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楊剛
“真是好干部!”
“以心交心,他把我們的事當成他的‘家事’。”
“有什么事,找陳書記去,他有辦法!”……
5月11日,記者在畢節百里杜鵑管委會中塘村、朝陽村、雙壩村等地采訪,提到駐村干部陳國榮,村民們贊不絕口。
從2016年3月至今,陳國榮先后擔任百里杜鵑管委會戛木管理區中塘村駐村干部,仁和鄉朝陽村、雙壩村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等職務,熟村情、悉民意,調結構、興產業,只爭朝夕戰脫貧,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他和駐村工作隊員的身影。
下派駐村的第一天,陳國榮千頭萬緒。“好比軍人投身戰場,要打好貧困村脫貧戰役,深感責任和使命重大。”
2016年3月20日,陳國榮根據組織安排派駐戛木管理區中塘村。作為當時的二類貧困村,中塘長期以傳統作物為主,村民收入少,村集體經濟薄弱。
在多方走訪和調查后,陳國榮將竹蓀種植項目引進中塘村。
“竹蓀營養價值高,生長周期短、見效快,當地的土壤、氣候都比較適合,而且有織金竹蓀的品牌作支撐。在多方努力下,我們湊集到38萬元資金,搭建了18個大棚。”陳國榮介紹,按烘干的重量來算,每個棚可產300斤左右竹蓀,每斤按200元至300元算,每棚可收入6至9萬元。
一到竹蓀采摘季,市場供不應求。“竹蓀種植項目帶動當地32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500元,也解決了1546個就業崗位,目前正在擴大種植規模。”

陳國榮現場為村民宣講政策、講技術。(受訪者供圖)
2016年8月,陳國榮調任仁和鄉朝陽村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堅持吃住在村3個月,不分周末、節假日連續工作,組織召開80余次群眾會,發動群眾種植了早熟馬鈴薯632畝,間作347畝辣椒,均取得豐收。
駐村幫扶永遠在路上。2017年4月底,因工作能力突出,陳國榮被調到交通環境困難、自然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的縣級深度貧困村——仁和鄉雙壩村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
“硬骨頭再難啃也要咬牙堅持!”面對新的挑戰,陳國榮義無反顧。
“把門打開,走出去請進來!”陳國榮堅信基層組織建設是引領脫貧攻堅的關鍵。為轉變班子成員的傳統思維,陳國榮帶領村干部遠赴遵義、重慶等地學習“取經”。
村里沒有項目,陳國榮就帶頭出去找項目。在省委組織部學習期間,陳國榮結識了幾位農業專家,并請專家指導規劃養蜂產業,目前雙壩村“千箱養蜂計劃”第一批項目已落地。
群眾富了,鄉村更美了,村居更和諧了,而這一切的改變,對于貴州大山深處許許多多和陳國榮一樣的幫扶干部來說,是最大的“幸福感”。
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作為黨的基層干部,陳國榮樸實、敦厚,干勁十足。“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爭取再打出更多的‘漂亮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