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翠鳳 潘翠棉
摘要:廣西橫縣--“中國茉莉之鄉”,是全國最大的茉莉花種植和花茶加工基地。隨著茉莉花產業轉型發展升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嚴重制約橫縣茉莉花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新思路有著時代意義和戰略意義。筆者多年從事涉農職業教育工作,結合橫縣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堅持“面向地方,服務三農”的辦學理念,緊緊圍繞橫縣茉莉花產業轉型升級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進行積極探索與實踐,構建了“按季分項,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服務地方經濟茉莉花產業發展培養輸送新型職業農民。
關鍵詞:構建培養模式;茉莉花產業;新型職業農民
廣西橫縣--“中國茉莉之鄉”,是全國最大的茉莉花種植和花茶加工基地,茉莉花產業已成為橫縣覆蓋最廣、帶動農戶最多、經濟效益最好、最早實現產業化經營、輻射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效果最顯著的農業優勢特色支柱產業,拉動了橫縣茶葉種植、加工、交通運輸、餐飲服務、商貿、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隨著橫縣茉莉花產業轉型發展升級,現代農業已逐步發展為融科技生產與現代經營為一體的生產模式,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嚴重制約橫縣茉莉花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橫縣職業教育中心作為一所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學、國家示范學校項目建設單位,堅持“面向地方,服務三農”的辦學理念,緊緊圍繞地方支柱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需求,與時俱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著力提升農村職校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解決橫縣茉莉花產業發展存在的三大問題,推動橫縣特色支柱產業——茉莉花產業的轉型和發展,我們構建了“按季分項,產教融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使我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學員就業上崗有優勢,回家創業有信心,改變了過去“讀完職中,出去打工”想法,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普遍歡迎,成為了新農村年輕一代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
一、新型職業農民內涵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討論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 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實施黨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建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戰略選擇和重點工程,是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更是有中國特色農民發展道路的現實選擇。
二、構建“按季分項,產教融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
“按季分項,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遵循職業人才成長規律、學生認知規律和企業生產規律,依據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和企業用人標準,以德為先,以能力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平臺,將企業生產項目引入教學,校企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核心課程,共同評價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使學生經過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的培養,完成從學生到職工的跨越,最終實現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內容是:“按季分項”就是根據茶樹與茉莉花生長周期,依據農時,組織實施茶葉與茉莉花茶生產、加工、營銷等項目教學;“產教融合”就是將企業生產項目引入教學,依托校內實訓基地、校外緊密型合作企業共同開辟“茶園課堂”、“車間課堂”,組建由校內教師與合作企業骨干技術人員構成的教師隊伍來開展教學,按照生產規律靈活安排教學,分 3~7 月、8~12 月兩階段,完成春夏與秋冬兩季的項目訓練,實現深度的產教融合。
三、實施“按季分項,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在“按季分項,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框架下,校企共同制定實施校內教學活動線與校外教學活動線雙線并行、彈性靈活的教學組織模式。根據茶樹和茉莉花生產季節特點、企業的生產進度和用工狀態,并結合學校的教學組織的特點,靈活安排校內基礎知識技能學習、校內綜合崗位實訓、校外入門認知實習、校外專項實習、校外頂崗實習等教學內容交替進行。具體運行如下:
第一學年:在校內進行德育、語文、英語、計算機基礎、書法等公共基礎課程學習以及茶文化、茶葉加工、茶藝等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和技能實訓。8~12 月期間安排一周時間帶領學生到茶葉企業進行參觀、崗位輪崗感知、茶葉加工機械認知等課程教學,使學生了解企業文化,樹立綠色環保安全衛生意識,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與認識。3~7 月期間安排學生到茶園實訓基地進行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葉貯運、鮮葉攤放、萎凋等項目實習,使學生掌握茶園、茉莉花基地管理崗位知識和相關技能。
第二學年:在校內進行德育、普通話口語交際、體育等公共基礎課程學習以及茶葉審評、茶葉營銷、電子商務、茶葉加工、茶藝等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和技能實訓。8~12月期間安排學生到茉莉花種植實訓基地進行茉莉花水肥、病蟲害防治管理、茉莉花采摘、茉莉花養護等項目實習,進行茶葉、茉莉花加工技術、茶葉審評等核心崗位能力課程知識學習和單項技能訓練,使學生了解茶廠車間生產過程、掌握茶葉質量檢驗、茶葉包裝、銷售等技能。 3~7 月期間,安排學生到茶葉企業,進行茶葉、茉莉花加工生產加工教學專項實訓,參與茶廠車間茶葉生產過程、茶葉機械操作、茉莉花茶加工、茶葉質量檢驗、茶葉包裝、銷售工作。使學生掌握茶葉及茉莉花茶加工與審評專業技能。
第三學年:安排學生到校企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在企業完成茶樹栽培、茉莉花種植、茶葉加工、地方特色茶葉加工、茶葉審評、茶葉銷售、企業管理等項目學習。最終使學生成為熟練掌握基本茶類及茉莉花茶的生產、加工、審評營銷、茶藝展示等基本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企業生產組織、管理與協調能力,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誠信品質和團隊合作精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業能力強的準員工。
四、實施“按季分項,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后取得的成效
學校制定《茉莉花生產與加工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安排學生到合作企業開展核心課程與專業方向課程的教學項目實踐活動,以理實一體化課程、專項實習、頂崗實習三個階段對學生、學員進行培養,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質量得到更大提升,培養出來的學生、學員就業上崗有優勢,回家創業有信心,改變了過去“讀完職中,出去打工”想法,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普遍歡迎,成為了新農村年輕一代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
(一)人才培養質量得以提升
通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學校辦學實力和教學質量整體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達100%,專業對口率達100%,用人單位滿意率100%。畢業生的薪資水平、崗位穩定水平、對母校滿意度等穩步提高。近幾年共為地方輸送畢業生12500人,有力推動地方產業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學校為茉莉花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實用技能型人才,吸引了“中華老字號”、茉莉花茶知名品牌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吳裕泰茶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華茗園等知名企業入駐橫縣。
(二)專業教學團隊素質顯著提高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進和聘請合作企業的技術專家或企業技師到學校任教,強化專業課教師到企業跟班實踐的制度,增強“雙師型”教師素質。
(三)基于工作過程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在實踐中日益完善
新構建的課程體系特色體現了職業性、地方特色性、現代性。圍繞茶葉生產與加工專業相關職業崗位技能,融合職業資格考核要求,同時體現了本地六堡茶、茉莉花種植及花茶加工的地方特色,并做到了與時俱進。具體如下:根據人才需求調研,確定茶葉加工、茶葉營銷兩個專業方向,明確茶葉加工方向的課程為《六堡茶加工技術》《茉莉花茶加工技術》;茶葉營銷的方向課程為《電子商務運營實務》《茶葉網絡營銷》,學生不僅掌握茶葉的基本生產加工技術,而且學會現代營銷手段,懂經營會管理,傳承茉莉花茶、六堡茶地方標志性產品的工藝及文化。
參考文獻:
[1]佚名.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J].農民科技培訓,2014(5):4-8
[2]劉忠花.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6(6):23-24
[3]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8-10
[4]邢立偉,何偉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研究[J].農技服務,2015(2):180
[5]馬建富,呂莉敏,陳春霞.職業教育視閾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