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永杰
荔波縣桑園面積達3.56萬畝,覆蓋貧困戶4525戶18100人,2017年全縣養蠶1.68萬張,鮮繭總產量69.384萬公斤,總產值3192萬元,有近90%的貧困戶因參與桑蠶產業而脫貧。
種桑就養蠶,有蠶就種桑。截至今年5月,荔波縣新增桑園面積2.06萬畝,累計達3.56萬畝,覆蓋農戶8927戶35708人,其中貧困戶4525戶18100人,有近90%的貧困戶因參與桑蠶產業而脫貧,“蠶寶寶”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寶寶”。
荔波縣茂蘭鎮堯明村地處黔桂交界,與廣西環江縣接壤,早在2003年就向廣西學習“摘新葉養蟲蟲”。
堯明村村民何晚珠就是當初主動種桑養蠶的農戶之一,將家里的6畝好地都種上桑樹,第一次冒險就嘗到了甜頭。
消息傳開后,全縣很多農戶都加入到種桑養蠶的行列中,并有所收獲。
好景不長,因為價格市場不穩定和國際金融危機等原因,2008年蠶繭價格大幅下跌,一天一個樣。
“最先降到七八塊、五六塊一斤,最后降到兩塊錢一斤,連本都收不回。”回想起2008年的蠶繭市場,何晚珠臉色凝重地說,當時的一些桑蠶大戶直接將之前幾年賺到的錢都賠了進去。
在這之后,農戶信心受到很大打擊,含淚將桑樹砍掉,重新種植玉米或改種甘蔗。
來自荔波縣農業部門的資料顯示,荔波種桑養蠶始于本世紀初,由東北部鄉鎮農民群眾自發引進小面積試種。2007年,該縣桑園面積發展到1.7萬畝,種植范圍擴大到西南部的鄉鎮。由于沒有加工企業帶動,加之受金融危機大環境影響,絲綢產品銷售受到嚴重沖擊,鮮繭價格大幅度下滑,農戶從2008年開始大面積毀桑種蔗,桑樹種植面積減少到不足0.3萬畝。
荔波縣委副書記雷學良對十年前種桑養蠶的失敗總結了三方面原因:一是農戶自發為主,純市場行為占主導;二是在種植桑樹和養蠶技術上,沒有具體的部門進行管理,很多農戶的技術都不到位;三是本地沒有穩定的市場,蠶繭主要銷往省外,信息不對稱導致經常被壓價。
遭遇2008年的“滑鐵盧”后,荔波縣桑蠶產業就此被冷落。
幾年之后,蠶繭價格市場回暖,一些不服輸的農戶又開始小規模試種,荔波縣桑樹種植面積擴大到近萬畝。
2013年,廣西商人覃祥永看好荔波的桑蠶產業發展前景,在荔波注冊組建貴州綠寶石絲綢有限公司,投入5000萬元資金在茂蘭鎮修建了有9個機組、年加工蠶繭1300噸的繅絲加工廠,于2014年成功營運。2016年,該公司收購蠶繭400噸,生產白生絲70噸,工業產值達2100多萬元,交稅126萬余元。
與傳統種植業相比,農民種桑養蠶增收明顯。傳統水稻種植畝產8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3元計算產值2400元,而種桑養蠶畝產鮮繭150公斤,產值約6400元,比種植水稻每畝可增收4000元左右。
看到桑蠶產業良好的發展前景,2016年末,荔波縣委、縣政府決定重振桑蠶產業,將其作為脫貧攻堅“一縣一業”進行重點培育。2017年起,該縣每年安排1000萬元以上資金作為桑蠶產業發展基金,用于桑苗、小蠶共育、蠶房建設的補助和開展技術培訓。
為了做大做強桑蠶產業,荔波縣還出臺用活土地、資金保障、蠶繭銷售、種養保險等7個方面的多項優惠扶持政策。當年內對新種植連片桑園20至50畝的農戶按50元每畝進行獎勵、種植50至100畝的按70元每畝進行獎勵、種植100至200畝的按100元每畝進行獎勵,種植200畝以上的每超出1畝另外獎勵10元;對種植面積10畝以上且新建標準化蠶房的,每平方米補助200元;蠶農銷售鮮繭給縣內企業且每張達90公斤以上的,每張補助100元;對精深加工的縣內桑蠶企業按當年納稅額的20%給予資金獎勵。

貴州綠寶石絲綢有限公司投入5000萬元在荔波縣茂蘭鎮修建了有9個機組、年加工蠶繭1300噸的繅絲加工廠。圖為工人在蠶絲生產線上工作。 (荔波縣委宣傳部供圖)
“現在我們實行政府引導,專業公司進行市場運作,相關部門提供技術服務,成立國有企業公司對全縣桑蠶產業進行統一規范管理。每天在所有的蠶繭收購點公布當日國內市場標價,并對蠶繭實施保護價收購,確保蠶農的利益。”雷學良介紹,發展桑蠶產業時間短見效快,桑樹種下去可以管幾十年;投入少產出高,每畝桑樹投入千元可產出近7000元;勞動強度不大,需要勞動力少。另外,由于荔波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產出的蠶絲質量較好,每噸市場售價都比一般蠶絲高出幾萬元。
“昨天的蠶繭賣27元一斤,我家今年才賣了3批,純收入已有15000多元。”5月21日,何晚珠滿懷信心地說,家里今年種植了15畝桑樹養蠶,收益10多萬元肯定沒問題。
為鼓勵、引導、激發農戶自發參與種桑養蠶,荔波縣各鄉鎮在縣委、縣政府扶持政策的基礎上,紛紛出臺相應扶持政策。采取鄉鎮桑蠶產業公司聯結種桑養蠶合作社、種桑養蠶合作社聯結種桑養蠶戶的方式,將分散的蠶農組織起來,把土地集中給合作社進行連片種植、分戶管理,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則,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同時,由縣國有富民公司聯結鄉鎮桑蠶產業公司,根據實際需求,對無勞動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統籌流轉土地,新建桑園,利益分配按公司基地效益分紅模式兌現,實現兜底生產。
為幫助蠶農降低風險,荔波縣還落實四項保障措施。在種植風險保障方面,引導種桑養蠶農戶參加桑園種植保險、養蠶風險保險、桑蠶價格保險,除上級補助部分保險費外,不足部分由國有富民公司和政府分攤解決,確保種養農戶全部入保;在市場風險保障方面,組建“荔波富民農業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承接種桑養蠶的產、購、銷服務,與鄉(鎮、街道)或種養企業簽訂蠶繭收購合同,鄉(鎮、街道)與村級合作社簽訂蠶繭收購合同,村級合作社與種養戶簽訂蠶繭收購合同;在技術風險保障方面,加大桑蠶種養技術的傳播力度,擴大技術覆蓋面,確保種桑養蠶區的每個鄉(鎮、街道)有5至10名桑蠶種養技術骨干,每戶種養戶至少有1人懂得桑蠶種養技術;在基金風險保障方面,嚴格按照程序審批資金,按照基金管理辦法,財政、審計部門共同制定一套基命撥付制度,實行專賬、專戶、專人管理。
在一系列舉措的推動下,去年至今,荔波縣桑蠶產業覆蓋全縣8個鄉(鎮、街道)、94個行政村,村組覆蓋率均達100%,所有種桑養蠶戶全部加入合作社,覆蓋率達100%。2017年,全縣養蠶1.68萬張,鮮繭總產量69.384萬公斤,總產值3192萬元,總貨幣收入2771.66萬元;全縣有6125畝桑園采取土地流轉方式種植,農戶每年可獲得248.6萬元土地流轉金;全年生產約150噸絲綢銷往山東和江浙一帶,產值約7000萬元;農戶在絲綢生產企業就業或幫助大戶栽植桑苗,獲得勞務報酬約8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