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陽
由于思維方式等方面不同,英漢這兩種語言在詞法、句法上存在較大差異。如今,英漢語言對比研究不僅已經(jīng)成為英漢學科科研熱點,對我們做好翻譯工作也有幫助。本文從第十七屆韓素音翻譯比賽的兩篇文章(英譯漢節(jié)選自Scott Russell Sander的散文Beauty, 漢譯英為金克木先生所寫散文《老來樂》)入手,從英漢對比角度分析部分原文及譯文,從中總結(jié)英漢差異,繼而為以后的翻譯提供更好的指導。
一、漢語多主動,英語多被動
被動是英語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體現(xiàn)英語民族重分析、講客觀的思維傾向,英語句子分清主語和賓語,及物和不及物,施事與受事、主動與被動。漢語被動式的使用受意義和形式的限制并不常見,或采用某些轉(zhuǎn)換形式來表達被動意義。
原:While they share Newtons faith that the universe is ruled everywhere by a coherent set of rules.
譯:世界受一套整合的法則所支配。
析:面對英語中頻頻出現(xiàn)的被動表達,在譯入漢語時,我們要采用不同的策略,避免被字的使用。如例二中將被轉(zhuǎn)化為“受”字。
二、漢語是竹形結(jié)構(gòu),英語是樹形結(jié)構(gòu)
漢語表達像竹子,一節(jié)接一節(jié),節(jié)節(jié)推進,重點在于理清表達的先后順序。英語表達像一棵樹,要確定句子的主干即主句,其他成分像枝干一樣,在主干的基礎(chǔ)上延伸。主干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他成分屬次要部分。這就需要在翻譯過程中把握中英差異,進行相對應(yīng)的調(diào)整。
原:Why nature should conform to theories we find beautiful is far from obvious.
譯:那些打動我們的理論,往往受到自然之母的肯定,其中奧妙不可言宣。
析:“Why nature ... beautiful”從句做主語,其中“we find beautiful”做“theories”的定語,“Why nature ... theories”則又是一個語意群,“…is far from obvious”是系表結(jié)構(gòu)。原文主干是一個主系表結(jié)構(gòu),從中分出一些樹干來充當不同的成分。而漢語更像是竹狀結(jié)構(gòu),一句話由不同的小句組成。
原:我的話匣子一開, 激光磁盤便響個不停, 滔滔不絕。
譯:When I open my mouth, it is like turning on a gramophone which may run on and on.
析:中譯英要把握句中隱含之意。先確定樹干即句子主干,再確定樹枝以及句子之間的連接詞。原文是三個簡單的小分句,前半句較抽象,但包含時間狀語,后兩句用了比喻,用代詞“it”做形式主語指代當時的場景,將滔滔不絕譯作“gramophone”的修飾定語。
三、漢語意合,英語形合
意合是漢語詞句、句間的組合在外部形態(tài)上無明顯標記,靠意義關(guān)聯(lián)來粘合,即漢語主要依賴意義的內(nèi)在銜接,形成隱約的意義脈絡(luò),隱含內(nèi)在邏輯結(jié)構(gòu)。英語形合是指句子與詞組在外部形態(tài)上有明顯標記,標記不充分時,可用其他語法手段表示各成分關(guān)系,因此中譯英需將隱含信息顯現(xiàn)出來,以使譯出的句子符合英文表達習慣。
原:無奈我閑人忙, 昕眾逐漸稀少, 終于門庭冷落, 只剩一屋子廣闊天地, 任我獨往獨來, 隨意揮灑。
譯:Unfortunately, I was jobless while the audiences were so busy that they almost melted away until few knocks came at the door and the world became vacant again. Now I alone can occupy it and go my own way.
析:原文沒有將各小句之間的意思用語法手段粘連,但仍能體會到其中的邏輯、時態(tài)變化。之前因我閑別人忙,才沒有了聽眾,來我家的人也少,現(xiàn)今唯我一人擁有這片天地,隨意行事。故譯時不僅要加上相應(yīng)關(guān)系詞,如“while”、“so…that…”等,也要注意句子時態(tài),使用過去時和現(xiàn)在時表前后對比。
原:An architect draws designs on flimsy paper, and her buildings stand up through earthquakes.
譯:這就像一位建筑師在薄薄的圖紙上繪制出設(shè)計方案,依此建造的高樓大廈,竟能夠經(jīng)受住地震的洗禮考驗,依然聳立。
析:原文分為兩個小短句,前半句主語是“An architect”,動詞“draws”,后半句主語“her buildings”, 動詞“stand up”, 兩句皆為主謂結(jié)構(gòu),而具體翻譯時,譯者在句前加上“這就像……”,成功銜接前文,突出了此處主題。
四、漢語多動態(tài)表達,英語多靜態(tài)表達
英語是靜態(tài)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少用動詞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動作意義的傾向,如多用名詞、形容詞、副詞、介詞,因而敘述呈靜態(tài)。漢語是動態(tài)的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漢語有一種多用動詞的習慣,因而敘述呈動態(tài)。
原:The experience of beauty is an echo of the order and power that permeate the universe.
譯:體驗美就是對遍布宇宙中的秩序和力量的回應(yīng)。
析:原文使用介詞結(jié)構(gòu)做主語,賓語“an echo”,主語賓語都是名詞結(jié)構(gòu)。漢譯相應(yīng)處理成了動詞,相比原文更具有動態(tài)感,主語“The experience of beauty”未譯為“對美的體驗”,而譯成“體驗美”。
掌握英漢語言差異,對翻譯實踐意義重大,能確保我們的譯文在準確的基礎(chǔ)上更加地道。漢譯英最難的是抓住漢語語言中所隱含的意義,把其中所包含的句子關(guān)系理解透徹,而不是僅從字面去理解。英譯漢最重要的是注重漢語的表達,避免生硬之感、翻譯腔。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建平,王平,《金無足赤,瑕不掩瑜》[J].中國翻譯,2006
[3] 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