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劉悅
推動產業扶貧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大的突破,產業革命“八要素”是施工圖。從生機盎然的春天出發,貴州農村產業革命如火如荼,不斷向縱深推進。
夏季,行走在貴州的鄉間地頭,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等高效經濟作物隨處可見。
自今年2月開展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以來,貴州各地行動迅速,掀起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改變傳統種養方式,從“為吃而生產”向“為賣而生產”轉變。
推動產業扶貧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大的突破,產業革命“八要素”是施工圖。
從生機盎然的春天出發,貴州農村產業革命如火如荼,不斷向縱深推進。
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鉤藤變成了賺錢的“寶貝”,由野生到人工種植,鉤藤產業越做越大,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很多農戶自發利用荒田荒地、林下種植鉤藤。
黎平縣圍繞“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布局,明確人均1畝中藥材、貧困戶產業項目全覆蓋目標,做大中藥材產業,力爭2019年底,全縣中藥材累計種植面積達25萬畝。
在素有“油茶之鄉”的龍額鎮,鉤藤種植面積發展到3500畝,成為群眾持續增收的好產業、好路子。龍額鎮下德俄村村民石光標前年種有3.5畝鉤藤,去年創收1.5萬元。
“今年鉤藤收成不錯,來年我還要把規模擴大?!必毨羲诠饬窒残︻侀_地說。
“種鉤藤好,收獲后村民還可以外出打工,根據管理質量,每畝鉤藤產值可達5000-8000元,廣西、湖南等地的流動商販年年都到村里收購鉤藤,去年全村鉤藤成交額就達100多萬元。”黎平縣洪州鎮六爽村支書石開秀說。
據省農委數據顯示,貴州省已規劃落實50個縣以蔬菜、43個縣以茶葉、60個縣以食用菌、43個縣以中藥材、45個縣以水果為主導產業的發展目標。
全省投入4700萬元資金,重點推進正安、威寧、榕江、晴隆等深度貧困縣種禽場、繁育場、屠宰場、養殖場新建或改擴建,目前已完成新建或改擴建種禽場3個(納雍、紫云、普安),擴繁場11個。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也是貴州農業優勢產業不斷壯大的過程。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低于市場價按保底價收購,市場價高于保底價就按市場價收購”的規則,不僅讓農民增收“短、平、快”,也讓農民在發展產業時無后顧之憂。
云霧繚繞的銅仁市思南縣許家壩鎮中藥材種植基地,大棚鱗次櫛比,棚內白芨等藥材茁壯成長。去年思南縣引進投資建基地,并建成深加工廠、檢測中心、倉儲物流設施,構建產供銷鏈條。
引進企業發展產業,保障群眾利益是關鍵?!拔覀円浴恋亓鬓D+吸納務工+量化入股分紅’模式,強化公司與農戶、公司與村集體的利益聯結。”思南縣委副書記楊秀明說。
得益于中藥材產業,群眾可以獲得流轉土地租金和入園務工薪金。同時,思南縣還將800萬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量化到項目區193戶貧困戶,每年定額分紅40萬元,貧困戶與村集體按6∶4的比例進行分紅。
產業發展,要以人民為中心,讓群眾利益最大化。

自今年2月開展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以來,貴州各地行動迅速,掀起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改變傳統種養方式,從“為吃而生產”向“為賣而生產”轉變。圖為水城縣米籮鎮現代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水城縣委組織部供圖)
在畢節市織金縣茶店鄉群豐村竹蓀裂變扶貧示范基地,茅草棚遮陽,軟松針為被,“菌中皇后”獨顯尊貴。
“群眾每畝地每年有400元流轉費,上千貧困人員可通過務工脫貧,同時群眾掌握技術后可以自己種,合作社保底回收?!笨椊鹂h恩雄經濟作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雷恩雄說。
“目前全村已經種下8000畝花椒,整個萬畝花椒示范基地預計于今年6月份完成?!痹谇髂现葚懾S縣者相鎮旗上村萬畝花椒基地,者相鎮鎮長蘭鵬說。
滿山花椒,迎風招展。花椒樹下,長滿特色花卉涌金蓮,還整齊擺放著500多個蜂柜。據介紹,花椒下套種花卉和養蜂,可讓每戶增加1萬元收入。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鞍艘亍背蔀橥黄苽鹘y觀念束縛的“心訣”,讓農民滿懷信心和決心。
在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展亮小香雞養殖基地,負責管理雞舍的村民邰光華說:“這個產業真正做到了點子上,點燃了我們對新生活的希望?!?/p>
“產業要實打實地干,才能讓群眾真打真地脫貧?!被刎撠熑苏f,他們在利益聯結上探索出“兩制雙返”模式,30個村的2300多貧困群眾因此致富。
產業旺,鄉村才能振興,群眾才能致富。不斷趕超跨越的貴州,要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實現鄉村振興,不能用舊方法,要不斷激發新的創造力。
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大用鎮罵冗和涼水井兩個村,過去主要種植玉米和稻谷,產業結構單一,發展緩慢。
“想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就得狠下功夫,轉變傳統的種植理念,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走一條山地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六枝特區相關負責人說。
2016年開始,大用鎮按照“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貧困戶)”模式,以“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3155工程”為抓手,以“三變”改革為動力,建成瑞民生態觀光園,讓窮村花果飄香,帶動戶均年增收4180元。
在銅仁市德江縣桶井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育苗基地里,農民挖坑、栽菊花苗、澆水,一派繁忙景象。
“腳下這片土就是我的,早年種1畝玉米最多700斤,除去肥料、農藥300多元成本,基本沒什么收入,現在一年租金加打工收入一兩萬,干活都渾身是勁兒。”貧困戶杜典碧興奮地說。
桶井鄉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石漠化嚴重,土地貧瘠,耕地稀少,土地收益低,是導致群眾貧困的主要原因。而今,花椒、水果、菊花等產業覆蓋桶井鄉山山嶺嶺,扶貧春風吹來滿山翠綠。
如今,將“為吃而生產”轉變為“為賣而生產”,貴州因地制宜選準產業,從全產業鏈著手研究,將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作為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中的“重頭戲”,革除小農經濟等落后觀念,選準適合當地發展的優勢產業,什么賺錢種什么、什么賺錢養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