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亞崎
摘要:十世紀初,中國再次進入分裂時期,南部的宋王朝與北部的遼金西夏王朝長期對峙,古今皆有人稱這個時代為“南北朝”或“第二次南北朝”。與隋唐以前的南北朝相比,后南北朝具有許多新的特點,學界對此已有很多討論。關于如何認識這個時代北方王朝與中國歷史發展的關系,必須從兩個方面去考察,一是這一漢朝王朝民族文化的歷史,二是邊疆民族與北方民族王朝的民族文化及差異性。就后者而言,這一世紀遼金王朝的發展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它與中華多元一體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宋遼金時期是傳統民族關系思想的繼承、完善及理論總結和升華的時期,這一時期民族關系思想的發展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密切相關。在少數民族對儒家思想的吸收與借鑒、漢族對少數民族政權的逐步認同以及“中國觀”擴大與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少數民族與漢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共同認同。
關鍵詞:第二次南北朝;民族文化差異性
公元十至十四世紀,中國歷史發生了新變化,以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為核心相繼建立了遼、金、元三個政權,無論是是契丹社會還是女真抑或是蒙古社會,皆為多民族組成的多元文化的社會結構,其思想文化形態,經濟結構類型,政治傳統模式各不相同,但他們突出特征是占據統治地位的名族都是北方土著民族,他們在汲取中原漢制的同時,還雜糅著北方游牧民族、漁獵民族的傳統習俗以及契丹、女真、蒙古諸族的舊制。故此,中國歷史上的這三個政權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在各自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各自的政治體制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遼金元的快速更迭的歷史淵源
遼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的首個封建王朝。它在中國歷史上大約兩百多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定都臨潢府。并在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后晉,改國號為遼,后來在遼景宗勵精圖治的治理下為后來蕭太后執政的全盛時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于1066年改為“大遼”。①但鼎盛之后必然避免不了衰弱,此時遼朝雖然仍然在對北宋的戰爭中逼迫其繳納歲幣但是遼興宗窮兵黷武迷信道教使得奸佞當道,已經暗下里埋下了禍根,終于于公元1125年,遼朝被金朝所滅。
金朝也是北方騎馬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其國運不及遼朝僅僅存在了一百二十年,女真族原為渤海國的臣屬,以漁獵為主。遼朝攻滅渤海國后收編南方的女真族成為熟女真。遼朝晚期窮兵黷武朝政混亂,天祚帝昏庸無能不停向各個臣屬的部落索求貢品并且魚肉女真百姓。1112年天祚帝在長春州與女真各族的酋長聚會時肆行侮辱女真完顏旻等酋長,激起了完顏阿骨打反抗遼的決心,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各部后稱帝建國,國號大金。②金朝建國后,與北宋定下海上之盟,展開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完顏亮在位期間,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以失敗告終。金在與南宋、西夏并立期間,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后期,統治集團極其腐朽,各民族起義風起云涌,同時又受到蒙古帝國軍隊的不斷打擊,終于亡國。
元朝結束了各個政權相互獨立的混亂局面,其由蒙古族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后開始對外擴張,先后攻滅西遼。西夏、東夏、金朝等國。在蒙哥汗死后政權出現短暫混亂,后忽必烈即位后結束分裂并建國號為“大元”,③于1279年在崖山海戰后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自晚唐五代以來的分裂局面,使得中國陷入異族的統治之中。而后,蒙古持續對外擴張,先后發動三次西征稱霸歐亞大陸,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后期政治混亂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元朝退居漠北,而后元臣鬼力赤篡權奪政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二、民族文化差異性
“當民族共同體在人類歷史上形成并區別于其它各種人們共同體的類型以來, 文化就總是表現為各不相同乃至千差萬別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 從狹義上講,是指某一民族的文學藝術創作。廣義而言,則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規、習俗以及該民族所有成員所獲得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習慣。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既是同一民族內部聯系的紐帶,也是不同民族相互區別的標志。民族的差異,從一定的意義上講,其實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差異。”
遼金元三個政權是由三個不同民族的人建立的——契丹族、女真、蒙古,他們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們活躍于歷史舞臺上的時間都相當短暫。談到這三個王朝的快速更迭,就不可避免要提到當時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與這三個朝代都共存過的漢族王朝——宋朝。④
在我國北部以大興安嶺呼倫貝爾為起點沿內蒙古向西南延伸從半干旱向干旱地區過度的自然地帶,這條自然地帶被稱為農牧交錯帶,在它的北方主要就是我們提到的建立遼金元這三個政權的游牧民族,而南部的農耕區則是一直被視為華夏正統的漢族。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兩種生產方式,從而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人們為了生存當然就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南方土地肥沃只要百姓勤勞耕種就可以豐衣足食,這種耕地文明形成的民族文化就決定了只要不受到外部的侵略和干擾通常政權可以穩固很長時間。而北方氣候干旱天氣寒冷,形成了一種區別于耕地文明的游牧文化,他們崇拜、依賴、適應大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游牧社會有和自然相適應的固有機制,游牧民族有和自然相適應的固有觀念。游牧是草原畜牧業的最佳選擇,生活在大草原的人們就不得不依賴大自然,他們以家庭為細胞,以部落為單位,牲畜集體放牧,隨時隨地,追逐水草而成。游牧人根據水草盈仄、春夏秋冬,以及風雪旱澇、部落盛衰、戰爭勝敗、人畜災禍,而不斷遷徙。大變大遷,小變小遷。游牧依賴草原,草原廣漠無垠,小遷徙數十里或數百里,大遷徙則數千里甚至數萬里。游牧人幼習騎射,青壯從戎,至于老死,所以,他們的一生,可說是戰斗的一生。游牧人為了開拓牧場,輾轉遷徙,或掠奪財富,就不免侵入他人領地,引起戰爭。只要一聲號角,就大兵出動,直入鄰境。因此,游牧民族不可避免的習武而養成尚武精神,各個部落沖突不斷,新成立的政權不斷受到沖擊力,很難形成一個持久穩定的政權,這也是為什么北方游牧名族政權較漢朝政權更迭之頻繁之快的原因之一。
馬克思認為經濟基礎對意識形態具有決定性作用。⑤在那個混亂的年代里,人們為了生存和財富就必然形成了一套屬于他們自己的生存法則,從而逐漸演變成一種可以引起大部分人認同的民族文化。這些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必將對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產生巨大影響,反應在民族關系思想上,也就是漢族關系思想和少數民族關系思想的形成。
三、對政治體制的影響
因中原漢族在社會形態、經濟文化方面遠遠領先于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和生活習性也不完全相同,因而對于少數民族的評價往往從漢族自身的倫理道德大肆貶斥,一些政治家軍事家把少數民族視為禽獸、蟲豺。而在少數民族的思想體系中,他們也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草原觀念,他們清楚的認識到本民族與農耕文化的不同,并對同屬于游牧漁獵文化的其他民族有著較強的文化認同感。在民族社會矛盾尖銳而中原王朝在武力上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形成了一些不利于民族關系交流發展的限制性因素,過分強調胡人差異,胡人不可漢主,漢地不可居,胡漢分統的思想形成。
而遼金元與以往的匈奴等少數民族不同,他們在建立政權之前已經接觸了漢文化,東北地區的農業也得到了較大發展,但是遼并沒有在民族關系上有一個明確的綱領主張,他們仍然以胡人自居,這種文化差異反映到當時的政治上就是草原國家進攻中原國家多以掠奪財物作為政治報復主要目的。在遼國眼里漢族的民族文化與其草原文化產生了矛盾,在他們眼里,中原之地不可居并沒有統治上的野心,政治體制上為二元體制,官分南北,契丹和漢人分治,因俗而治。
而金滅北宋時遼金統治思想發生變化的轉折點,遼滅后晉、金滅北宋之前他們雖然軍力強大但是在文化和制度方面不及漢族,儒化程度低,但是當他們征服了中原王朝的都城后獲得了中原王朝積聚百年的器物、典籍。這些器具和書籍不但充實了遼金王朝國家制度完善還使得其接觸了解了中原儒家文化,同時漢族的知識分子也大量進入其統治階級,對于中原文化他們不斷吸取積累沉淀,金的統治者已經不同于其祖先較為開明,大力推進其在少數民族內部的傳播終于形成了一種新的不斷發展的有益的民族文化從而逐漸影響統治者在政治上的決策和方向。金熙宗⑥誅殺宗室,廢除勃極烈會議,建立聽命于皇帝的漢式政務機構三省六部,貴族專政色彩大為減弱,民族文化的交流傳播積累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元朝之前,大蒙古國的統治中心一直處于漠北草原,同樣在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實行的是草原本位政策,但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繼承了金積累的各種民族文化和思想,行漢法,但缺點是對其推行并不徹底,大量蒙古舊制被保留下來,而且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皇帝在內的統治者接受漢族文明極為緩慢,他們征服大量領土吸取了大量各地文化并將其雜糅到一起,形成了一套較為奇怪的政治體制,最終還是難逃滅亡。
注釋:
①《中國通史》,呂思勉,第七卷 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下冊)。
②《中國文明史·宋遼金時期·金代》,康拉德·希諾考爾、米蘭達·布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第1787頁-第1800頁。
③《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徐俊,湖北武昌: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④《中國大百科全書——“宋”》,鄧廣銘、漆俠、朱瑞熙、王曾瑜、陳振,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
⑤《<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⑥《金史·卷四·本紀第四》 ,脫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