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熠瑤
多年來,高校表演專業一直在不斷探索,力求培養出多方向,全方位的綜合型人才,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涉獵到與表演相關的其他領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多的知識與技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由于其專業性質的特殊性,許多課程不能依靠單純的理論講解,需要更多實踐來總結問題與積累經驗。這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了解行業現今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有利于學生思考未來規劃,使就業方式更加靈活,因此受到了各院校的認可。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關鍵是怎樣使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目前高校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對內和對外兩種,對內主要是課程內容的考察或考試,對外是校企聯合組織演出。但是實際的教學環節中,往往易忽視學生實踐的結果,缺少教師的反饋,甚至縮減了學生的實踐機會,更加側重于理論的講解和考試。形成這種現狀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高校教學時間有限,存在一定的教學壓力。其次學生對參加實踐的積極度也影響了教學工作的開展。在意識到這些困難后,高校也進行了改善。例如許多理論課程會穿插實踐練習,或者將課程直接定為考察課,以班級實踐的形式進行考核。面對當前表演專業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的現狀,在今后的教學改革中,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在理論課講解方面,可以跟實踐相結合的主要是設計方法類的理論教學,這些理論是相對比較抽象的,所以一般教材中會結合案例說明。教師可以在理論講解后,通過其他一些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分析。這些圖片或視頻的范例不一定是典型性的,可以較為隱晦,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設計者的思維方式,從哪些角度運用了設計方法或通過怎樣的一種方式表達了作品主題。
對于表演專業來說,表演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實踐課程,但是這種課程上的表演是無觀眾甚至是無場景的。因此這類課程的實踐最直接方式便是有觀眾有主題的實際演出。校企合作為這類課程的實踐提供了許多機會,或者學生直接參與一些社會上的演出活動。并且隨著實踐課程的重視,高校也開放了低年級學生的參與權。除了上述內容,在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結合中,還可以通過下列三種方法增加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實踐機會。
一、給予學生更加自由地選擇權。
在入學初,我們可以組織各科專業課程的教師對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和深入研究的方向進行簡要講解,也可以涉及到這一課程的就業方向,然后讓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想要加深學習的專業課程。在課程開始之前或隨著課程的進行,閱讀更多的相關書籍和了解與本課程相銜接的一些理論知識。這種方式從學生自身角度出發,更多地側重于學習的持續性,即能夠充分利用在校期間的學習時間與機會,不斷地在學習與實踐中發現欠缺的部分,及時補充,加強和加深專業某一方面的技能,使學生“術業有專攻”。
二、以班級為單位形式的實踐活動
表演專業的一些課程考察可以是以班級為單位組織面向學校或社會的公演。這些公演由學生自己設計和演出,保證班級全員的參與和合理的分工。演出實踐幾乎可以涵蓋所有的專業知識,從設計方案到最終演出結束,學生可以發現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分析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并且要支持學生在不同的演出中擔任不同的工作,保證實踐內容的多樣性。同時這種班級實踐活動也需要專業教師的共同參與,通過學生的表現,發現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活動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思維的自由,但是在行動上需要有所約束,這種約束是在實踐中讓學生存在壓力,可以是排練時間上的壓力,也可以是演出效果的壓力,目的是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松懈。
三、專業理論與實踐活動的分配
在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理論與實踐的合理分配。實踐是在理論基礎上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消化理論內容。目前高校采取的實踐活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專業理論與實踐活動相互穿插,在完成一部分內容的理論教學后,進行相關內容的實踐;另一種是在學期末集中進行。這兩種方式都將大部分的時間留在了課堂上,忽略了學生的課余參與。我們可以將課堂上的時間用于理論講解,將實踐活動以課后作業的形式完成,活動可以分組進行,之后在課堂上進行相互點評與交流。還有一種方式是工作室教學。但是目前的工作室教學還是比較單一的,學生的參與人數也有限。這種工作室活動可以與班級的實踐活動合作,充當班級實踐活動的表演者,留給班級學生其他方面的實踐機會。或者豐富工作室教學內容,進行更加細分的專業工作,鼓勵更多學生參與。
另外,在實踐活動中,要關注高低年級的相互合作。這種合作不是臺前幕后的互幫互助,更主要的是溝通。低年級學生可以參與到舞臺設計、道具制作、音樂選用等各個階段,在遇到困難時,還可以集思廣益,注重學生的主動性,了解學生對本場表演的理解和個人的想法,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建議。不論低年級的學生是否已經學習到這些方面的專業知識,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鍛煉機會,在以后的理論課程中,教師也可以參照演出的實際案例講解,對當時學生的參與情況和最終表演效果進行分析。這與之前提到的入學簡要講解有相同的一點,即專業教師的提早接觸,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在校期間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針對未來自己所希望從事的工作與發展進行加深學習。
表演專業的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的表演感覺,表演感覺有共性與個性。表演感覺的共性是專業理論基礎的內容,個性是學生自身對表演內容的理解和表達。這種個性需要學生在不斷地實踐中總結,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應關注實踐內容的反饋。在之前的實踐中,學生最終的學習結果往往實踐報告,這些報告也只是實踐中的流水帳,缺少反思與總結。教師可以轉換實踐報告的形式,按照表演時的分工進行按組PPT答辯,讓學生總結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方法、出現的失誤、可以繼續提升的地方,其他組自由點評,從實踐的結果與錯誤中獲得經驗。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學需要高校、教師、學生三方面的努力,高校和教師提供的只是學習方向與實踐機會,更多地因素是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參與,讓學生自主學習,延伸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再通過不斷地實踐,鞏固理論和發現欠缺的知識,繼續學習,形成良性循環的學習規律。另外,表演專業復合型人才應具備的專業技能和延伸知識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學也需要及時作出改變,側重理論和還是實踐也需要根據課程本身進行調整,這些在今后仍需要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