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秀
過去幾十年間,在所有的躲避雷達偵測系統中,低可偵測性技術已被證明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對軍用飛機來說,“隱身”技術(又稱作低可測性技術)越來越普遍:所有新型戰機的設計都會考慮運用低可偵測性原則,利用低可偵測性技術。同時,為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在改良現有的噴氣式戰斗機時,也會運用低可偵測性技術減少雷達反射面積。較小的雷達反射面積對軍用飛機而言意味著它可以飛得離雷達更近的距離才會被發現,被追蹤。
然而,低可偵測性不等同于完全不能被偵測到,也就是說,戰斗機無法完全從雷達的屏幕上消失。同時,隱形技術價格高昂。除了研發費用較高外,隱形戰機的起飛費用和保養維護費用也不可小覷。隱形飛機內部容納的燃油與武器裝備數量有限,不得不采用外部攜帶的方式,而機身外部所攜帶的吊艙,油箱,導彈,燃油艙都會增加其雷達可偵測到的面積。
許多國家都已意識到隱形戰機非凡的軍事作戰能力,紛紛開始研發反隱形技術。據報道,無源雷達系統,多元靜態雷達系統,低頻雷達系統,超遠程電離層雷達及感光紅外傳感儀系統是比較有前景的反隱形方法。另外,人們普遍認為美國在隱形領域的發展獨占鰲頭。俄羅斯與中國則在反隱形領域較為領先。
本文將以簡要概述隱形戰機的發展歷史作為開始,并簡單介紹現今的一些主要的隱形戰機。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低可偵測原則的基本概念,主要是討論如何減小雷達散射截面(RCS)這一重要問題。同時,我們還將圍繞F-35隱形戰機的設計,考慮其機身的雷達散射截面的開源預估,計算一些典型雷達系統對F-35戰機預期探測半徑。文末將簡要介紹據說擁有反隱形能力的系統。根據目前所有的反隱形技術的提案,很明顯沒有哪個系統可以單獨為軍機保駕護航。只有將雷達,傳感器,武器系統,戰術數據鏈及戰術有機結合,才能有效應對反隱形技術威脅。
隱形飛機的歷史發展背景
人類總試圖降低存在感,從而避開敵人的攻擊。過去,人們會留心敵人動向,避開其視線。也就是說,人們往往會考慮敵人的視線范圍。雷達系統出現以后,隱身的含義還延伸到電磁波譜的其他頻率?,F今,所有軍事設備都會考慮運用低可偵測性原則,在設計的各方面都小心翼翼,盡量減少軍用設備的聲音,無線電波輻射,雷達反射面積,紅外輻射以及光學可見度,盡可能將其混入周圍環境,混淆敵人視聽。
歷史上,德國Ho-229是首駕具有低可偵測性性能的戰斗機。該戰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段時間完成,是人類研發低可偵測性戰斗機的首次嘗試。Ho-229從未投入作戰行動中。該戰機使用了混入了特殊石墨的涂料,能夠吸收雷達波。Ho-229的特殊飛翼形狀為諾斯絡譜的設計提供了靈感,他后來設計的B-2隱身轟炸機便以此為雛形。
直至70年代,在一些國際或非國際展覽會上展出的低可偵測性戰機中,
有三輛戰機脫穎而出,一輛是英國的火神戰機,另外兩輛是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設計的U-2(昵稱屠龍女)和SR-71黑鳥。雖然美國一直努力探索改進其所研制的戰機,但所有的這些戰機都不是很難被雷達探測。
60年代期間,俄羅斯物理學家彼得·烏菲切莫夫,研究了電磁波的散射,提出了如今為人所知的物理繞射論。由于俄當局未把其研究當作機密,該理論才得以發表。烏菲切莫夫研究的主要結論是雷達回波與物體的形狀有關,與其大小無關。(該結論在烏菲切莫夫的理論中并未直接陳述)。美國工程師無意中發現烏菲切莫夫的理論,認識到他為雷達反射的有限分析奠定了基礎。70年代,計算機的發展使得使用烏菲切莫夫的理論進行電腦仿真運算成為可能。與此同時,電傳操作系統問世。電傳操作系統對飛行器非空氣動力學方面最優化的控制十分關鍵。1975年,在靜態模型“絕望寶石”研發后,洛克希德公司制造了兩架代號為海弗蘭的驗證機。雖然兩架飛機在飛行測試中均告失敗,但事實上該項目取得了成功,證明雷達隱身戰機的理念是可行的。
海弗藍項目取得積極成效后。1978年,作為獎勵,美國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訂合約,研發F-117A。 F-117A于1981年首飛。1983年,F-117A具備初級戰備能力,該公司總共出廠了64架F-117A戰機。直至1988年之后,F-117A戰機才正式公諸于世,之前它完全是一個保密項目。從那之后,F-117A參與了所有的美國戰事。2008年,F-117A戰機退役前,在它的作戰生涯中,僅有一次被擊落的記錄。那便是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塞爾維亞防空營利用改良的雷達成功將其擊落。
美國決議研發F-117A后不久,便決定研發遠程戰略轟炸機。于是,B-2幽靈式戰略轟炸機隨之誕生。B-2 是一輛亞音速隱形戰略轟炸機,擁有4個發動機。目前美國仍有20架B-2在投入使用。事實上,使用空中加油技術B-2能夠到達世界任何地方而基本不被發現。羅克韋爾B1戰機也應用了低可偵測性原則,其型號之一B1-B蘭瑟是一款超聲速戰略轟炸機。相比B1-A戰機,B1-B戰機雷達反射面較小,在高空的飛行時速也較低。但是B1-B雖然在速度上有所減弱,在其他幾項性能上相較A型都有提升。因而B1項目得以重新發展。洛克威爾公司(現為波音的一部分)也藉此獲得制造100架飛機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