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從明
黔南州立足投資需求,著力構建開放、統一、公平、透明市場經濟體系,積極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產業體系建設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中之重,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對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新形勢下,黔南州要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必須深化對市場規律的認識,轉變工作思路,創新工作舉措,破解難點問題,推動招商引資新突破。
從政府主導招商向“政府+市場”招商轉變。將政府從招商引資“運動員”角色轉變為“引導員”,強化政府服務職能,積極創造和搭建企業投資合作平臺,真正發揮企業在招商引資中的主體作用。同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投資機構等市場主體在行業研究、投資信息掌握和聯絡渠道開拓等方面的專業優勢,策劃和開展有針對性的招商聯絡和項目洽談工作,不斷提高招商引資實效。積極用好省、州以及廣州對口幫扶的各種平臺招商,強化節會和省州縣各種活動招商。
從“等客上門”招商向主動出擊招商轉變。一是扎實做好基礎工作。對自身資源進行細致梳理,將區位和環境優勢、產業特點、現有要素、所需項目等整理編制成冊,為推介宣傳、明確主攻方向、找準適合項目打好基礎。二是建立招商引資目標企業數據庫。主動對接、全方位了解潛在招商企業,將企業規模、產業結構、聯系方式、投資類別等錄入平臺,明確專人聯系溝通,隨時了解企業投資動向。三是認真包裝項目。對在談或近期可談的招商項目,安排專項資金進行市場化的精細化包裝,初步形成項目建議書,編制招商專案,配套相關優惠政策,不斷提升項目對接度,提升招商引資項目命中率。四是瞄準重點地區招商。按照“主攻珠三角、拓展長三角、鞏固成渝、開發京津冀”的思路謀劃重點區域專題招商。五是突破國際招商難題。各縣(市)尤其是開發區要放眼世界引進一批項目,在深挖港澳臺市場的同時,通過與德國艾爾福特、美國波多黎哥、澳大利亞湯斯威爾等友好城市聯絡,加強與重要企業、商協會的官方對接,加大國際產業合作、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外資比重。用好貴洽會、大數據峰會、國際射電天文論壇、都勻毛尖(國際)茶人會、中國物流(都勻)國際峰會等國際合作平臺,加強國際投資貿易合作。
從“普遍撒網”招商向精準招商轉變。一是加強招商隊伍能力建設,根據產業發展分類,分專業團隊分析國家各類產業政策,比較分析研究沿海產業政策和產業鏈。加強對重點產業和優強企業信息收集和分析研究,聚集引進產業,瞄準重點企業,梳理信息、分析研究對策,提出精準“狩獵”方案,開展專題招商、上門招商,提升招商實效。二是邀請一批國內外專家定期會商,研究繪制產業地圖,為招商引資把脈定向。三是充分發揮本地企業、商協會作用,籌建在外商會,推進本地商會在全國重要城市布點。建立信息交流平臺、開展招商推介會、鼓勵商會組織人員回鄉考察,形成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與高端中介機構、國內知名投資咨詢公司合作,探索專業機構招商。篩選一批與各縣(市、區)優勢產業和重點產業配套的行業協會、大集團,爭取派員掛職。四是積極探索“人才+技術+產業”的融合招商模式,圍繞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需求,著力引進高端人才、先進技術和高端產業項目。通過引進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及技術,帶來創業團隊,推動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引資與引智的雙向共贏。五是對外地企業、本土企業一視同仁。凡本土企業在本地增加投資,對新增投資部分視同招商引資任務,給予相關同等待遇,促進本土企業的“二次創業”,實現本土與外地企業共生共榮。此外,支持本土產業園區加強與州外園區合作,雙向辦“飛地經濟”園區,實現資源共享,交互式發展,差異化競爭。
優惠政策要向優化環境轉變。在硬件方面,要發揮開發區、產業園區和特色小鎮的主戰場、主渠道作用,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建設,以優良的承載能力吸引投資,確保項目招得來、落得下、留得住。在搞好硬件基礎配套同時,更加注重要素保障、市場空間、物流條件等配套條件建設,提高招商項目承載能力。在軟件方面,要立足投資需求,著力構建開放、統一、公平、透明市場經濟體系,積極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執行好《貴州省外來投資者服務和保障條例》,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應加大改革力度,減少審批和收費事項,以落實“一站辦公”“限時辦結”“特事特辦”等方式,不斷提高行政效率,要制定“專案”推進、組建“專班”研究、明確“專人”負責,為項目推進提供“保姆式”服務,切實為投資者排憂解難,增強投資信心。
從傳統要素保障向創新要素供給轉變。一是清理整頓僵尸企業和僵尸項目,騰出閑置土地和廠房,創造發展空間。強化對域內企業閑置資產的清查和重組,以存量引增量,針對老企業采取增資擴股、騰籠換鳥、收購兼并、合作經營等二次招商模式。依法合規嚴格執行投資強度標準,提高進入門檻,開展“選資招商”。二是通過市場銷售引商。建立政府采購名錄,明確全州政府采購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購買招商引資企業產品,制定州內企業采購補貼政策,鼓勵州內企業之間簽訂采購協議,凡是州內企業采購州內企業產品的,在市場同等價格上給予適當補貼。三是通過政府參股引商。建立招商引資產業基金,完善產業資金準入和退出機制,利用產業基金通過股權投資形式與平臺公司密切配合入股招商引資企業,既能幫助招商企業增強投資信心、盡快成長壯大,又實現共贏。四是通過建立產業引導基金引資。由政府負責項目規劃布局,政府、金融保險部門與企業資本,共同建立產業基金,引導金融部門和大型企業投資。也可通過政府平臺公司參股,與社會資本成立SPV公司,引導企業投資大中型項目。五是通過建立孵化、加速器引商。建立創新型中小企業孵化基地、上市企業加速器。有統計數據表明,有孵化器扶持的創業企業,其成功率會提高5到7倍。

2017年7月15日,楊從明(左二)率隊在浙江義烏開展招商引資活動。(黔南州政府辦供圖)
從單個項目引進到產業鏈招商轉變。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產品換代和產業升級,以裝備制造、資源深加工、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為重點,著力開展領導帶頭招商、專業招商、小分隊招商和點對點招商,努力打造產業集群。一是多視角掌握上述產業發展動態,細致研究相關產業鏈條構成,多方位研究把握企業投資需求,做好做足項目包裝推介等招商基礎性工作,開展點(項目)、線(產業鏈)、面(產業集群)結合的產業鏈招商,提高招商項目的“對接率”。二是搶抓機遇,積極創造條件,主動承接珠三角、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和成渝桂湘鄰近省份以及貴陽相關產業轉移,鎖定上下游關聯企業,開展主題招商,提高產業集中度,盡快實現本土化。三是成立和完善各類產業協會,搭建同行業交流合作平臺,促進招商企業與本土企業合作共贏,增強集群內企業的優勢互補,補齊拓寬產業鏈條,提高相關產業互補性和契合度。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特色小鎮,促進產業聚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