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秀娥
隨著如今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人民的主要需求從衣食住行變成了精神需求。思想觀念大轉變的中國人民對享樂的愿望愈來愈迫切,參與文化活動的興趣愈加濃厚,勢必需要各種文化活動來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文化是一個國家最具標志性的文化之一,它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受民族、區域、季節等限制。為了我國群眾文化走上穩定和諧的發展道路,應發揮創新意識,對我國群眾文化的運行機制進行創新改革,以國家文化政策為大綱,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構建新時期群眾文化格局。
一、群眾文化特點
(一)歷史上的群眾文化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家,群眾文化的覆蓋面之廣、參與對象之眾是其他類文化所無法比擬的。我國群眾文化源遠流長,它幾乎貫徹我國整個歷史。為了表達人類的精神寄托和對理想的追求,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創造了狩獵舞、圖騰崇拜、祭壇而舞等各種群眾歌舞形式;封建社會時期,我國也有眾多的群眾歌舞、優秀文化作品的出現;我們黨也歷來重視群眾文化建設,即使在嚴酷的戰爭環境里,也從沒放松群眾文化建設,在這期間,我黨都頒布了一系列的文件,以指導在革命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下的群眾更是創造了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浩然正氣的群眾大合唱、靈活風趣的故事會以及流動于街頭巷尾的業余文藝小分隊,都是群眾文化的具體表現。
(二)新時期群眾文化
1.多種多樣的群眾文化形式,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提高,潛在的文化需求便顯現出來,改變著人們的精神面貌。群眾文化在時代的發展下衍生了許多子文化。這些文化都有思想定位正面積極、活動形式繁多的特點,他們屬于群體文化又各自發揮了新的擴展。文化行業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新興力量,比如戲院、歌劇院、練唱廳、棋牌室、茶社、歌舞廳、老年活動室、電影院、音樂書吧、臺球室等等。他們都是群眾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僅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而且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2.廣泛的群眾文化參與人員。當代人們談起群眾活動最先聯想到的就是廣場舞,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難發現群眾文化現象,公園、廣場、社區到處都有群眾文化活動,比如交誼舞、扭陜歌、打太極等等都是群眾可即時參與的文化活動,這個群體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具有一定的團結性、廣泛性、群眾性、活動地點固定性的特征,社會效果深入群眾,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3.獨具特色的地方性群眾文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擁有資源豐富的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地區的風俗傳統,群眾可吸取當地特色,融合成具有濃厚地方文化特色的群眾文化。群眾文化吸收了民族、民間文化中一些有益的東西,包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形式和精神。今天,許多群眾文化活動的優勢,都來自于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濃郁的地方風味,為群眾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內容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二、群眾文化遭遇的沖擊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選擇更加自由,更加多元,個體滿足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認同感。目前,多元化的市場文化消費、大眾傳播媒介的突起和群眾文化結構的多元都對傳統的群眾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首先,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化的文化消費給群眾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人們的文化消費多了許多選擇,如以商品形態存在的舞廳、音樂餐廳、電子游戲室、卡拉OK廳、桌球室、吧等,由于其靈活的文化樣式,迅速贏得人們的青睞,而傳統的群眾文化,因為其單一枯燥,不能滿足人們隨意、灑脫、自然和清閑的心境而被人們所遺忘。
其次,大眾傳播媒介對群眾文化的沖擊。大眾傳播媒介,如電視、電腦、網絡等自從其傳到我國,就以極快的速度發展起來,因為它們不僅能給群眾帶來娛樂,還能為人們提供信息。而且從發展趨勢來看,電視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的位置已經越來越重要。因此,誰占領了媒介市場,誰便能擁有最廣泛的群眾。
再次,群眾文化結構的多元化,個性化對群眾文化的挑戰。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自主和獨立意識越來越強,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文化上的自我參與和自我欣賞,審美需要也越來越趨于多元化。群眾文化消費,因為年齡、閱歷、知識結構的不同,其欣賞結構也存在極大的差別。面對群眾文化結構的變化,群眾文化必須做出改變,以占領文化消費市場,滿足不同群眾的不同文化需要。
三、新時期群眾文化的創新發展策略
(一)培養高素質的文化建設隊伍,完善公共文化機構服務
文化服務機構和設施是群眾文化進行保障,地方政府在構建精神文化建設時應加強對文化設施的資金投入,加快群眾文化服務機構的建立,抓好基層群眾文化隊伍建設,提高群眾文化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并發展吸收加入具有創作潛力的群眾文化業余愛好者。但在不發達的區域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活動基本沒有,文化設施建設落后,組織力量弱,且相當一部分的鄉集鎮至今還沒有文化站或文化室,這就充分說明了城鄉文化發展不協調。所以要大力協調、統籌發展城鄉之間群眾文化事業工作,也是我國目前文化建設發展的重點。對于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差的地方,要加大對鄉鎮文化站或文化室建設經費投入,確保農村基層社區文化設施建設,并積極開展農民便于參與、樂于參與的文化娛樂活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參與相關的文化活動的熱情才能活躍起來、積極起來,才能真正實現群眾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二)立足實際,科學規劃,促進群眾文化和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建設應根據當地實際,走正確的文化發展道路。可根據當地群眾的文化需求在傳統節日或者地方節日組織群眾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例如賽龍舟、猜燈謎、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宣揚了我國傳統文化。打造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發展當地文化產業,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建設謀求后備資金,使得群眾文化和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在新形勢下,群眾文化事業面臨市場的競爭、挑戰和機遇。所以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和單位團體,要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對文化事業的各項方針、政策,創建服務群眾精神文明生活為主題的文化活動,根據目前群眾文化發展特點,深入思考,勇于創新,開辟新型的群眾文化發展道路和途徑,以文體活動為載體、以文化服務機構為保障力量、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將我國的群眾文化發展得更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