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
摘要:城市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于是有了生態城市理念的提出,在城市生態化要求下,綠地系統是必須要建設規劃的項目之一,因為綠地系統可以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維持生態平衡,降低環境惡化趨勢等。相關人員在對城市綠地系統進行規劃時,除了要基于城市的實際環境外,還要積極采納成功案例中的相關措施,使規劃步驟能設計完全,使該綠地系統最終能對城市起到生態綠化效果。
關鍵詞:生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措施
生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中,規劃人員要對基礎資料進行收集,對城市綠地的基本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對綠地現狀進行分析,將影響綠化的因素找出來,對規劃的具體內容進行確定,比如生態空間格局、綠地斑塊、綠地廊道等。本文主要針對面向生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進行探討。
一、面向生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
(一)對城市總體發展建設目標進行明確
城市最早進行的是經濟建設,接著是生態文明建設,這是城市總體發展建設目標,城市建設的相關人員只有確定這一階段的建設目標,找到該目標對應相關內容的建設指導方向,建設目標規劃才可以變為計劃被執行下去,實現目標[1]。在生態城市建設要求下,城市建設部相關人員會將有關生態的事物作為重點關注對象,綠地系統就是其中的規劃目標對象之一。
(二)對綠地系統規劃建設目標進行明確
綠地系統規劃建設目標是在城市規劃范圍內,盡可能進行綠化建設,使城市建設的綠地能形成一個綠地系統,增加城市的綠化率,降低城市的空襲污染指數,使城市能經常出現藍天白云。
(三)做好前期工作
在綠地系統規劃的前期工作中,先將需要綠化建設的目標對象找出來,并確定一個范圍,在該范圍內,還要做好綠地形狀設計。相關人員要對該區域范圍的地理環境和水文環境以及空氣環境等實際情況收集起來,還要到當地圖書館對當地的各種狀況進行資料調查工作,在當地城市各種現狀的基礎上,相關人員可以對種植作物進行選擇,對作物生長養護等事項進行確定。
(四)對綠地系統建設進行總體規劃
在該流程中,主要對總體規劃的綱要進行編制,綱要作為綠地系統的主要內容,是綠地具體建設內容的基礎,編制好綱要,相關人員可以對規劃范圍、時間或目標指標之類進行填充,在不斷填充的過程中,要對這些具體事項在綠地系統總范圍內進行布局[2]。
(五)對綠地系統建設進行分項規劃
分項規劃是將綠地系統總體劃分為好幾個模塊,進行分別具體規劃,這些規劃中包括綠地斑塊規劃、綠地廊道規劃以及城市景觀文化規劃等,這些分項規劃組合起來,就是一整個綠地系統。這些規劃基于生態景觀設計相關理論和城市生態學理論。這些分項規劃內容會使綠地系統變得更加美觀。
二、面向生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實際案例
(一)工程概況
將常州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常州市地區屬于多水地區,山地較少,地形為平原,是文化旅游名城,所以該地要注重規劃綠地系統。
(二)工程綠地系統總體規劃
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其一規劃范圍,常州市共有五個區,將其作為規劃對象,相關人員要將規劃范圍內的總體面積測量記錄下來,五個區中的建成區是重點規劃對象,主要對該地區的綠化率進行提升。
其二規劃指導思想、規劃目標、指標。規劃要有比較詳盡明確的指導思想,來指導目標和指標的確定,在指導思想上,要與生態綠地系統所要傳達的理念相符合,比如注重生態,使綠地系統與整個城市的建設相協調,打造和諧城市。城市綠地系統建設還要注意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善,而不是在破壞掉原來綠地基礎的前提下, 所以在指導思想中要有因地制宜理念。將這些思想作為規劃的切入點,對區域生態和環境進行改善,使生態環境穩定地處于平衡狀態,還要在此基礎上,對當地環境進行研究,使當地的特色融入到綠地系統建設中[3]。對當地城市綠地系統進行建設,主要是為城市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使城市、居民以及各項事物都處于可持續發展狀態。在規劃目標方面,以提高城市綠地率為目標,增加綠地面積,使城市居民出門可見綠色,使綠化建設能均勻分布在整個城市中,使居民生活在綠色的生態環境中。居民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更要注重綠地建設,增加綠地面積,使小型、中型以及大型綠地出現的次數與居民的出行距離相適應。在規劃指標方面,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以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都要作為規劃指標,指標是綠地建設的參考標準和驗證參數,這些指標要隨著年份的增長而變大。
其三規劃結構與布局,在規劃結構方面,綠化范圍內的主體、核心以及周圍輔助設施建筑等都要確定好,布置好。對于常州市的綠化建設來說,主體是大型的生態林地,這些林地數量雖少,但綠色覆蓋率較大,核心是大型的公共綠地,這些綠地會出現在居民居住地身邊[4]。將整個常州市作為綠地系統整體,城市中的江河湖等形成該系統的網絡,在網絡周圍種植綠地,使整個城市都被綠色環繞起來,城市生態綠地系統對整個城市的效果才會更顯著。在規劃布局方面,要先綜合整個城市的交通建設以及園林建設、用地建設等的基本情況,還要結合當地地形、地勢,土質條件等,常州市在交通道路旁邊有設置環狀城市綠帶和走廊狀防護綠帶,在湖以及山體周圍設置森林公園和其他園林,將其布置在整個城市中,布局模式便出來了。
(三)工程綠地系統分項規劃
主要包括以下價方面,其一生態空間格局規劃,根據生態建設的不同程度,將其分為緩沖控制區、協調區、引導建設區等。其二綠地斑塊規劃,規劃對象是公園林地,根據地形、當地文化等限制,對綠地進行合理布置。其三綠地廊道規劃,這是對綠色通道體系進行建設,有沿著河湖江山等建設的自然走廊,也有在交通道路旁邊的人工走廊。
結語
面向生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建設包括很多方面,相關人員要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對分項規劃內容合理設置好,如此整座城市的綠地生態系統才算完整,整個城市的綠色覆蓋率才大。
參考文獻:
[1]李昌浩,朱曉東,潘濤,包志先.面向生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7(02):39-43
[2]吳承照.游憩規劃的定性、定向與定位[J].城市規劃,2010(06):45
[3]王保忠,王彩霞,何平,沈守云.城市綠地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10(02):32
[4]安樹青,宋富強,張智俊.美國綠色空間理論、實踐及啟示[J].人文地理,2015(05):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