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含笑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史前玉(石)鏡的演變歷史,客觀地提出在目前已發(fā)現的史前玉器中存在史前玉鏡的可能性及實物分析。
關鍵詞:史前玉鏡;太陽神;光的祭祀
上古時期,古人發(fā)現平靜的水面可以照人,能看到自己的容貌。陶器出現以后,用盆形的陶器盛水,也方便照人,故稱大盆為“監(jiān)”。《說文》中有:“監(jiān)可取水于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由于三代之初,監(jiān)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監(jiān)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同時,人們在石器加工的過程中,發(fā)現部分材質特殊的平面石器要打磨光滑,在打磨過程中需用水清洗,在觀察打磨效果時發(fā)現可以看見自己的容貌,從而用這類材質的玉(石)加工出便于攜帶且專門用于照看容貌的東西,稱為玉(石)鏡子。(晉)王嘉《拾遺記·周靈王》:“時異方貢玉人、石鏡,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謂之‘月鏡。”介紹周代出現了一面白色的石鏡。同樣,在自然界中有些如鏡的山石也能強烈反光,從某一角度觀察,有明顯的反光效果,能產生鏡面折射的效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廬江水》:“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凈,照見人形,晨光初散,則延曜入石,豪細必察,故名石鏡焉。”說一塊光滑的天然巨石,能當鏡子照人用。羅振玉先生《遼居雜著》中記載:“唯往歲于定海方氏見一鏡,其質介玉石間,黑光如漆,背平無紐而有穿,如古玉臻,平漫無花紋,詫為古鏡中奇品。”在中國民間傳說中,第一面玉(石)鏡子是嫫母發(fā)現制作的。石器時代,遠古部落的人們是站在水邊映照自己的臉面梳妝打扮的。那時候嫫母覺得自己長得丑,輕易不去水邊梳妝打扮。有一次在晴天時挖石板,發(fā)現石頭堆里有一塊明光閃閃的石片,非常刺眼。嫫母發(fā)現自己的面孔全照在這塊石片上。她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廠房用磨石反復磨擦,發(fā)現照得更清晰,自己的面貌還是那樣丑,嫫母自言自語地說:“看來面丑不能怪石片(鏡子)。”從此以后,嫫母再也不去河邊、水邊梳妝打扮了。每天早上起來,照著石片收拾打扮自己,用后又悄悄藏起來。有一次嫫母幫助彤魚氏在石板上燒肉,因火力過大,石板被燒炸了,飛起一塊碎石渣,劃破了嫫母的臉,血流不止。嫫母趕忙回去,拿出石片,照著往自己臉上貼藥。黃帝發(fā)現嫫母一手拿著什么東西照著自己,一手向臉上貼藥,仔細觀看后問嫫母:“你手里拿著什么東西。”老實忠厚的嫫母一聽黃帝問話,知道此事絕不能哄騙黃帝,把發(fā)現這塊能照人石片的經過向黃帝訴說了一遍,懇求黃帝寬恕她。黃帝聽罷哈哈大笑,雙手攙起嫫母說:“這是你一大發(fā)現,你不但沒錯,還立了一大功!”后立刻叫來嫘祖、方雷氏、彤魚氏,把嫫母這塊能照見人面孔的石片拿出來,叫她三位妻室見識一番。嫘祖笑著說:“黃帝,怪不得很長時間不見嫫母去水邊梳妝打扮,原來她有這個照人寶物。”彤魚氏緊接著說:“黃帝,這個發(fā)現應該給嫫母妹妹記一功!”黃帝高興地說:“當然要記一功!”后來,黃帝就找了類似的石板,磨了許多鏡子給部落使用。
當然,黃帝造鏡只是民間傳說,民間故事中把許多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發(fā)現、發(fā)明的東西都神圣化,寄托在英雄人物事跡上面。而考古則需要具體的實物,推斷還原歷史本來的面貌,脫離空虛神話的范疇,體現歷史本來的面貌。在史前青銅出現以前,確實存在有用玉(石)制造的鏡子。而在我國現有玉(石)鏡文化研究中,《中國古玉研究文獻指南》一書記載西漢湖南出土過滑石鏡,《文物鑒定和鑒賞》雜志在2016年11期刊登《玉鏡研究簡析》也專門介紹目前國內研究玉(石)鏡的現狀和具體存在實物。文章重點論述史前玉(石)鏡存在的可能性。
1赤峰紅山時期玉(石)板的用途分析
目前,內蒙古赤峰已出土的史前玉器中有紅山時期的玉(石)板,長方形,厚度較大,底部一側有雙足,表面光滑。因表面周邊有破損,初次就該實物具體用途分析時,認為其是玉研磨器(板)。后經有針對地和同期出土研磨器對比,發(fā)現該器物有別于中間有凹坑的研磨器,而且該玉板中間平整光滑,浸水后拿出來,強光下能清晰照出人的面容。從實用性來看,表面無明顯的磨痕,應不屬研磨工具;正中較為光滑,是長期撫摸造成的。參照古人制作器物有形必有意來說,這面長方形玉(石)板應為當時生活用具鏡子。該器物背面有底足,用手抄起使用方便,參照后期類似硯臺的命名,可命名為“史前抄手式方形玉鏡”。
2赤峰夏家店圓餅形玉蟬紋飾對比分析
在赤峰地區(qū)現有夏家店遺址發(fā)現的玉器中,出現圓餅狀網紋蟬形器物。該器物圓餅狀,較厚重,一面光滑,一面周邊臺形凸起圓邊。餅狀圓邊外部是夏家店玉器中常見的網紋紋飾,中間一圈是近橢圓形的凸起圓環(huán),正中間是簡易三條線勾畫的蟬形,正上面有一圓孔,便于懸掛。從該器物形狀來看,首先給人以后世銅鏡風格的感覺,如果其材質是銅的,給人感覺就是銅鏡。而對玉質來說,給人第一感覺沒敢往玉鏡方面想,因為目前沒有其他史前玉鏡可作參考對比。從該器物紋飾來看,它并不是重點突出中間的蟬形,而是給人專門用于懸掛的感覺。參考該器物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表面部分裸露的黑色玉質來看,在最初沒受沁色的情況下,光滑的黑色表面能呈現出鏡面效應。就該器物的實際用途推測如下:蟬形的崇拜和生命有關,光明和生活有關。該器物如果用于對光系神靈的祭祀,更能突出了光明的重要性。
3赤峰夏家店豬形人臉配飾對比分析
在赤峰夏家店出土玉器中,與圓臺形玉蟬相同玉質的還有一面豬形人臉配飾出土,二者直徑相似。人面配飾有長倒梯形的嘴,以上下三角形代替牙齒,給人感覺是把豬面擬人化了。在當時豬是財富的象征,有不少豬形玉器。該玉器正上方以立體線條代替發(fā)飾,頂部正上方有一穿孔,可懸掛佩戴,穿孔上邊有磨損使用痕跡。該器物的背面正中間是一圓點,圓點周圍是不規(guī)則凹坑。就該器物實際用途推測如下:一面懸掛的人臉,另一面是有鏡面效應,可以突出中間光亮點,應該是用于祭祀太陽神的,突出光和人的統(tǒng)一。文物鑒定與鑒賞
從現有紅山方形玉板、蟬形玉餅鏡、豬形人臉配飾功能的演變來看,史前玉(石)鏡是存在的。對于最早期的石片狀石鏡來說,由于埋藏地下時間長久,石板表面風化磨損,即使后來被挖掘出土,一般也不會往鏡子上考慮。對于有一定規(guī)則形狀、特殊樣式的玉(石)板、圓餅狀物,我們首先要考慮古人要用它干什么,是生產工具還是生活工具,在生活工具中又分為普通日常生活用品、特殊環(huán)境下祭祀用品或者佩戴裝飾用品,要根據當時的生產力環(huán)境和生活具體情況來判定。如上文中紅山文化時期的方形抄手式玉板,如果該樣式放在漢代或者以后,可能被認為是席鎮(zhèn),或者其他壓東西物件。放在紅山文化時期,就不是席鎮(zhèn)了,加上浸水后拿出可照人臉,毛發(fā)清晰,可以想象當時沒入土無氧化包漿時照人效果更好。同樣,從豬形人臉配飾的背面來看,同樣接近黑色的材質,光滑的背面中間有一圓點,圓點外有一圈不規(guī)則的凹坑,古人費功夫在背面的中間挖一圈凹坑,就是為突出最中心的原點。而什么環(huán)境下圓點的突出效應最大?就是在光照下,隨風左右搖擺時。祭祀時把豬面擬人化當成神,在祭祀太陽神的情況下,產生的鏡面折射效應效果更好。同樣,對于正面人臉的發(fā)飾,如果把豬面人像當作太陽神,也可以認為是太陽的光輝。對于史前玉質的鏡子,一方面它的背面是其他主體圖案;另一方面由于埋藏條件不同,史前文化遺址和史前墓葬不能較好地保護當時的玉器,不像后來的墓葬有密封的空間,能隔絕空氣和其他物質,避免水土的侵蝕。絕大部分史前玉器出土時表面已經鈣化,甚者表面已模糊不清。從而造成即使是真正的史前玉鏡出現了,由于沒有照人的光澤,也會被人當成普通的配飾或者玉餅,從而漏掉玉鏡研究的重要意義。我們缺乏史前玉鏡研究的意識,當真正的史前玉鏡出現后,又研究不透,沒真正分析該器物本質的內涵。如在當時原始的加工工藝下,制造它的用途是什么,要表達什么意思,和當時太陽神的祭祀有沒有關系,又或存在不存在對光的祭祀,不同時期對光的祭祀是不是有區(qū)別的,祭祀太陽神是不是祭祀光的一種具體形式等情況。史前文化研究更多得益于史前玉器的發(fā)現和深入研究,我們要通過器物的本身去看器物的實際用途。史前古玉的造型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希望我們能追逐古人的腳步,探索更多的史前文明,把史前神話般的歷史具體化,客觀還原當時的歷史面貌,對于年輕人來說是有意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