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要寫好一篇論文,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選題、收集材料、寫作提綱、研究綜述、論述過程、后期修改等都方面都有章法可循。在論文寫作之前,也應該進行相關的積累和訓練。好的選題是論文成功的一半。好的選題的是能在新材料的基礎上提出新觀點,或是在舊材料基礎上提出新觀點。選題往往宜小,將小題大做,有利于展開鉆井式的研究。選題宜新,“新”指的是新問題,或從新的角度解決舊問題,新的選題往往具有時代性,讓人看到題目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選題也應注重操作性,選擇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選題。
材料的收集與整理是論文寫作的重要環節,應當占論文寫作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一篇論文是否專業?首先看是否基于第一手的材料。專業材料是區別專業研究與一般研究的標志。材料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原始材料,如要研究作家本人的所言所寫及檔案材料,窮盡第一類材料是專業研究的必備。在搜集過程中應力圖查找到轉引文的原始出處,查閱原文而非譯文。第二類是研究史的材料,他人的研究既可以用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也能作為反證提出,讓自己的論點更有力。第三類是和研究對象相關的外圍材料,如研究對象在文學史中的位置、影響等縱向材料,研究對象所處的時代環境等橫向材料。第一、二類材料是可以窮盡的,也是專業研究的基礎,第三類材料是不可窮盡的,同時也決定了研究者的見識與研究水平的高低。另外,研究者本人的知識面、閱讀的積累、對文字的敏感性、文學欣賞的水平和日常的情感體驗等對研究水平的高低亦有影響,廣博的知識面及相關學科知識的積累往往能夠讓論者“曲徑通幽”,并能增強文章的理論性。在做論文前應將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化為日常學習內容,建立資料庫,并對資料進行分類,如果發現感興趣或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可以做出有針對性的資料搜集,尋找合適的理論、例證進行分析。
論文選題確定下來后,為保證寫作思路的一貫性與條理性,避免被冗雜的資料、支離破碎的想法擾亂思路,要寫出論文寫作提綱,分出論文的主干部分與枝節部分,提綱要先綜述成果,描寫分出論文的主要部分與枝節部分,將他人有代表性的研究觀點或引用的例證安插在相關部分。
學科綜述意義重大,學科綜述雖然只占論文較小的比重,但它不僅是研究的基礎和起步階段,也是學科研究能力訓練的重要部分。要寫好學科綜述,需要廣羅收集前人相關研究成果,整理出前人研究的思路,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出客觀評價,從前人研究中獲得啟發,發現已有研究成果和自己研究中的不足,找到自己研究的突破口,并嘗試新的研究方法,言明自己課題的研究價值。值得注意的是,綜述前人的研究不一定要將他人有代表性的論點一一列舉在綜述部分,而是將他人有代表性的研究觀點或引用的例證安插在相關部分。在論述中,要清晰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的研究重點,處理好重點與枝節的關系,可以把枝節性的問題作為注釋處理,以免沖淡主題,使論文思路一以貫之。
論文的后期修改加工往往比寫作時間更長,后期加工主要任務是刪除不恰當的例證,進一步理清思路,刪去不必要的枝節,保證前后的一致性,達到研究問題明了、思路一貫、論述深入淺出的效果,使他人在閱讀中一目了然論文研究的核心問題及論述思路和過程。寫完文章之后,能夠清楚的說出研究的問題是什么,選取該論題的原因,研究的創新之處,使用了什么理論或方法,以及論文的不足之處。在時間安排上,論文寫作要及早動手,收集資料、文獻,進行閱讀整理,寫好學科綜述,可作為中期論文發表。擬定寫作提綱,集中寫作,在寫作過程中收集新材料,尋找相關理論,尋找突破口。
論文寫作質量的前提保證有哪些?
首先,寫好一篇論文的前提是大量的閱讀。其中,名著的精讀與研究論文的精讀必不可少。如《摹仿論》從《荷馬史詩》、《圣經》如何敘事開始講起,可以啟發我們去思考《論語》、《左傳》是如何敘事的,我們也可以學習作者如何提煉出一個問題、如何展開論述、如何舉例等方面的經驗。在對研究論文的精讀中,要試著體會作者的研究思路與寫作方法,尋找作者提出觀點的切入口與展開論述的路線、使用理論與安插例證的技巧等。能將閱讀所見所感融會貫通,欣賞到他人論文的精彩之處,對自己有可能的突破口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突出自己的特色。
其次,要閱讀史學著作,并進行一定的史學訓練,因為研究任何一個問題都需要對其來龍去脈進行論述,研究者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眼光,把文學現象、作家作品放到具體的歷史環境中,放到文學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去加以考察,從總體上客觀地考察其在思想和藝術方面的繼承、創新和影響。尋找與個人興趣或專業相關的史學著作,學習史學家展開論述、排至材料的技巧與方法。如研究中古文學,可以參閱中古研究史,研究唐代文學,可以參閱陳寅恪《唐代政治史》,參閱其資料的來源、梳理、闡釋等。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作者韋伯的創見之處是提取了宗教對資本主義的影響,即便拋開書中的史實細節,其著作的論述框架為后來者起到了范式的影響作用。在自己的專業之外找到一個參照的論作,選擇一種可參照的研究范式,這可以說是論文寫作的一種捷徑,而這個參照物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習者研究視野的寬窄。
“知人論世”是論文寫作的基本范式,通過史學的訓練,培養論文寫作“知人論世”方法。以杜牧的《赤壁》一詩為例,詩文為“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拋開審美性的閱讀欣賞,進行歷史的文學研究,就要找出杜牧為什么寫出這樣的詩,為什么貶低周郎?為什么提到東風不與周郎便之后,作者不言說將士,卻要說二喬?首先要對詩句進行解讀。《三國志》記載,曹操大破袁紹的時候,曾把袁紹的妻子搶走,這說明曹操有擄走敗軍妻子兒女的先例。杜牧精通歷史,編過《孫子集注》,把曹操的注也集于中,這說明杜牧研究過曹操,知曉三國歷史,杜牧寫“銅雀春深鎖二喬”并非隨意而論,也無輕薄之嫌。“東風不與周郎便”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句子,其中“東風”有解。赤壁之戰借的是東南風, “東風”不僅指東邊來的風,還有好風的意思。“東風”意在表明周瑜能勝利非人力而是天意,這推翻了周瑜建立歷史功勛的論點。
古人云:學習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要習得合理的方法,離不開論文寫作的多次嘗試和練習,多讀、多思、多寫是文科學生進入學術殿堂的必經之路。
作者簡介:李爽,女,河南鄭州人,鄭州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歐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