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李思瑾
“互聯網+”已經成為貴州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關鍵之舉,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力推動了政府服務與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
同月,《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2018)》在京發布。報告顯示,貴州省2017年全國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總體得分93.76分,排名全國第三。
在“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為主題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貴州《數據融通精準治理服務到家——大數據助力現代政府治理體系建設實踐和探索》成為全國30個最佳實踐成果之一。
成績背后,是貴州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大數據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利用互聯網進行社會治理的升級。
走進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巖腳鎮青杠林村,記者看到每家每戶的門上都張貼著一張政務公開門牌,上面有“陽光六枝”和“六枝發布”兩個二維碼,農戶只需通過手機“掃一掃”就可以進入六枝特區政務公開平臺,村集體資金使用情況、低保金發放情況,以及發展產業、種植養殖技術、就業創業等信息應有盡有。
“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六枝特區電子政務辦公室主任張家祥說,貴州有了一張“政務網”,村民網上“呼叫”,“鄉村政務配送”服務隊上門辦事。
“辦不完的手續”“蓋不完的章”“跑不完的路”已成過去,大數據激活了“互聯網+政務”發展的一池春水,貴州擁有了智慧政府的“新名片”。
“沒帶身份證也可辦事!”6月8日,貴州政務服務自助機前,貴陽市民周先生“刷臉”取號,欣喜不已。
“刷臉”實則靠的是“內涵”——強大的數據庫:所有與辦事群眾身份相關聯的證照、材料信息都會被歸入以辦事群眾身份證號碼為編碼的個人檔案。辦事群眾提交過的相關證照和材料還會自動錄入貴州省網上辦事大廳證照批文庫,在政務服務自助機上實現自助打印。
Speed(快捷)Service(服務)、Selfmotivated(主動)、Satisfaction(滿意),以“4S”為核心,貴州政務服務中心已探索出了一條既有別于“收發室”式的政務服務,又有別于剝離部門行政許可權相對集中運行模式的集成服務的新路子,貴州人告別辦事需反復證明“我就是我”的時代。
依托網上辦事大廳一體化平臺,貴州省還全力推進與國家部委、省內異構系統的網絡通、業務通、數據通,各級各部門在同一平臺上運行。貴州省網上辦事大廳已經接入省市縣3854個審批服務部門、1505個鄉(鎮、街道)政務服務中心、17206個村(居)便民服務站,注冊用戶達到658萬。
除了建設推廣應用政府門戶網站云平臺,貴州還高度重視標準規范建設。
今年4月,貴州省質監局發布《政務云 政府網站建設規范》《政務云 政府網站數據交換規范》《政務云 貴州省電子政務網應用平臺公文數據交換規范》《政務云 貴州省電子政務網應用平臺接入規范》4項政務云地方標準,將于10月16日起正式實施。
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時代,精準扶貧需要的不僅是資金,更是智慧和技術。
針對精準扶貧,貴州已經開展諸多嘗試,譬如持續加大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率先啟動“7+1”民生工程建設,截至2017年11月底,實現全省2800個行政村光纖網絡全覆蓋,基本消除鄉鎮以上城鎮建成區移動網絡盲點盲區。

貴州堅定不移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全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切實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增加便利。圖為云上貴州系統平臺監控調度中心。(貴州圖片庫供圖)
今年1月,省委網信辦、省發展改革委、省扶貧辦在《貴州省網絡扶貧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基礎上,又聯合印發《貴州省加快推進網絡扶貧試點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網絡扶貧要從網絡覆蓋、農村電商、網絡扶智、信息服務等六方面發力。
完善農產品電商服務體系,貴州實踐的步伐緊跟。同月,威寧自治縣蘇寧電商扶貧實訓店開業。300平方米的店面,成為威寧向全國輸送農副產品的重要“窗口”。
此實訓店總投資359萬元人民幣,其中300萬元為蘇寧投入,59萬元來自30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扶貧資金。電商扶貧實訓店每年給貧困戶2000元保底分紅,虧損由蘇寧兜底,而盈利則通過按比例分紅、捐贈的方式返還給貧困戶。
負責實訓店線上中華特色館威寧扶貧館運營的李臣果告訴記者,電商扶貧實訓店還會不定期組織開展電商培訓活動,組織、帶動那些對農產品上行感興趣、想利用電商創業的年輕人,幫助他們學習、提升電商銷售、運營技能,提升農產品品牌經營意識,走上自主創業之路,變“輸血”為“造血”。
“玩轉”大數據的“聚通用”,打通精準扶貧的經絡,貴州的“互聯網+大扶貧”已成為政府提升扶貧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成為整合扶貧資源、匯聚扶貧力量的重要平臺。
5月27日,2018數博會“大數據助力精準扶貧·互聯網征戰脫貧攻堅主戰場”高端對話論壇上,多家全國知名企業與貴州貧困縣簽訂幫扶協議,助力貴州脫貧攻堅。
探索“網絡+”與精準扶貧融合,貴州已邁出了扎實有效的第一步。
網絡空間是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
2017年6月,以貴州省網信辦與省民政廳聯合印發《關于實施網絡社會組織“同心圓”工程的通知》為指引,貴州省網絡文化發展協會成立,先后指導省互聯網發展協會舉辦兩期“多彩貴州·網絡名人沙龍”系列活動,組織省內主要新媒體及網絡大V集體學習宣傳貫徹《國家網絡安全法》,指導省網絡文化發展協會召開“五年發展·點滴印記”貴州新媒體代表人士座談會……
“守土有責、守土盡責”,貴州不斷創新網絡傳播模式方式,積極推進媒體融合,投入專項資金、出臺相關政策、完善體制機制、加強隊伍培養,支持全媒體發展。
2017年11月,在中央網信辦網評局指導下,貴州舉辦“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中外青年學者交流活動,40余名中外青年學者及中央網站編輯記者前往貴州實地感受5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一篇篇鮮活生動、緊扣時代脈搏的新聞報道,用生動的形式、鮮活的網語講述“貴州好故事”,奏響了勤勞智慧的貴州交響。
網絡也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組織建設的一個突破口、切入點。如何利用互聯網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貴州正積極打造和培育一批互聯網黨團建示范點,著力推進全省互聯網領域黨團建工作全覆蓋。
貴州不僅做大網上“朋友圈”,夯實網絡社會組織“同心圓”工程,還建立健全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發揮行業引領和自律作用,助推全省互聯網領域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