進城,不但會使他們的收入降低,整個國民收入水平也提不高。
農村人少了,相對來說土地就多了,人均資源增加,人均所得也可能逐步提高,搞經營就可能掙到錢了。當然還要加上一些措施,特別是開發農業技術,對基礎設施做必要投資。現在消費者肯出錢了,知道要出好價錢來買好的農產品。既然有人愿意出好價錢,那么做投資、發展經營的意愿就會上升。當然,這個過程還會冒出無數實際問題要解決,那就一個個去解決。過去兩句老話我看現在也管用:一靠政策,其實最要緊的就是體制改革政策;二靠技術。
我也不大相信所謂中國社會階層已經固化。我們當年下鄉時,我哪里敢想上大學、回城市、當教授啊?但世界終究會發生變動,變動之中總有規律。尤其今天的中國,又是開放又是技術進步,變化超出預想,怎么可能固化?
多少厲害的農民早就沖進城鎮,或在農村上了臺階。舉個我認識的人的例子,這個人叫周克成,是云南農村出來的,先到廣州打工,后來他開始看報攤上的報紙,有一些專欄吸引了他,覺得很有意思。然后就跑到北京,在北大附近一邊打工,一邊聽課,聽完好幾個老師的課,自己也動手寫作,幾年后應聘到網絡媒體當上了編輯,現在一個經濟學會里做專業性工作。我們北大的保安中,很多人都是一邊站崗,一邊業余聽課,然后抓住機會就沖破固化。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運,但是只要努力,總還是有機會,這個機會從歷史的尺度看比過去多了。
當然,前提是一定要在基本教育上持續投入。上世紀80年代我初到溫州調查的時候,還沒有義務教育法,很多廠子的工人是青少年,工作是做紐扣、穿珠子。我問為什么干這個?回答是比在家放牛強。好多貧窮的家庭覺得小孩干點活,撿點柴火也比讀書強。今天再看,至少九年義務教育制在全國是普及了。我們大學對口扶貧單位在云南彌渡縣,這兩年我去看過幾次,村里孩子一律住宿上學,一禮拜回家一次。我不是說現在已經夠了,還應該繼續投入。特別是還要深化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要去掉那條長長的尾巴。但是順著歷史這條線看,再窮的地方和家庭,孩子只要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來日的機會一定比過去大。
現在社會其實提供了比過去更多的機會,經濟在增長,每天會增加出很多新機會來。當然,永遠做不到一步登天,馬上都變成馬云也不可能。城里人也沒有都變成馬云啊。但是總的來說,機會比過去多了。只要堅持努力的人,明天都會比今天過得好一點。要有一個好風氣,就是不能屈從命運,更不能等著天上掉餡餅。
如果沒有當年恢復高考,我就在黑龍江一直打獵打下去了;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一個人生于斯就基本綁在一個地方了。我是初中畢業,沒上過高中,后來有高考機會,自己再把高中的課拿來學習,等于是自學的。當然我比較幸運,我們農場水利科有位技術員,是1958年下放到北大荒的右派,幫我補習高中數學。為什么幫我?他說他那代人的生命就那樣過去了,看到你們有機會,幫一把也高興。要不是考上大學,我可能就永遠沒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從這一點上,對于我們這代人而言,不是抽象的道理讓我們感謝改革開放,而是我們自己的命運就要感謝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