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琦
摘要:共產主義的發展到今天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但是由于國際形勢的日趨復雜,質疑共產主義社會能否實現的聲音也從未停止。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信仰對于我們的國家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本文從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出發,來分析論證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必然性,堅定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的信念和決心。
關鍵詞:共產主義社會;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理想信念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強調關于信仰和忠誠的問題,要求堅定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是我們應該共同為之奮斗的理想目標,但在共產主義社會能否實現這一問題上,部分人還心存疑慮,甚至對此持完全否定的態度。這其中也包括部分共產黨員“對共產主義心存懷疑,認為那是虛無縹緲、難以企及的幻想”共產主義理想作為我黨的精神旗幟,要求我們必須堅定這一理想信念。但信仰的缺失,精神上的“缺鈣”和迷茫,也對社會的發展和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目標的實現起到了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論證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與現實之間的關系,說明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對社會主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部分右翼勢力在國際上常常污蔑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對之進行詆毀和否定。諸如福山的“歷史終結論”,還有所謂的“新自由主義”,否認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歷史必然性,把共產主義理想看成是馬克思等人臆造出的烏托邦,是“虛無縹緲的”等等。這些觀點的共同點之一是都是將矛頭指向了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現實性,否認共產主義的現實意義,認為其已經脫節于當今現實社會。當今國際社會形勢日趨復雜,話語權的爭奪也愈加激烈,各種思想和意識形態也都不斷出現,其中反對馬克思主義,唱衰共產主義的聲音也不絕于耳。鄧小平曾經指出,共產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另一個代名詞。那么中國作為一個在意識形態領域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回答好共產主義與現實的關系,對于消除各種誤區,樹立我國社會思想的正確導向,對于社會的穩定和持續高質量發展,社會主義遠大理想和共產主義信仰的牢固樹立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也事關社會主義的前途。以下由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出發來論證共產主義社會的現實性和其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二、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是歷史的必然
共產主義社會具有以下七個特征,以下分別論述這六個特征與現實之間的關系:
第一,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這不僅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之一,同時也從一方面說明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物質財富豐富的基礎之上的。這一特點對于共產主義社會而言,既是特征,也是前提。以前蘇聯共產主義的失敗為例,那并不能意味著共產主義不符合現實,而只能意味著蘇聯模式是一次失敗的嘗試。蘇聯模式是在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的情況下試圖直接走向共產主義,這首先就違背了馬克思所說的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條件,即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高度豐富。只有在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前提下,此時順應歷史潮流的共產主義才能得到實現,共產主義制度才能夠實現。那么物質高度豐富,財富充分涌流的情況能否實現呢?在以自然和手工業生產為主的社會,這看起來似乎并不可能。但是當工業社會到來后,我們也曾目睹了資本主義統治時代所產生的巨大生產力,似乎可以預見到物質極大豐富的未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進程中,我國生產力和經濟水平的發展有目共睹,GDP在2010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中國農村的貧困發生率也從2012年統計的10.2%降至了2017年的3.1%。現階段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不少商品還出現了過剩的現象,經濟得到持續發展。放眼全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物質的不斷豐富大家也有目共睹。因此從現實來看,這一特征的實現是我們可以預見的未來。
第二,社會成員共同占有全部生產資料。這一特征在19世紀20年代前蘇聯的斯大林時期,1956年三大改造后的中國,1958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的朝鮮都實現了向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轉變。以前蘇聯為例,斯大林運用國家的集中政權強行推行公有制度,僵化的分配體制和計劃經濟,直接用暴力剝奪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引發了國內矛盾,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為斯大林模式的失敗埋下了隱患。這都是由于在生產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資本主義的弊端還沒有充分顯現,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矛盾還沒有發生激烈沖突的情況下強行推進社會主義運動而造成的結果。況且當時的蘇聯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國,大部分以農民階級為主,工人階級的隊伍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成熟。因此在這種情況或類似情況下的失敗不能歸結于共產主義的失敗,但共產主義社會的這一特征卻實實在在的實現過,因此這一特征的實現也是必然,是有依據的。
第三,社會成員各盡所能,消費品實行按需分配的原則。追溯歷史,人的生產和勞動行為本身就是由于生存的需要而產生的。人們為了保存自身而進行勞動生產,通過消費生產、交換和分配到的產品來滿足自身需要。這本事就是一個合乎規律的循環,但是由于社會生產分配的復雜性和多種因素的介入,常常并不能達成這一理想形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物質產品越來越豐富,此時進行分配的可操作空間就越來越來大。階級的出現造成了統治階級在分配過程中的主導權,同時需要也從人們的共同需要演化為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和被統治階級的需要,失去了一個共同的標準,因而造成了分配不均的現象,并繼而導致這幾差距不斷擴大。因此按需分配本身就具有其合理性,是符合規律的,只是現在由于某些因素的介入和作用而無法達成。同時,按需分配這里所說的“需要”并不意味著“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根據人的實際生存和發展需要結合社會背景和生產力發展情況而決定的。這里的需要是健康的、合理的、有利于人的發展的需要。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這種需要也不光指物質上的需求,同時也強調精神上的需要。按需分配在歷史上也有過萌芽,比如在早期的某些宗教團體內部就實行過類似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則。在現代企業的生產中,常常也是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生產的。因此生產力的發展,階級的消滅,人們精神境界的不斷提高和科技的發展,必將使真正意義上的“按需分配”成為現實。
第四,消滅階級和重大社會差別。以中國為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剝削階級制度被消滅,這是已經發生的事實。同時隨著分配制度的不斷完善,人們的經濟差別將會進一步縮小,隨著人們精神和思想境界的提高、科技的發展其他各方面的社會差別又都將縮小。而且這里的“消滅階級和重大社會差別“并不意味著人人完全都一樣,而是在沒有階級地位的差別的情況下,每個人都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
第五,社會全體成員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以及道德品質。縱觀共產主義理論的發展歷程,從空想共產主義到科學共產主義,再從科學共產主義到共產主義實踐,共產主義的發展大約已有了五百年的歷程,社會主義實踐活動也有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共產主義理論既經歷過蘇聯模式的失敗教訓,也有來自西方國家的質疑和否定。共產主義的必然實現或者說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社會矛盾的運動和發展所決定的。社會運行的規律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當資本主義發展前進到無路可走時,等待它的下場必將是窮途末路。功利化、虛無主義、實證化、片面化、庸俗化這五個誤區是人們曲解社會主義的幾個重要原因。不僅如此,部分人對于社會成員道德品質的高度發展也持懷疑態度。
第六,國家消亡。唯物辯證法認為,我們的社會是處在不斷運動和發展的過程當中的,國家知識我們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的一個暫時的形態,它也逃脫不了從產生到發展、滅亡的運動過程。當階級和重大社會差別消失時,國家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其必要性。但是國家的消亡并不意味著混亂,人們在這種情況下并不是為所欲為的。只是人民將成為自己的主人,將會使用一種更為合理的方式來規范行為活動。國家的消亡并不意味著發展的停滯,只是人們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發展層次和階段,向“更高形式上復活”。
三、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同,我們不能用模型、用數據去分析,不能試圖畫出一條標準的,通向共產主義社會的完美路線圖。共產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再到實踐,這是一個共產主義離我們越來越近的過程。雖然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給共產主義的實踐活動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必然性。它是資本主義消亡后取而代之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這不是由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主觀意志所決定的,而是由歷史發展規律決定的。但是在通往共產主義社會的道路上,所有共產主義者也必須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只是基礎和重要條件之一,并不能代表全部。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必將經歷一個漫長的、坎坷的過程,但我們決不能因為其距離之遙遠而輕言放棄。路都是人自己走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實踐沒有現成的“模板”和“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道路多么不容易, 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這里指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而我們必須樹立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積極投身于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2]張恒山.從空想共產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10
[3]劉建軍.論共產主義社會“按需分配”實現的歷史必然性[J].科學社會主義,2008.1
[4]李明.堅定共產黨人理想信念需要科學把握共產主義與現實的關系[J].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6.12
[5]許培栓.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研究綜述—兼駁“共產主義虛無縹緲”論[J].社會主義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