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通常電影里,愛情的攔路虎有千千萬,在6月8日上映的電影《廁所英雄》里,阻礙男女主人公幸福的是一間廁所。
看似荒唐的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2012年,印度一位新娘安妮塔·納利在婚后第四天從夫家逃走,聲稱如果沒有一個獨立廁所,就不回家。后來一家慈善機構聽說此事,出資為她修建了一所獨立廁所。建好當天,安妮塔·納利就回家了。
電影比現實更波折。男主人公凱沙夫生在一個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家族。父親相信星盤決定命運,而凱沙夫是“注孤生”命。為破解命運,36歲時,凱沙夫在父老鄉親的見證下娶了一頭牛。父親說,接下來,只要能找到一位長兩個拇指的姑娘,凱沙夫就能破解命盤,結束單身狗的生活。
女主人公賈耶既不是雙拇指的有緣人,也不是門當戶對的鄰家姑娘。她來自一個開明的“上等”家庭,受過高等教育,是家中珍愛的獨生女。
窮小子鍥而不舍追到“白富美”、用勇氣搞定丈母娘、用假拇指騙過封建老爸,愛情路上勇闖三關,抱得美人歸后,發現苦難才剛剛開始。
賈耶家境殷實,家中有獨立的廁所。而印度30%的家庭是沒有廁所的,凱沙夫家正是其中之一。在印度教徒的理念里,廁所這么污濁和臭氣熏天的東西不能出現在家里,更不要提打掃廁所和處理化糞池了。露天解決是親近大自然的方式,也是一種“文化”。男人在家附近隨地大小便,女人卻不能光天化日之下袒露身體,因此都是凌晨或夜晚結伴一起去離村子很遠的野外解決問題,白天只能憋著不上廁所。
婚后,當賈耶發現夫家沒有廁所時,矛盾爆發了。丈夫試圖解決問題:陪賈耶一起去野外;去一位有癱瘓老人的人家偷廁所用;去路過停靠7分鐘的火車上借用……終于有一天,當賈耶被行李堵在火車廁所里,臨到鳴笛啟動才拼盡全力脫身而出時,她安安靜靜地爆發了,無視焦急追車讓她快拉車閘的丈夫,木然地隨火車離去。
賈耶提出了離婚。和現實中的安妮塔·納利一樣,她說沒有廁所,就不再回來。為迎回愛人,凱沙夫決心在家中建廁所。一場開明與守舊、傳統與現代、男權與女權的大戰,就此拉開序幕。
銀幕上的賈耶,背后站著印度6億女性。在印度,宗教、傳統的力量強過法律。上廁所這種重大問題尚且被“傳統”束縛,其他可想而知。對賈耶這種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新女性來說,一間小小的廁所,就足以讓她的生活退回到100年前,怎么可能接受?
現實生活中,像安妮塔·納利那樣的“逃跑新娘”越來越多。借影片男主角之口,電影喊出振聾發聵之語:繼續這樣生活吧,直到沒有女人愿意嫁進來;繼續在你們圣潔的家里祈禱吧,就讓這個國家變成露天廁所。
其實,2014年,圣雄甘地誕辰145周年的紀念日當天,印度總理莫迪公布過“清潔運動”計劃,慈善機構也出資幫國民建廁所。但民眾的觀念改不掉,情況就無法變好,廁所被挪用、棄用,甚至被推倒的情況比比皆是。電影里,凱沙夫和賈耶的廁所建成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現實中,還有千千萬萬被廁所決定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