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協辦:北京從仁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2018年6月10日,提前離開加拿大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飛抵新加坡,遵從一個月前的承諾,參加計劃于12日舉行的朝美領導人會晤。這是歷史上朝美兩國在任領導人首次會晤。6月11日,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消息,今年以來,貴州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持把問責貫穿全面從嚴治黨全過程,著力破解主體責任“虛化”、監督責任“弱化”、監管職責“軟化”等突出問題,持續釋放失責必問、問責必嚴的強烈信號。據統計,前五個月,全省共有83個黨組織、1121名黨員領導干部因落實管黨治黨責任不力受到責任追究,204人受到黨紀政務處分。可見貴州對領導干部黨員“遵紀管理”的嚴格。7月,也正好是《遵義》雜志創辦十周年,《遵義》雜志正邁入未來十年的一個新時代。
《遵義》編輯部選用“遵”字作為2018年7月欄目《月字》的用字,以提醒讀者關注《遵義》雜志的新面貌和近期的重大新聞。
遵,從構字法言,為形聲字。古字從辵從尊,辵表義,尊亦表聲。“尊”本義為“大力推薦(好酒)”、“推崇(好酒)”。合起來表示“走推薦的路線”。本義為“按推薦的路線走”,引申義為“循路”。
《說文》:“遵,循也。”《詩?鄭風?遵大路》:“遵大路兮。”
遵為沿著。
陸機《文賦》:“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屈原《九章》:“遵江夏以流亡。” 遵為順應。
《書?洪范》:“無有作好,遵王之道。”《后漢書?張衡傳》:“不遵典憲。”清?洪亮吉《治平篇》:“遵上之約束。” 遵為服從。
作為地方黨刊,《遵義》不屈不撓地生長了十年,走出了一條既不同于純粹依附黨委、政府的傳統黨刊,也不同于純粹服務市場的商業化媒體的《遵義》道路。
這是一種偶然的巧合,還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我們看看遵義對外最鮮明的城市印象,或許能夠看出個蛛絲馬跡。
提到遵義,恐怕印象最深的是兩個“品牌”:一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遵義會議,至今遵義會議會址是中國紅色旅游的經典目的地;二是婦孺皆知的中國第一國酒——茅臺酒。
再深入細致地研究一下,會驚人地發現:遵義會議,眾所周知,是中共、紅軍、長征的轉折點,也就是從“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的開始,核心是毛澤東開始步入中共中央核心領導層并起相當的決策權,尤其是軍隊領導權。“遵義”名稱的顧名思義,可以理解為“遵循正義,尊重規律”,毛澤東的意見并不是單純毛澤東個人的想法,而是在實際斗爭中經過檢驗符合中國當時國情的正確的決策,也就是說,正因為尊重了毛澤東的意見,遵循了中國戰爭和中國革命的規律,才出現了遵義會議這個轉折點。或者可以附會地說,正因為“遵義”了,所以中國革命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了。
再說茅臺酒,似乎很巧合,“遵”字字源本身就與“酒”有關,“尊”本身就是酒具酒杯,本義為“大力推薦(好酒)”、“推崇(好酒)”, 好像“遵義”本來就和酒有天然的因緣一樣。茅臺酒廠是國企,但走了一條非常成功的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道路。為什么?因為茅臺酒“遵義”了。
也就是說,遵義會議的歷史經驗和茅臺酒廠的市場經驗,都在傳遞一個訊息:成功都是來自于尊重了現實真相,遵循了客觀真理。
同樣地,《遵義》雜志的發展道路也是一樣,因為“遵義”了,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遵義》;同樣地,只要《遵義》真正堅守了“遵義”的原則,就一定能夠邁上一個新臺階,走進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