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芮 汪媛媛 魏慶壹
摘要: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在農業發展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我國農業發展長期走傳統粗放型的道路,資源,開發、化肥施量超標等,伴隨而來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以減量化、再利用運作、無害化處理和重組化操作為原則,本研究注重探討農戶“減量化”行為、通過問題分析,提出農戶減量化行為的激勵與引導機制。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減量化行為;化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在農業發展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我國農業發展長期走傳統粗放型的道路,化肥施量帶來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這已讓農村經濟發展再遇“瓶頸”,經濟持續發展與生態平衡發展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在加強農業減量化的政策創設方面,我國減少并逐步取消對化肥企業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加大了對新型環保肥料、有機化肥和測土配方施肥等的補助力度,并建立化肥減量技術科研成果權益分享機制,農業化肥減量化的政策體系得到一定完善。
(二)研究現狀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以減量化、再利用運作、無害化處理和重組化操作為原則,本文將重點闡述“減量化”這一重要原則。“減量化”即物質投入量方面要在生產階段和消費過程中不斷壓縮,從源頭上節約資源使用并減少污染物排放。王強(2012)發現農民外出打工的不穩定性、土地流轉等問題加重農業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謝可軍(2014)強調利用與廢棄物再生技術,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范,農村生態小城鎮建設技術等層面開展整合與集成研究,建立相對完善的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
二、我國化肥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問題
1.化肥利用率低。
在我國,氮肥的利用率在30%到35%之間、鉀肥的利用率為40%~50%、磷肥的利用率則不超過20%,化肥平均利用率在35%左右,遠不及世界的60%,我國使用的情況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施肥方法不科學
大部分農戶在施肥方法上存在嚴重的盲目性,在施肥方法上基本都是依靠自身摸索的經驗,或者周邊其他農戶的相應行為,對于不同農產品具體施肥效果并未做過多研究。
3.有機肥減少幅度較大
在秸稈、家畜糞便利用等方面,農戶在處理上面普遍將大部分秸稈作為燃料進行焚燒或者是遺棄在渠邊,只有很少一部分進行過腹還田,家畜糞便作為肥料來使用也日益減少。
三、農戶減量化行為的特征
(一)“減品種”,化肥使用種類單一、施肥結構不合理
通過問卷調查,農戶2015年肥料的使用種類、用量、增減原因等,農戶在使用化肥的種類上一般都是選擇尿素和復合肥,基本沒有涉及其他的化肥,在傳統有機肥的使用上,用量明顯減少,沼氣肥、綠色有機生物肥則基本未涉及;
(二)“減有機”,化肥施用依賴度日益提高
農戶對于化肥施用所帶來的真正效果并不完全清楚,大致理解在化肥對增加產量有很好的作用,有的甚至還覺得化肥施用越多糧食產量越好,他們認為最有效提高產量的方法就是直接投入相對更多的化肥。
(三)“減人工”,機械化逐漸代替人工
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不斷提高的機械化水平,農民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減少了人工投入,增加農機的使用,這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而且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重要意義。
四、農戶大量施用化肥的原因分析
(一)農產品價格低,農戶生產創造性不強
農產品市場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即:①完全競爭市場 ②農產品具有同質性、替代性。農戶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個體農戶力量弱小,無法操縱市場價格,加之農產品價格一直走低,造成部分農戶生產積極性不高。
(二)政府補貼帶來的負外部效應
我國針對化肥企業的“優惠+補貼+限價”等政策和農資綜合補貼等惠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化肥企業化肥產出量大,價格相對較低,一定程度上鼓勵了農戶使用化肥的分量。
(三)農戶自身認識水平的限制
農戶在受教育程度、農業種植素養、化肥認識標準、環境污染認識及環保響應程度等方面參差不齊,研究表明不少農戶在化肥施用過量這個問題上概念模糊,認識水平停留在用太多農作物的根會壞死,農產品的質量也會相應下降,但對化肥施用過量帶給土壤環境的影響了解很少。
(四)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政策措施不夠
政府針對農戶在農技培訓方面的投入、農業循環可持續觀念宣傳方面落實不夠,尤其是地方基層存在農技人員流失現象嚴重的情況,相關農業技術幫扶等政策措施銜接不到位。
五、對策建議
根據以上問題分析,本文提出下面幾點建議:
(一)在激勵對象上,要合理分析農戶家庭的具體類型,要重視對那些沒有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生產者尤其是婦女和農業生產大戶的引導與鼓勵。
(二)加強農戶對環境污染的認知,針對農戶深入了解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及農業循環經濟內涵的重要性方面加以引導。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宣傳和推廣環境與農民自身、社會和國家之間息息相關,讓農民認識到自己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喚醒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
(三)加強技術服務,充分利用信息載體,提升科技含量。抓好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和農村實用性人才農業科技培訓工作,充分開發利用當地農業信息網、、農業視頻系統等載體,推廣農作物栽培技術等,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加強相關部門聯動機制。
(四)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為內容的法律法規,建立適當的獎懲機制。在大的《環境保護法》的框架下,不斷完善制定相關《農業環境保護條例》,明確化肥減量化目標,使化肥管理有法可依。
(五)推進化肥減量化示范區,培育經營主體。突出示范樣板創建、機械化生產,扎實推進減量化示范工作,以期達到減量增產增收效果明顯,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增強。
參考文獻:
[1]王強,張勃,戴聲佩,張芳芳,趙一飛,尹海霞,何旭強.三北防護林工程區植被覆蓋變化與影響因子分析[J].中國環境科學,2012,32(07):1302-1308
[2]謝可軍.湖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思路[J].湖南農業,2014(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