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貝貝
摘要:1992年淄博市臨淄區發現了一座戰國女性貴族墓,其中一件造型獨特的荷蕾形青銅器前所未見。經考古專家分析,斷定該器物為青銅汲酒器。
關鍵詞:荷蕾形;汲酒器;大氣壓強;酒文化
1992年淄博市臨淄區發現了一座古墓,經過考古發掘,專家認為墓主人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位女性貴族。考古人員在墓中發現了一件造型十分獨特的青銅器,該器物高65.2厘米,腹徑7.2厘米,下端為一荷蕾形器,上端為中空竹節形長柄,頂端為封閉的龍首銜環。竹節長柄與荷蕾器上下貫通,第一節竹節一側有方孔,青銅器底部正中有圓孔。此物出土前在文獻和史料中并無記載,前所未見,耐人尋味。
1荷蘊瓊漿之用
經過分析,該青銅器柄部在上,荷蕾形器居下,為豎直使用。專家們做了如下實驗:使用時將其豎直放入水中,荷蕾居下,竹柄在上。水順荷蕾器下方的圓孔緩緩流入荷蕾器內,用拇指輕輕按住竹柄上的方孔并向上提起,吸入之水競毫無滴灑,松開拇指水則徐徐流出。專家分析,當水被汲人荷蕾器時,荷蕾器內壓強小于器外壓強,所以水流不出來;松開拇指后,器體內外壓強相同,相互抵消,水則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出。該器物利用了大氣壓強原理,通過荷蕾器內水壓和器外大氣壓共同作用,達到汲起或流出的效果,這是迄今為止最早使用大氣壓強原理的實驗。
從荷蕾形青銅器擺放位置和周圍擺放物品看,發掘時它與銀勺、銀盤、銀耳杯等飲食器擺放于一處,靜靜躺在墓室東北處棺槨間。根據水容測驗結果顯示,荷蕾形器體內容量約200毫升,到頂端竹節方孔處為最大容量250毫升。同一處出土的耳杯容量多為230~500毫升,由此可推測該青銅器應為一件汲酒器,用汲酒器汲取一次到兩次便可斟滿耳杯,實用而科學。
2“應龍”傳說
神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內容涵蓋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既包含世界的起源說,又包含人類的命運,是大自然與人類之間富有教育意義的現象融合。此青銅汲酒器運用的大氣壓強原理,正與古代神話“應龍”頗有淵源,也是最早體現虹吸寓意的器物。中國古代小說集《述異記》中描寫:“應龍,頭大而長,前額凸起,頸細腹大,長有雙翅,四肢強壯。”相傳應龍在上古神話中是幫助黃帝打敗蚩尤的功臣,由于應龍和蚩尤對抗中體能消耗過大,無力振翅飛天,便蟄伏于人間,居于南方,能給當地帶來充沛的降水,為能蓄水的神龍。若天氣干旱,卜如應龍之形,則預示有大雨將至。應龍閑居南方后,物華變幻,恰逢洪水滔天,生靈涂炭,大禹肩負起解救蒼生重任,應龍趕來相助,以尾畫地成江河,洪水奔流人海,成就了大禹治水,因而應龍為能蓄水也能治水的神龍。這件汲酒器頂端的龍首銜環,龍口大張,氣宇不凡,將汲取酒漿由下而上緩緩吸向龍口,拇指松開龍體內精華又經三截竹節形柄運送吐出,正如傳說中的應龍可蓄水也可治水。此外,這里的三截竹節則喻彩虹,它的妙用及頂端龍首銜環與商代甲骨文中“有虹自飲于河”和《殷墟書契菁華》中的“虹吸寓意”相得益彰,賦予汲酒器神話般的色彩。
3比對同類型汲酒器
南京博物院收藏一件錯金銀鳥首汲酒器,出土于江都王劉非的王陵。這兩件汲酒器有何異曲同工之處呢?
南京博物院的這件鳥首汲酒器主體為圓筒,下端有小壺,與淄博市博物館汲酒器頂端龍首銜環的造型有所不同,此物頂端棲息著一只小鳥,栩栩如生。相同的是這件汲酒器上也有排氣孔,在壺和鳥背上各有一個孔。因而使用原理也一致,取酒的時候先把它沉入酒缸中,酒從下端小壺孔內徐徐而入,按住鳥背上的孔向上提起,酒毫無滴灑。當倒酒時,大拇指從鳥背小孔松開,酒則順下端小壺孔內流出。這兩件汲酒器雖造型各有千秋,但使用原理卻完全一致,都是運用大氣壓強原理,大氣對浸在器體內物體產生了壓強,空氣受到重力作用且具備流動I生,通過汲酒器內氣壓小于器體外氣壓來汲取,通過器體內外氣壓相互抵消,水則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出而起到倒酒之用。這兩件器物均為器內水壓和器外大氣壓共同作用力的體現,倒酒的多少,完全靠大拇指控制,很有情調。直到我國20世紀60年代散裝白酒打酒的舀酒工具使用方式也類似于汲酒器。古人運用虹吸原理,通過對大氣壓強原理的詮釋,制造出汲酒器這種器物,令人贊嘆!
4古代飲酒文化
這件青銅汲酒器的出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上流社會對飲酒的喜愛。從商周時期起,古人極其注重禮制,“酒以成禮”,酒禮是十分重要的禮儀禮節。公元前770年-前223年為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廣泛使用,勞動人民開始用牛來耕地,大大提高了勞作效率,糧食的產量大幅度提高,糧食有了剩余之后才用來釀酒,為釀酒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酒文化開始發酵成長。在民間春臨大地時曾有“喝春酒”的習俗,據《詩經·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這句詩明確介紹了釀酒的時間和用途。金秋十月,豐收稻谷,將其收割當作釀酒原料,待到明年春天,美酒釀成,十里飄香,便將這春酒贈予長壽的老壽星,為其祝壽賀喜?!抖Y記·月令》中記載:“孟夏之月天子飲酎用禮樂?!濒?,重釀之酒,配樂而飲,是說天子宴待群臣,一邊欣賞歌舞,一邊飲酒,所喝美酒是重新釀造的香醇好酒,氣氛熱烈。從中可以看出,在春秋戰國達官貴族所辦宴會中酒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飲品,上流社會熱衷飲酒的風俗。無論是祭祀祖先神靈還是宴請都會用到酒,因而古人制作了各類酒器。中國最早的酒器以陶器為主,例如1959年出土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的紅陶獸形壺。商周時期以后,大量出現用青銅制作的酒器,如罍、尊、卣用來盛酒,盉、斝、爵、角用于溫酒,觚、觶用來飲酒。那么,這件造型獨特的青銅汲酒器又有何不同?據專家推測,與青銅盛酒器配套使用的是汲酒器、青銅枓、青銅勺、銀勺這幾種汲酒用具。青銅枓、青銅勺、銀勺在舀取酒漿的最后,都無法將盛酒器中的酒舀凈,而這件青銅汲酒器正克服了以上缺點,運用大氣壓強原理,將口小深腹的盛酒器內酒漿一汲而凈。臨淄商王墓出土了兩件盛有青綠色和黑色液體的銅壺與銅罍,所盛液體雖并未檢測,但據《詩·卷耳》中“我姑酌彼金罍,惟以不永懷”及《詩·大雅》記載“清酒百壺”,不難推測出銅壺、銅罍所盛為古代美酒。青銅汲酒器正是將最后一滴瓊漿收入荷蕾,一掃而空的酒器。
古往今來,酒文化不僅是古代的祭祀、飲宴、君臣之禮,還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酒文化脈絡和較有特色的酒禮禮俗。沿襲至今,故友臨門、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餞行離別、宴請聚會更是美酒飄香。正如明宣宗的《酒諭》:“非酒無以成禮,非酒無以成歡。”可見飲酒已成禮儀之邦的重要文化。唐代詩人李白《客中行》一詩所作:“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庇眠@件構思如此巧妙的汲酒器,令神龍取來琥珀光,想必古人勢必會多飲一杯!這件汲酒器在兩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是酒器中的巔峰之作。能有如此巧妙構思與創新,集神話、美感與實用于一身,反映了古人高超的智慧與非凡匠心。尤其是古代勞動人民對大氣壓強原理的認識和利用,較之1654年馬德堡半球實驗早近兩千年,這確實令人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