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劉悅
“三變”改革既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腰帶”,也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水城縣“三變”改革,激活了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創新了產業精準扶貧模式,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壯大了新型集體經濟實力。
作為“三變”改革發源地和實踐地,水城縣“三變”改革釋放的紅利輻射范圍越來越廣,“變”出了農民收益的增加,“變”出了農業結構的調整,“變”出了農村生產力的解放。三變”改革既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腰帶”,也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5月17日,在水城縣米籮鎮的潤永恒獼猴桃基地三號工區里,幾名農戶正在給獼猴桃基地完善修葺工作,“我們這是要給基地裝上智能攝像頭。”來自俄戛村的村民康永碧抹了抹額頭上的汗,指著前方已經裝上的攝像頭說,“以前在家就種地,現在把地流轉到公司,還能在基地上班,比以前好太多了。”當了半輩子農民的康永碧很享受現在的“股東”身份。
如今,流轉土地,再到“自己”的土地上班,成為了米籮鎮大多數村民的“常態”模式。從單一的種地收入到擁有土地分紅和工資收入,米籮鎮帶領農戶探索新的發展之路,已經走了多年。
“過去面朝黃土兜里沒錢,如今‘三變’改革入股收錢。”這句話在當地流傳很廣,也是米籮鎮獼猴桃種植戶王順友的真實寫照。這個以前常在外打工的樸實農民,已將家里幾畝荒地融入獼猴桃產業基地,而他靠著土地分紅和在基地務工一年的收入就達到5萬多元,以后再也不用出去給別人打工了。
“‘入股’改變了以往公司與農戶‘分灶’吃飯的格局,公司與農戶之間也從雇傭式的‘矛盾體’變成了利益共同體,不僅讓入股農戶的收益有了多重保障,更能讓公司從生產管理中逐漸‘脫身’,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后期產品精深加工和市場開拓上。”基地負責人、貴州潤永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君說。
在位于米籮鎮東北方的現代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基地,35棟現代大棚正在靜靜地“孕育”,它們的“肚子”里一顆顆精品番茄正在茁壯成長,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番茄谷”。
很難想象這個占地面積263.8畝、屬于倮么村巖腳組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原來是一片灘涂。“以前發大水淹了這里,后來變成了荒灘,也沒有人打理。”米籮鎮黨政辦主任錢學遠回憶,這樣的情況到了2017年,才有了改變。
“2017年,我們采取‘村集體+企業(公司)+貧困戶’的模式,整修了荒灘,建設了這個番茄基地。”錢學遠說。米籮鎮將財政扶貧資金1.08億元作為米籮鎮全鎮貧困戶股金入股宏興公司,由5個村級合作社代表5個村的貧困群眾參與分紅,宏興公司委托貴州遠通公司對基地進行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產生的凈利潤,水城縣宏興綠色發展有限公司、貴州遠通公司、村級合作社、入股貧困戶按照12:12:20:56的比例進行分配。
如今,水城以“三變”為統攬,以企業為平臺,以股權為紐帶,通過模式的推廣和復制使農產品源頭有保障,全程有管控,產品有溯源,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帶動周邊的老百姓就地低風險創業就業,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助農脫貧致富奔小康,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以及農戶、企業、政府“三贏”的目標。
記者在水城縣陡箐鎮見到44歲的楊明英時,她正在聚精會神地畫畫,再過幾天,她手里的這幅農民畫就即將完成。“畫完成以后就送到合作社去,他們負責銷售,我就專心畫畫。”楊明英看著手中的畫作說。
“白天勞動、晚上作畫,農忙勞動、農閑作畫”讓陡箐鎮誕生了一批農民畫畫家。“但是就是缺乏經營,缺乏銷售人才。”水城縣文化館館長董成說,如果有這方面的人才參與,銷售暢通了,能夠為畫家們帶來實惠,形成產業化,畫家就會有創作信心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陡箐鎮以“三變”為引導,自籌資金成立水城縣蒙多彩民族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按3:97的股比進行分紅,其中3%作為合作社發展基金,97%為社員以農民畫技術、資金入股的分紅。以陡箐村猴兒關組為例,全組共有農民畫畫家50人,農民畫合作社和畫廊8個,80余人實現了農民變股東,人均年分紅1萬余元。
“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是水城縣在“三變”改革中最為關鍵的舉措。解放農村生產力,喚醒沉睡的資源,讓更多的農村產權要素流動起來。

“入股”改變了以往公司與農戶“分灶”吃飯的格局,公司與農戶也變成了利益共同體。圖為米籮鎮獼猴桃產業基地。(水城縣東部農業產業園區管委會供圖)
5月18日,米籮鎮倮么村村民嚴萬君正在打掃著自家的三層小樓,為月底青年客棧的開業做最后的準備。
“開業以后,我們就住在一層,二三層都拿來做民宿,平時我們就負責打掃和基礎管理。”2017年,嚴萬軍將家里的300平房屋入股給了水城縣旅游文化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與他一起將房屋入股的還有村上另外9戶村民。
“入股后的房屋,我們做了統一的裝修和改造,并且由公司統一管理。”水城縣旅游文化開發投資有限公司項目總監張云美說。
下一步,水文投公司將會對這些房屋入股后到公司的農戶進行標準化培訓,積極吸納房屋股東到公司上班,參與客棧的管理,“這樣除了房屋入股后每年得到的分紅,每月還有工資,增加了他們收入渠道。”張云美說。
“4月24日,發耳鎮新光村新坪組村民岑天勇將自家2.3畝土地經營權流轉給了水城縣新光發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期為18年,公司按每年每畝500元支付流轉費給岑天勇,并在每年的3月31日前付清流轉費。”打開水城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網站,像這樣的的成交公示幾乎每天一條。“土地流轉”“資金入股”“林權轉讓”……每一項產權交易都能在交易中心辦理和查詢。
作為全省第一批8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2015年12月,水城縣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為各類農村產權提供場所設施、信息發布、組織交易、鑒證等服務。
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為農村產權轉讓、出租、抵押、融資、入股等搭建平臺,在推進“三變”改革過程中,充分激活城鄉發展要素,多渠道增加群眾經濟收入,拓寬農村發展路子。從今年1月起,水城縣農村交易產權中心共交易103宗項目,共涉及金額1.15億元。其中農村土地經營權轉讓項目100宗,涉及金額1088.5萬元。
目前,水城在初建成25個農村產權交易服務站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運行機制、管理體制、交易流程和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鄉、村兩級產權交易平臺運作,確保產權交易服務站辦公有人員,辦公有場所,辦公有設備,正常開展農村產權交易各項業務,積極推進農村產權規范交易,將服務網格延伸到鄉鎮和村級,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打通農村產權交易“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