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進 梁辰
摘 要:補齊農業短板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點。本文從京津冀對農業的功能定位、耕地面積的減少趨勢、播種面積和產量不均衡、水資源短缺等角度,闡述了當前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并從加快構建京津冀農業協同創新共同體、完善京津冀農業產業分工協作機制、加大京津冀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力度、推進京津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提出推動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區域 農業協同發展 協同對策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形勢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發展“三個體系”和協同發展新格局,對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京津冀三地對農業的功能定位存在明顯差異
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天津市城鎮人口比重分別高達86.50%、82.93%,農業人口占比已降至20%以下,而河北省城鎮人口比重僅為53.32%,既明顯低于京津兩市城鎮人口比重,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7.35%,全省農業人口數量接近3500萬人,占比超過45%,屬于比較典型的農業大省。北京、天津農業功能定位主要是都市型農業、休閑型農業、設施農業、會展農業和城郊型現代農業,傳統農業規模明顯下降。例如,近年來北京市舉辦世界種子大會、北京農業嘉年華活動、農事節慶活動等,打造一批休閑觀光農業景觀和文化傳承農業示范區,2016年北京市觀光園共接待游客2250.5萬人次,實現總收入達28億元。而河北省農業功能定位主要是農牧型農業,按照《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要求,“十三五”時期河北省著力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轉型升級,實現“三個轉變”,即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分散兼業型向規模專業型轉變、資源依賴型向科技驅動型轉變,環京津冀都市現代農業圈和現代農業示范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耕地面積呈逐漸減少的趨勢
近年來,京津冀耕地面積總體上呈逐漸減少趨勢。據統計,2016年京津冀耕地面積為10760.6萬畝,比2011年減少81.6萬畝、減幅為0.75%。其中,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耕地面積分別為324.5萬畝、655.4萬畝、9780.8萬畝,分別比2011年減少8.5萬畝、6.3萬畝、66.7萬畝,減幅分別為2.55%、0.95%、0.68%。從京津冀耕地面積占比分析來看,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耕地面積占全國的比重分別僅為0.16%、0.32%、4.83%,合計5.32%,但5年間(2016年比2011年)京津冀耕地減少面積對同期全國耕地減少面積(476.5萬畝)的貢獻率達17.1%。
(三)京津冀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明顯不均衡
河北省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糧食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為主,2016年糧食產量為3460.2萬噸,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為5.61%,人均糧食產量為465公斤/人,略超全國平均水平。而北京、天津作為兩個糧食主銷區,糧食自給率明顯不足,2016年糧食播種面積分別僅為131.0萬畝、536.0萬畝,占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的比重分別僅有0.08%、0.32%,均在0.5%以下;糧食產量分別僅為53.7萬噸、196.4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分別僅為0.09%、0.32%;人均糧食產量分別為25公斤/人、126公斤/人,分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6%、28.2%。
(四)水資源嚴重短缺,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
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水資源數量分別為35.1億立方米、18.9億立方米、208.3億立方米,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比重分別僅為0.11%、0.06%、0.64%,合計0.81%,還未超過1%。從人均水資源數量比較來看,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均水資源數量分別為161.5立方米/人、121立方米/人、278.8立方米/人,分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88%、5.15%、11.88%;從畝均水資源數量比較來看,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畝均水資源數量分別為1081.8立方米/畝、288.4立方米/畝、213.0立方米/畝,分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7.44%、17.98%、13.28%。另外,河北省地下水超過采嚴重,截至2013年底已累計超采地下水1500億立方米,占全國的1/3左右,且農業是用水大戶,2016年全省農業用水128億立方米,占全省用水總量的比重超過70%。
二、推動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構建京津冀農業協同創新共同體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的戰略支撐。要統籌京津冀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和平臺建設,包括知名高校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示范基地、技術創新合作聯盟、工程技術研究院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促進創新要素跨區域、跨行業流動,實現共建共享、協作協同和互聯互通;建立京津冀農業大數據統一平臺,包括產品供求、市場價格、庫存銷量、倉儲物流等;聚焦京津冀前沿性、基礎性、關鍵性等重大農業技術需求和問題,開展聯合攻關和應用推廣,加大京津高端農業技術向河北的輻射推廣力度;制定實施本區域內農業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推進統一標準化體系和檢測結果互認,促進京津冀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再上新臺階。
(二)完善京津冀農業產業分工協作機制
京津有著比較充裕的高端人才、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資本資金,但土地、水資源相對匱乏,而河北省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要素相對充裕,與京津相比缺乏人才、技術、資金等,京津和河北農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層次性和互補性。為此,要進一步完善京津冀農業、糧食、商務等部門定期對話交流機制,推動農業硬設施和軟環境共建共享,不斷提升農業產業轉移對接和分工協作水平;繼續推動北京市區域性農副產品市場和倉儲物流基地外遷,有序調減糧食種植面積和嚴格控制高耗水農業,大力推進環首都1小時鮮活農產品流通圈的規劃建設;依托海陸空便利條件和現代物流優勢,把天津市努力打造為京津冀和國內外重要的農產品物流集散中心;推動農業資本、技術、人才等京津高端資源要素,有序向河北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大幅提升河北農業科技創新、品牌培育和市場開拓能力,努力成為京津兩市優質農產品重要供應基地。
(三)推進京津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加強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發展規劃等有效銜接,堅持拓展農業多功能和發展農業新業態相結合,推動農業與鄉村旅游、文化教育、創新創業、健康養老、休閑娛樂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搭建京津冀農業農村綜合性信息服務平臺,方便社會群眾查詢和利用上述多種相關產業和市場信息;堅持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和市場主體培育,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向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集聚。
(四)加大京津冀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力度
把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京津冀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納入京津冀政府部門重要議事日程;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為依托,推進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和耕地保護,深入開展農業土壤污染、水污染治理行動;加大農田灌排工程設施建設和改造力度,推廣滴灌、噴灌、水肥一體化等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引導農民樹立節水意識和調動農民節水灌溉積極性,不斷推進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璐主編.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1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紀良綱,許永兵等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現實與路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Z]. 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dt/t1440447.htm.
[4]天津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Z].http://www.tjdpc.gov.cn/zwgk/fzgh/zxgh/201706/t20170612_65831.shtml
[5]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Z].https://www.jinnong.cn/news/2016/6/1/m20166114435612257.shtml.
[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Z].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04/content_10549.htm
(王雙進,天津商業大學管理學院。梁辰,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