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是由于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之間的不一致所造成的。在刑法理論中,對于認識錯誤主要分為兩個方面:法律認識錯誤和事實認識錯誤。行為人的認識錯誤直接關系到對行為人罪與非罪、既遂與未遂、罪數形態以及刑事責任等相關問題的認定,因此受到刑法理論的廣泛關注。而正確、合理地把握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有助于全面把握刑法的適用,更有利于司法實踐中,對涉及認識錯誤的案件進行合法、合情、合理的定罪量刑。
關鍵詞:認識錯誤;知法推定;主客觀相一致;刑事責任
一、認識錯誤的概述及分類
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在其法律性質、行為后果以及相關的客觀事實上,存在錯誤的認識。行為人認識錯誤的問題屬于犯罪構成主觀方面的范疇,與罪與非罪、罪過形式、一罪與數罪以及既遂與未遂等方面存在密切的聯系。其本質表現是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之間存在差異。而行為人是否具有罪過,是以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能夠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有無主觀上的認識或是具有認識的可能性為前提。倘若對自己行為所引發的危害社會的結果并無主觀上的認識或不具有認識的可能性,則罪過就不能成立。因此,當行為人的認識錯誤足以影響到其自身對于危害結果的認識或認識的可能性時,就應當否認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罪過。但當認識錯誤的程度較低,不足以排除行為人對危害結果具有認識的可能性時,只能在主觀上排除行為人具有故意,但不能否認其具有過失。當錯誤完全不能影響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認識時,其在主觀上就有罪過,但仍可能影響犯罪既遂或未遂的成立。1針對認識錯誤的分類,學術界普遍存在爭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兩種分類方式。
(一)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認識錯誤是基于行為人主觀方面的認識與客觀事實之間存在著差異和矛盾而發生的。依照行為人對不同類型的客觀事實的錯誤認識,可以分為法律上的認識錯誤、事實上的認識錯誤兩類。這也是目前我國刑法中,占通說地位的分類標準。法律上的認識錯誤,也稱為違法性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在刑法中應得的評價具有錯誤認識,主要包括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應受刑罰的輕重等方面。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的實際情況存在不正確的認識。主要包括客體錯誤、對象錯誤、行為性質錯誤、手段工具錯誤和因果關系錯誤。這樣的分類標準清晰明確,也是本文的立場。
(二)應負故意罪責的錯誤、應負過失罪責的錯誤、不應負刑事責任的錯誤
這種“三分法”的理論認為:首先,上述認識錯誤的分類方式將重點放在認識錯誤的外在表現形式,不利于正確把握認識錯誤的本質問題,即行為人的主觀心理表現;其次,依據認識錯誤的表現形式分類,不利于對行為人進行歸責,缺乏對司法實踐的指導價值。2基于上述理由,為了能夠準確地體現認識錯誤的本質,也方便司法實踐中能夠系統性的處理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問題,該理論以認識錯誤的主觀罪過和錯誤心理的關系為標準,將認識錯誤分為三類:應負故意罪責的認識錯誤、應負過失罪責的認識錯誤、不應負刑事責任的認識錯誤。
應負故意罪責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在故意實施犯罪時,雖然對于客觀事實存在著主觀上的認識錯誤,但這樣的錯誤并不能阻卻“故意”的成立,故應承擔故意犯罪的責任。應負過失罪責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在非故意實施犯罪行為時,雖然對于客觀事實存在著認識錯誤,但在主觀上具有過失,應當承擔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不應負刑事責任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因對于客觀事實存在著主觀上的認識錯誤,阻卻了主觀上成立故意或過失的可能,因此在主觀上并無罪過,無須承擔刑事責任。值得肯定的是,上述的分類方式以及對其所分三類認識錯誤的定義都具有理論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但是,以有利于司法實踐為目的和標準進行分類,并不能充分概括認識錯誤的本質特征。刑法中的認識錯誤與行為人應負刑事責任即罪過形式的實質性對應,應當交由司法實踐來具體案件具體分析,想要在認識錯誤理論中“定制成型”從而在司法實踐中廣泛適用,似乎過于機械化。不過,仍不能否認這一分類理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法律認識錯誤
法律認識錯誤,又稱作違法性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在法律上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應受刑罰的輕重等問題上存在錯誤的認識。這種認識錯誤既可以是行為人對法律規范的無知,也可以是行為人對相關法律規定的誤解。在司法實踐中,主要包括法律上的積極錯誤和消極錯誤,以及對行為相當罪名或刑罰的認識錯誤。隨著法定犯時代的到來,違法性認識錯誤問題的復雜性越來越突出,在司法實踐中的意義也越來越重要。其主要矛盾集中反映在“不知法者”究竟能不能免責的問題上。
(一)違法性認識的不要說與必要說
堅持“違法性認識不要說”的學者,主張違法性認識對于成立犯罪并非是必要條件。站在刑事政策的立場,也完全不允許“不知法者不為罪”思想的存在。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應當根據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定罪量刑,而不能因為行為人主觀上對法律的無知或者理解錯誤來改變其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主張通過“知法推定”來解決違法性認識錯誤,從而得出合理的結論。更重要的,是防止犯罪人以對法律的無知為借口逃避法律的制裁,杜絕“主觀脫罪”的現象。將這一理論貫徹到底,就是不知法者不免責。然而“違法性認識必要說”的堅持者認為,隨著當今社會法定犯立法頻率越來越高,且立法面也越來越廣,“知法推定”已經明顯不再適用于當前的法治環境。對于教育水平低下,信息交流閉塞的邊遠地區或者山區,因為不知法而犯罪的人面臨著被科處重刑,甚至是死刑,會顯得不合情理,也嚴重違反了責任主義原則。將這一理論推到極致,就是不知法者不為罪。
除了上述肯定說和否定說之外,還存在著基本否定說和折衷說。基本否定說認為,總體上來看,犯罪主觀方面并不包含行為的違法性認識,但是特殊情況下應當允許例外的存在。折衷說認為,嚴格將違法性認識必要說或者不要說貫徹到底,都不利于司法實踐的公平正義。雖然缺乏對違法性的認識并不能阻卻刑事責任的成立,但是如果缺乏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認識則可能排除行為人的主觀故意。3
在英美刑法中,對于違法性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始終堅持“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責”,主張在犯罪成立的主觀構成要件中,不要求行為人認識到自己所實施的行為具有違法性。即不能以對法律的無知或者存在理解錯誤為抗辯理由,來否認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罪過從而阻卻有責性的成立。然而隨著法定犯時代的到來,英美刑法中關于這一原則的規定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尤其是在美國刑法中,出現了承認“不知法者不免責”存在特殊情況的判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承認了因相信法律從業者的意見而產生的誤解法律的行為不可罰;二是承認了因相信州最高法院的判決而實施的行為不可罰;三是承認了因相信依法具有相關權限的行政官員所做出的意見而實施的行為,同樣不可罰。原因是,行政機關在依法行使職權并作出相應的裁決時,其裁決在多數情況下是具有終局效力的,為了使國家的行政權力得到有效的保障,法律理應允許個人信賴行政機關所作出的意見、解釋和裁決。4因為如果一個人,在信賴國家行政機關給出的意見、解釋和裁決的前提下,實施了某種符合要求的行為時,卻受到了來自法律的非難,這是極為不合情理的。因此必須承認,在堅持“不知法者不免責”的原則之下,應該允許這一原則所存在的例外情況。
(二)違法性認識錯誤的妥當處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主流價值觀日益多元化,在法律修訂尤其是刑法的修訂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普通民眾對于法律能有一個及時、有效的認知的難度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在司法實踐中,不能一概以“知法推定”來確定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如果強行要求所有人于任何場合都要認識法律,被批評為是一種國家的‘蠻不講理。而一個不知法的人,無法獲得不進行違法活動的動因,再對其進行譴責就存在正當性的疑問。”5然而,在法定犯時代,各國刑法都不可否認的承擔著各個國家日益繁重的治理社會的任務,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僅僅片面的強調責任主義的原則,一味的堅持“不知法者不為罪”,對存在違法性認識錯誤的行為人放棄追究刑事責任,不只是于情不通于理不合,也與當下社會的法治理念背道而馳。
因此在法定犯的時代,妥善處理違法性認識錯誤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司法實踐中,面對具有違法性認識錯誤的具體案件,應當著重區分行為人對法律的錯誤認識是否能夠避免。而區分違法性認識錯誤是否可以避免,其關鍵在于綜合判斷行為人有無認知相關法律的可能性,并且是否正確、合理地履行了其應當負有的知曉法律的義務,或者是否基于上述的合理信賴。6 如果行為人在正確、合理的履行了與其身份和生活環境等因素相適應的知曉法律的義務的前提下,仍然沒有認知到相關法律的可能性,或者行為人所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是基于合理的信賴,那么就屬于違法性認識錯誤的不可避免,這時如果仍要對行為人科處刑罰,就是嚴重違背責任主義的。
三、事實認識錯誤
(一)盜竊對象的價值認識錯誤
在盜竊罪中,對于盜竊對象的價值存在認識錯誤往往會導致罪與非罪、量刑輕重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例如,孫某和王某是某賓館的客房服務人員,平時愛好養花弄草,在一次打掃衛生時,將旅客李某房中的幾盆小草順手拿走,分別栽種于兩人家中。隨后,李某發現自己的五株名貴蘭花丟失,即向公安機關報案。經鑒定,孫某和王某偷走的蘭花每株市場價為4000元,但二人卻不知道其實際的價值。檢察機關最終認為孫某和王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再如,甲雇傭保姆乙打掃家庭衛生。某日,甲將手機放在客廳的桌子上出門鍛煉,乙看到后以為手機能值2000元左右,遂將其非法占有。案發后經鑒定,甲的手機實際價值為80000元。由此可以看出,盜竊罪中,行為人對盜竊對象的價值認識,能夠直接影響到行為人對其行為后果的可預見性,也能夠直接反映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是犯罪故意的內容之一,同時也必然影響到對其行為的定性及處理。對于盜竊對象的價值的認識,可以分為明確的認識和概括的認識。前者是指,行為人對盜竊對象的價值有較為準確的認識;后者是指,行為人對盜竊對象的價值并沒有準確的認識,但是主觀上卻采取了放任的態度,即“能偷多少算多少”的心態。例如盜竊手提包,行為人對包中的財務并沒有準確的認識,但是主觀上的放任心態使得包中有多少財物都不違背行為人盜竊的目的。7
(二)因果關系認識錯誤
因果關系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所實施侵害行為的對象沒有錯誤,只是造成的實害結果與行為人所預想的發展過程不一致,或者實害結果提前或推后發生的情況。
1.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
侵害行為所造成的實害結果與行為人所預想的發展過程不一致,此類認識錯誤又叫做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例如,甲想用刀刺進乙的心臟直接殺死乙,實際卻并未刺中心臟,而是割斷了身體內部的大動脈,致使乙失血過多死亡。再例如,甲知道乙不會游泳,本想將乙推下河里淹死,實際上乙落河的瞬間頭部劇烈碰撞河床的巖石而死亡。這些都是行為人實施的侵害行為與實際發展的過程指向了同一實害結果,即便因果關系發生錯誤,其在犯罪構成要件的評價上并不重要,行為人照樣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因此,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并不影響故意犯罪的成立。
2.實害結果提前的因果關系錯誤
實害結果提前,是指行為人提前實現了其所預想達到的結果。在這一因果關系錯誤中,要認定行為人能否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應當看行為人實施的前一行為是否已經存在具體的危險性,以及行為人是否具有實行的意思。例如,甲為了殺害乙而與乙相約去山區游玩,到達山頂時,甲想用石頭將乙擊暈后推下山摔死乙,誰知用力過猛當場將乙擊殺,而甲不知道,仍將其推下懸崖。本案中,甲用石頭猛擊乙的頭部,已經造成了可能將乙殺死的具體危險,并主動著手實施,雖然發生因果關系錯誤,但不妨礙甲成立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再例如,丙欲用涂滿了乙醚的手帕將丁迷暈后,將丁投海淹死,誰知丁最近身患相關疾病,在吸入過量乙醚后休克致死,而丙并不知情,仍將其拖至海邊投海。本案中,丙雖然著手實施了侵害行為,但對身體健康的成年人來說,丙所使用的乙醚量并不具有致死的危險性,因此丙成立故意殺人的預備與過失致人死亡,擇一重罪處斷。
參考文獻:
[1]馬克昌主編:《犯罪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第3版,第370頁。
[2]賈宇:《論刑法中的認識錯誤》,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5期。
[3]柳宗華:《對刑法中認識錯誤的幾個問題的思考》,載《法制與社會》,2008年5月(上)。
[4]張明楷:《英美刑法中關于法律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載《法學家》,1996年第3期。
[5]車浩:《法定犯時代的違法性認識錯誤》,載《清華法學》2015年第4期。
[6]謝財能:《法律認識錯誤處理應區分可否避免》,載《人民檢察》2010年第5期。
[7]張志勇:《對象價值認識錯誤是否影響盜竊罪的構成》,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22期。
作者簡介:張藝(1991年8月),男,漢族,籍貫河南南陽,鄭州大學刑法學在讀研究生,從事刑法理論和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