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益健
摘要:文章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奇石文化的演變,結合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肉形石以及天人合一的理念,論述了奇石的自然美和賞石境界。
關鍵詞:臺北故宮肉形石;文人石;木魚石傳說
我國奇石文化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代《尚書》中就有一篇《禹貢》曰:“海岱惟青州。蝸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烯,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作牧。厥篚糜絲。浮于汶,達于濟。”意思是指渤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濰水和淄水也已經疏通了。那里的土又白又肥,海邊有一片廣大的鹽堿地。那里的地是第三等,賦稅是第四等。那里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有各種豐富多樣的海產品,還有泰山谷特有的絲織品、盛產的大麻、天然錫礦、松和造型奇特的石頭。萊夷一帶可以放牧。進貢的物品是那筐裝的柞蠶絲。進貢的船只行于汶水達到濟水。這段文字記載了泰山地區出的怪石是當時進貢的物品之一,說明當時統治者就對美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定量的社會需求。
奇石何以成為藝術品?這在于對藝術品定義的認識。美國現代美學家H.G.布洛克在《美學新解》中有一段生動地說明:“一般人說到藝術品時,都是指一種人造物,換言之,這種物體由人的特殊意圖所造就。一截躺在岸邊無人過問的漂木,雖然具有某種吸引力,我們能否稱之為藝術品呢?當然不太可能。但是,當有人路過時把它豎立在地上,周圍用石頭支起來,人們會不會稱之為一件藝術品呢?相較上一次情況下,人們肯定比較傾向于它是一件藝術品……如果有人把這塊漂木帶回家,把它釘在墻壁上顯眼的地方,周圍用幾個小燈泡把它照亮,多數人都會承認,在某種程度上這也許是一件藝術品。進一步說來,假如有人把這塊漂木放到大都會博物館的‘發現的藝術展廳中展出,這時它便再也不是一件僅使你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是成為一件真正的藝術品。”由此說明,奇石是天然的石質藝術品。通觀古今中外的藝術表現形式,可以概略地區分為再現客觀事物的“寫實主義”和表現創作者主觀感受的“表現主義”。在我國的傳統繪畫中,尤其文人畫多為借山水花鳥“表現”自我,而西方的繪畫則一直循著寫實的路子走來,直到19世紀末才出現了表現創作者思想與情感的所謂現代藝術。所以,我們傳統的賞石藝術于近代傳播到西方國家時,被稱之為“文人石”。
先秦時代,有關奇石文化的記載是零星的,民間罕有收藏奇石的人。根據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民間奇石收藏還不被人認可,認為收藏奇石的人是“愚人”。《太平御覽》卷五十一《闕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臺之東,歸西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端冕玄服以發寶,華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異。主人大怒,藏之愈固。”
秦漢南北朝時期,奇石主要用于建造皇家宮苑、貴族園林,奇石的個人收藏只是處于萌芽期。后世文人賞石祖師陶淵明有“醒石”之說。隋唐時期逐漸形成了賞石理論,文人雅士成為賞石的主流。他們把奇石擺在客廳書房,配以木座,閑暇之時聯想翩翩,意境深遠。同時開始區分奇石的高下等次。如白居易評石,以太湖石甲等,羅浮石、天竺石次之,并提出“愛石十德”,即“有養情延愛顏之功效,可助護眼除懨懨睡眠,澄人心而無穢惡,看草木知春秋,不用遠遠地眺望,不必進入深山巖窟,不用去尋見海浦,夏天可以有納涼感覺,延年無朽損,弄之無惡業”。同樣,面對奇石賦詩日:“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丑……萬古遺水濱,一朝入吾手。老蛟蟠作足,古劍插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間有。”將怪石刻畫得入木三分。昔日白居易《太湖石記》寫道:“古之達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書,嵇中散嗜琴,靖節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童公嗜石。石無文無聲,無臭無味,與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眾皆隆之……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覶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一旦不鞭而來,無脛而至,爭奇騁怪,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賓友,視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
牛僧儒將奇石按大小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每個等級又分上、中、下三品,并將品第結果銘刻于奇石背后。他經常與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往來唱和。恰逢部屬李蘇州送來太湖石,奇狀絕倫。牛僧孺有詩贊曰:“胚渾何時結,嵌空此曰成。掀蹲龍虎斗,挾怪鬼神驚。帶雨新水靜,輕敲碎玉鳴……池塘初展見,金玉自凡輕。側眩魂猶悚,周觀意漸平。似逢三益友,如對十年兄。”以石為友,拜石為兄,較米顛拜石,尚早200余年。劉禹錫和詩:“拂拭魚鱗見,鏗鏘玉韻聆。煙波含宿潤,苔蘚助新青……有獲人爭賀,歡謠眾共聽。一州驚閱寶,千里遠揚齡。”奇石形態美,韻如玉,眾人爭睹,聲名遠播。白居易奉和:“錯落復崔嵬,蒼然玉一堆。峰駢仙掌出,罅坼劍門開。峭頂高危矣,盤根下壯哉……共嗟無此分,虛管太湖來。”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曾任蘇州刺史,其轄區所產精美太湖石,卻為牛僧孺所得,皆嘆無此緣分。
奇石之形千奇百怪,有擬人似景,變化多端。最著名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肉形石,為清宮廷珍玩,康熙時供入內府。此石長5.73厘米,寬6.6厘米,厚5.3厘米。該石形色兼備,其肉皮毛孔逼真有膠質感,屬意年年有肉食,現存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它是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其礦物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硅,瑪瑙生成過程中受到雜質的影響,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呈現一層一層不同顏色的層次。當時的御用工匠,將質感豐富的石材表面進行加工,并將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這件層次分明的極品肉形石。其毛孔和肌理都得到逼真的展現,“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外觀看過去就像一塊肥嫩的東坡肉,給人有一種百看不厭、欲食不能得感覺。該石無論是色彩還是紋理,都可以亂真,可以說是奇石中的人間珍品。通過這塊奇石,觀賞的人似乎都能聞到紅燒肉的香味。肉形石與翠玉白菜、毛公鼎合稱“故宮三寶”。但是翠玉白菜與肉形石目前在臺北故宮典藏古物分級上為重要文物,僅次于國寶。
《青年文學家》雜志2016年20期介紹有一塊唇石,形容石有水晶黃唇,唇有褶皺,過渡自然,渾然天成,比常人嘴唇略大。其形威而不怒,有震懾八方,勢吞四海之意的王者之氣赫然而來。單看褶皺,似百歲老嫗,歷經滄桑;細看黃唇,又似妙齡少女,涂抹唇膏,豐滿圓潤,可悟不可言。石之有唇,然后能語。木魚石之傳說,時常耳邊環繞。常言石非人,如何能語。即見此石,心中不惑,霍然而解。此石有唇似語,欲語非語。石如人,人似石,達到人石合一之最高境界。石者天成,造化弄人,實為天下極美之唇石,為石中至尊。這兩種奇石形之美是自然之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一種形質色紋原態的美,其惟妙惟肖、給人可以亂真的驚奇感受。從奇石形、質、色、紋的奇特、奇妙、奇拙、奇美,給人一種不可名狀的“此石只應天上有”的恍惚、獨特的感受。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奇石的自然之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賦予奇石的藝術之美,是天馬行空、各抒己見。真正的奇石,是自然美和藝術美渾然一體、天然大成的。我們在發現奇石自然美的同時,已有賦意的因素,這好比畫畫說的“意在筆先”;在賦意的同時,所有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都在這自然美的形式框架之內。古人云:人道石道以石悟性,人性石性以石養性。從唇石的特征來看,是屬于鎮石中的案石,屬意“一言九鼎”,表現石來運轉,誠信為本之決心。無論內外,都折服其名,深感誠信,也為精神支柱,為國人誠信之象征石,為國之瑰寶。石之如人,心愛之石如心愛之人,其中之意,非平常人而悟也。天偶人意,地會天緣。欲成事者,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機遇譬如如流星,可遇不可求。
我國的奇石文化秉承了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古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人的德性也稟賦天地這種好生之德。宋代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提出以天地為父母,要“體天地而仁民愛物”。周敦頤說“天地生萬物,而又唯圣人能與天地合其德”。而奇石之美,屬于自然之美,任何自然的物品都有自身的美。奇石之美是奇石形狀、顏色、體積的和諧統一,體現了自然與人文交融的和諧之美。而且還以其表達了每個奇石愛好者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從而達到了個性化審美的極致。賞石藝術既有傳承的歷史性,又有表現的當代性,是一種文化積淀,也是當代奇石收藏的一個亮點。
資訊
陜西省文物局與西安市簽署博物館教育合作協議
3月27日,由陜西省文物局主辦、陜西省博物館教育聯盟和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承辦的陜西省博物館教育聯盟2018年活動啟動儀式在西安舉行,陜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與西安市副市長方光華共同簽署《陜西省文物局與西安市人民政府關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指示精神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簡稱《協議》)。
《協議》強調以“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為指引,以“讓學校成為博物館,讓博物館成為學校”為發展方向,按照“優勢互補、共建共享”原則,突出傳承文化精髓,共同致力于學校教育和博物館教育有機結合,把博物館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著力用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先進教育理念,共同促進博物館事業和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協議》明確西安市政府負責協調督促市教育、文物、財政等相關部門密切合作,指導學校結合教學內容實際發展校園博物館,豐富校園文化、拓展課堂文化、提升課程文化;結合教學、教材內容組織學生走進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陜西省文物局協調、指導省市相關文博單位積極配合和支持館校合作事宜,通過系列豐富多彩的博物館進校園活動,深入繼承、弘揚和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簽訂該《協議》將進一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在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文物博物館在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堅定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
啟動儀式上,西安碑林博物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表演了“碑林書法秀——春天的故事”和“穿漢服學漢禮”,陜西歷史文化使者張和鑫作題為“唐代武官里的外國人”的現場講解,曲江二小老師自編自演的舞臺劇“人面魚紋盆和它的朋友們”生動地演繹了史前時期的文化特點。(來源:國家文物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