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濤
摘要:何遂,字敘甫,民國時期長期在軍政界任職,是一位愛國人士,也是一位收藏家。何遂先生和他收藏的繪園古物在民國歷史上曾經風云一時。尤其他在九一八事變后,變賣古物,支持抗戰,更為時人津津樂道。1949年后,又數次捐贈文物。進入21世紀,我們不應讓何遂和繪園古物湮沒在歷史的記憶中。
關鍵詞:何遂;繪園古物;捐贈
民國時期政局多變,戰火不斷,是中國社會生活各方面動蕩和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在這種動蕩環境中,大量珍寶文玩、書畫碑帖從宮廷、官宦、富商家中流出。受清代以來收藏風氣的影響,具有良好知識修養和經濟能力的政軍官員、知識精英和世家子弟開始關注收藏,造就了一大批聲名顯赫的收藏家和鑒賞大家,如張伯駒、羅振玉、錢鏡塘、容庚、劉體智、葉恭綽、吳湖帆、龐萊臣、傅增湘等。也有一些收藏大家收藏之名被其另外身份所掩映,最著名的就是張大千,世人皆知其為大畫家,其實他也是收藏大家。收藏家何遂也是如此。何遂在民國時期的身份首先是軍人、政府官員,其次是書畫愛好者。但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他將長期收藏的文物拿出來公賣支持抗戰時,世人方知他是收藏家。
何遂,字敘甫,亦作敘父、敘圃等,福建人,清光緒十四年(1888)出生于閩侯縣(今福州市)。光緒三十年(1904)進入福建武備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考入河北保定陸軍大學,并加入中國同盟會。1913年赴日本考察軍事。回國后,應黎元洪之邀,到陸軍大學任戰術教官。1920年經孫岳引薦進入直系,參與了1924年馮玉祥、孫岳等發動的“北京政變”,成為國民軍第三軍孫岳部參謀長兼第四師師長。同年11月,被北京政府任命為航空署署長。1928年春,應李濟深邀請,到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參議。同年5月,擔任黃埔軍官學校的代理校長,稱“代校務”。1931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參議、國民政府立法委員。九一八事變后參與發起組建“遼吉黑抗日義勇軍民眾后援會”,任副會長。1937年后,長期擔任國民政府立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抗戰初與中國共產黨經常接觸,他的三子一女一媳均為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1949年后,何遂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司法部部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是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1968年1月,何遂先生因心臟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0歲。
何遂先生的祖父何念茲、父親何潛先皆為清末文士,祖父進士,父舉人。故何遂雖出身軍旅,卻是一代儒將,富收藏,精鑒賞,善書畫,會詩文。他30歲后學畫,師從葉乃奇,進步很快,擅畫山水、人物、山君等,不久加入著名的湖社,成為畫家。何遂先生還涉足指畫,有“敘父指畫”印章。何遂先生亦擅書法,兼擅多體,碑帖交融,筆法多變,結體活潑,天真爛漫。繪畫多逸筆草草,講究筆墨的酣暢淋漓,不耐繁瑣,很符合他軍人氣質。他還常與容庚、商承祚、康同璧、顧頡剛、肖三等飽學之士舉行雅集盛會,詩詞唱和、書畫聯璧。民國間林葆恒《詞綜補遺》收錄何遂詞三首,并有小傳云:“(何遂)立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有《敘圃詞》。敘甫少習軍備,長統軍隊,而不廢詠歌。儒將風流,暢衷自喜,亦近時不多得之將才也。”
受家學影響以及自己的愛好,何遂在年輕時就開始收藏古物。他將自己的收藏齋號起名為“繪園”,世人后稱其收藏為“繪園古物”。繪園古物主要為七類,即殷虛甲骨類、銅器類、玉器石刻類、陶瓷器瓦類、木器漆類、錢幣類、古籍書畫類。這些文物大部分是何遂在西安附近、河南新鄉及周邊、河北巨鹿、浙江余杭、北平及廣州等地購買、搜集的。繪園古物的質量很高,以甲骨為例,胡厚宣編著的《甲骨續存》中列入何氏所藏甲骨27片,錢鐘書編著的《卜辭通纂》列入何氏所藏甲骨16片。1928年廣州市市立博物院舉辦文物展覽會,何遂應邀繪園古物參與展覽,其中繪園主要展品有秦漢瓦當43件、古陶器17件、漢唐宋俑7件、漢銅器14件、古幣15件等,所藏多為珍稀文物。何遂不是單純地收藏,還進行研究。收藏古銅鏡,著有《繪園古鑒》;搜集秦漢瓦當,親自拓成三十余冊,編成《繪園藏瓦》,歷述了他研究古代瓦當的心得與見解。1937年石印出版的《敘圃甲骨釋略》是何遂一部完整的甲骨文著作,書中對繪園古物中的22片甲骨上所刻的七十余字做了辨偽與考證。
由于何遂的愛國情懷,繪園古物最終大部分流入公藏機構,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一次變賣。1933年何遂變賣繪園古物以充抗日軍費。他在《時事新報》發表啟事:
“國難日亟,抗日救國之士,喋血疆場,忠勇可佩。遂報國有心,輸財無力,茲將家存古物及拙作字畫等,悉數運滬粵等處,展覽公賣,以助軍實。”這次變賣中中央博物院買走了繪園古物。中央博物院,1933年由蔡元培等倡建,是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1950年更名為南京博物院。中央博物院是民國時期保存及陳列國有古物的最高機關。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的藏品來源除了合并北平歷史博物館,劃撥北平古物陳列所藏品以外,最重要的來源就是繪園古物的購置了。“繪園古物,原為閩侯何敘甫氏私藏,計二千余件。中有鉅鹿瓷器,歷代銅器佛像,尤可珍貴者為南北朝之石刻雕塑,何氏積二十年之精力,由豫陜古玩商手中輾轉而得者,民國二十二年,何氏為義軍募款,售此籌餉,本院籌備處同人,邀專家為之鑒定,僉認為此種富于歷史美術意義之收藏,散佚可惜,亟宜收為公有,經與何氏磋商,以三萬四千元讓歸本院保存,購置費當時向交通部借墊,經兩載樽節,陸續歸還。”收購這批文物,從1933年7月18日到8月15日。從蔡元培寫給葉恭綽的兩封信看,當時是由蔡元培、李濟、傅斯年三人負責進行的。蔡元培還請葉恭綽“助為鑒定”,以便決定“是否真值得購”。最終確定這批繪園古物很有價值,值得國家收購。
除這次變賣外,繪園古物還經過數次捐贈。1950年3月,先生致函上海市長陳毅,副市長潘漢年、盛丕華,表示愿將寄存于上海博物館的私人收藏文物7330件捐贈上海市,作為上海人民公共文化財產。后經確認,尚存6895件。4月,中央文化部下達了褒獎狀。1955年,先生將家中尚存之古文物,包括敦煌唐人彩繪佛像殘片及若干宋枕等,悉數捐贈故宮博物院。至此,家中再無一件古文物。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上海博物館等機構皆有其捐贈的繪園古物。
現選擷三件南京博物院所藏繪園古物共鑒賞之:
宋代白釉黑花瓷枕,何敘甫購自河南安陽古城。枕長29.8厘米,寬17.3厘米,高13.4厘米。灰色胎,上白色釉。枕面作長方形,整體呈梯形狀,上面出檐,后面上部有小孔。白地黑花,五面紋飾皆開光。枕面繪一童子扛一柄荷葉,童子大頭,額前一撮劉海,穿肚兜,外衣系于腰,憨態可掬,后面跟隨一雁。四面開光皆繪一朵花。畫風淳樸雅致。背面一側黑書“淦源王家造”五字,砂底。這是宋代磁州窯的瓷器珍品。
明代雕玉象擺件,何敘甫購,地點不詳。擺件高6.2厘米,長6.8厘米。白色略帶灰色和田玉料,采用透雕、陰刻、浮雕、圓雕等多種技法。雕一大象,身帶長鞍,一象奴自鼻援登其背,為之刷鞍。一人執花蹲于象之前右足側。象身著裝飾披掛,象首回顧,鼻子上揚,呈現出一派怡然自得的姿態,寓“太平有象”。“太平有象”出自南宋陸游的詩句“太平有象無人識,南陌東阡搗面香”,指天下得治、和平久安。此系符瑞吉祥的諧音題材玉件,構思巧妙,玉材質潤,雕工細膩,磨工精潤。
明代黃釉陶佛頭,何敘甫購自河南安陽古城。佛頭高47.3厘米,寬28厘米。白色帶淡紅色胎,面上上黃色釉,頭上略上綠色釉,頭頂涂朱。高螺髻,眉間有白毫,低眉信目,高鼻,大耳輪。五官端莊,雙目微睜俯視,厚唇緊閉,一副憐憫世人的神態。此像方臉型、環形眼眶的雕刻技法是典型的明代中后期的樣式。佛頭造型生動傳神、飽滿厚實,是存世不多的難得的藝術佳品。
何遂先生斯人已逝,但風骨猶存。繪園古物雖分散各處,但仍保存完好。它們既是中國古代文明所遺留的優秀文化遺產,也是何遂先生高尚品格的實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