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5日,在美國華盛頓白宮,美國總統特朗普(右)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出席聯合記者會。圖/新華
從美歐聯合聲明中美國對于“不公平”貿易行為的解讀來看,知識產權、國內補貼和競爭政策將成為新—代國際貿易體系中的重要規則
2018年7月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來訪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會晤后宣布,美歐將通過談判化解鋼鋁關稅問題,同意在就貿易進行磋商期間暫不實施新的關稅,并且發布了雙方致力于建設零關稅自由貿易區的聯合聲明。一石激起千層浪,美歐這一聲明令世界震驚。
自特朗普上臺之后,白宮先是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接著又發布了對進口鋼鋁征收懲罰性關稅的行政令,并且執意打響了與中國的“關稅戰”,讓世界憂慮特朗普政府是否要一手推倒二戰后所建立的自由貿易體系。此次美歐聯合聲明中,特朗普一改之前的貿易保護主義姿態,激進地提出了“零關稅、零壁壘、非汽車產品零補貼”的“三零原則”,搖身一變,仿佛要成為新一輪全球自由貿易的旗手。
這次美歐聯合聲明包含四點核心內容:第一,雙方將致力于建設零關稅的自由貿易區,并且減少補貼,減少其他非關稅貿易壁壘;第二,加強能源合作,歐盟將從美國進口更多的液化天然氣;第三,改革升級現存的國際貿易組織(WTO),減少全球不公平貿易;第四,共同致力于保護美國與歐盟的公司,以更好地保護他們免受不公平的全球貿易行為的侵害。
上述這四點內容基本符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今年2月份發布的《總統貿易政策議程》的總體政策基調。這份報告指出,特朗普政府對外貿易政策議程包括五大支柱,一是捍衛美國國家安全,二是鞏固美國經濟發展.三是推動更好的貿易談判,四是強化貿易執法,五是改革多邊貿易體制。盡管之前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行為和剛剛公布的美歐聯合聲明看似是南轅北轍的“特式風格”行為,但都忠實地履行了美國貿易政策的總體目標,反映了“美國優先”的行動意圖。
而實際上,此次美歐聯合聲明的背景恰恰是美歐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2018年3月8日,特朗普正式簽署了對進口鋼鋁分別征收25%和10%附加關稅的行政令,被認為是打響了與全世界的貿易戰的第一槍。隨后,美國雖然表示暫時豁免對歐盟的鋼鋁關稅直到6月1日,但在之后的談判中,雙方并無明顯進展。
6月份在加拿大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包括歐盟大國在內的西方六國與美國之間甚至遭遇最大分裂。由于特朗普拒絕簽署聯合公報,歐盟國家為避免貿易摩擦而爭取關稅豁免的努力再次失敗。很快,歐盟決定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做出回擊。6月22日,歐盟決定對美國價值28億歐元(約207億人民幣)的進口產品征收報復性關稅。而在歐盟實施反制措施后,特朗普當天又威脅將對所有歐盟組裝汽車征收20%的進口關稅。就在美國和傳統歐洲盟友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之際,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訪美,而且歐盟貿易委員會馬爾姆斯特倫隨行,顯然,關稅和貿易問題是雙方談判的重點。
會談之后公布的聯合聲明,無疑為美國和歐盟可能螺旋上升的“貿易戰”按下了暫停鍵,雙方同意通過談判化解鋼鋁關稅和報復性關稅問題,并且宣布雙邊關系進入新階段。
此番美國所表現出的積極促成美歐自貿區的意向,不僅是對特朗普之前不顧美歐傳統盟友關系而開展冒進行動的修正,更是因日歐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達成給美國帶來壓力而做出的重新規劃。
7月17日,日本和歐盟在東京簽署了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根據此協定,歐盟將取消日本進口商品99%的關稅,日本將取消歐盟進口商品94%的關稅,其中包括82%的水產品和農產品;這一協定涵蓋了全球1/3的經濟總量,將打造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不管是從規則制定權上還是貿易福利上來看,美國自然不愿意被排除在最大的貿易“朋友圈”之外。再加上特朗普政府先后向中國、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征收關稅,這種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已經帶來了美國與多個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特朗普在貿易政策上的一意孤行不僅使自己在國際上成為孤家寡人,而且也招自國內自由派的激烈反對。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容克訪美意在緩和歐盟與美國的貿易關系,美國則借坡下驢,趁機提出建立“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美歐自貿區的建議。隨后,難產已久的美日自貿協定也被提上了日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代表菜特希澤表示,希望在即將開始的美日自貿協定新一輪談判中盡快與日方達成共識。在很大程度上,此次美歐聯合聲明、日歐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未來可能簽署的美日自貿協定,將預示著一個由美日歐主導的新國際貿易體系的雛形。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一手主導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確實面臨著效率低下、權力分散的問題,多哈回合談判持續多年無果而終。美國需要新的平臺,用以建立新世紀自由貿易協定標準。
在奧巴馬時期,美國試圖通過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協定(TTIP)和TPP來分別解決跨大西洋地區和跨太平洋地區的國家貿易投資問題,以此鞏固和擴大美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領導地位。但由于美國和歐盟在技術監管、政府采購和原產地原則等問題上的分歧,TTIP談判接近停滯。而特朗普政府直接宣布退出TPP,破壞了奧巴馬在亞太地區構建新的區域經濟秩序的努力。美國一方面不能接受WTO的既有規則,另一方面又難以通過區域自貿協定來貫徹自己的新規則,因此一度面臨兩難困境。
從此次美歐聯合聲明來看,特朗普并不打算放棄自由貿易協定的議題和規則制定權,而是希望利用美國在雙邊貿易談判中在市場規模、技術水平上的不對稱優勢,通過以更加靈活的雙邊自貿協定取代多邊經貿規則。而之前的貿易戰,似乎只是今后的貿易談判的“前奏曲”。這或許是特朗普所奉行的“以打促談”戰術風格的展現。
長期以來,美國希望能夠繼續打開歐盟成員國農業市場的大門,但隨著多哈談判和TTIP協議的無疾而終,這一目標愈加難以實現。但特朗普在與容克的會談中得到了“歐盟未來可能增購美國的大豆”的承諾,在這一問題上釋放了積極的信號。美歐聯合聲明中關于“建設零關稅自由貿易區,減少補貼,減少貿易壁壘”方面的內容表明,特朗普有望將新的貿易觀念推行到未來可能形成的美歐日“超級自貿區”中,而美國通過分別與歐盟和日本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方式,更有利于發揮美國的談判優勢。
美國構建的新一代國際貿易體系將不再是更廣泛的經濟整合,而是更高標準的貿易安排。在WTO的多邊貿易談判中,數量和多樣性不斷增長的參與者難以在各類議題,尤其在相對敏感的議題上達成統一的協定,導致多邊貿易談判過程舉步維艱。因此,美國希望能夠率先與歐盟、日本建立零關稅“超級自貿區”,按照美國的利益需求確定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路線。
日歐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雙方取消大部分進口商品的關稅,即使在談判分歧較大的汽車和農產品領域,歐盟同意在協定生效的七年后免除對日本汽車征收的關稅,作為交換條件,日本也將進一步打開本國的農產品市場。當前美國和歐盟相互的進口關稅已經是比較低的水平,即使完全取消,也并不會產生過多的國內政治障礙。而美歐日“超級自貿區”一旦形成,將會吸引更多國家的加入。
如此,國內補貼高、市場準入低的國家則將不得不接受美國規定的貿易準則,來融入由美歐日主導的新一代國際貿易體系。從美歐聯合聲明中美國對于“不公平”貿易行為的解讀來看,知識產權、國內補貼和競爭政策將成為新一代國際貿易體系中的重要規則。
美日歐主導的新的國際貿易體系一旦形成,將會對中國的對外貿易造成沖擊。在聯合聲明中,美國和歐盟表示共同致力于保護美國與歐盟的公司,以更好地保護他們免受不公平的全球貿易行為的侵害;共同推動WTO改革,解決不公平貿易行為,包括知識產權竊取行為、強制性技術轉讓行為、工業補貼、國有企業造成的扭曲以及產能過剩問題。
雖然這一聲明中對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指責并沒有明確指向某一國家,但這與今年7月份WTO在對中國貿易政策的第七次審查報告中批評中國政府補貼國有企業、設置外商對華投資障礙的行為如出一轍。之前,美國對進口鋼鋁征收懲罰性關稅,挑起全球性貿易爭端,中國沒有享受任何豁免程序。
不過,從特朗普上臺后的各種反復無常的行動來看,美國也可能在建立美歐日主導的“超級自貿區”問題上的態度出現反轉。由于特朗普面臨著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也難免為國內政治所捆綁,其緩和美歐貿易關系是為穩住農業州和能源州票倉的暫時之舉,也并非沒有可能。
美國中西部的農業大州作為特朗普參與大選的重要票倉,在中美貿易戰期間已經對特朗普政府表達了強烈不滿。雖然美國農業部宣布向受貿易戰影響的美國農民提供120億美元補貼,以資助受反制措施所傷的“票倉州”的農民,但并沒收到明顯效果。“票倉州”農民在中美貿易戰中因失去廣大農產品的出口市場而造成的損失遠大于這暫時性的救濟支票。
在此次美歐聯合聲明中,歐盟表示未來增購美國的大豆,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在中美“貿易戰”所給美國帶來的負面效應,幫助特朗普在中期選舉之前穩住農業州票倉。但是特朗普宣稱“幫農民打開了歐洲市場的大門”,這一評價過于樂觀。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3285萬噸,將近123億美元。而今年中國對美國大豆的提前采購量相比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已經下降了60%,大豆價格自四月份以來已跌近20%。雖然歐盟表示愿意擴大對美國大豆的進口,但歐盟每年進口的1500噸大豆即使完全來自于美國,也很難彌補因為丟掉中國市場所產生的巨大缺口。
不僅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聯合聲明公布之后,歐盟成員國也對此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德國由于擔心美國可能出臺的汽車關稅而對美歐貿易摩擦得到緩和的結果表示贊揚,但法國的態度更為謹慎。7月2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與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的會談中共同表示,反對將農業問題納入貿易協定,這與容克在此次訪美中的表態相差甚遠,容克承諾的增購美國大豆是否能夠真正落實,值得懷疑。可見,特朗普將此次與容克的會談稱作“自由和公平貿易的大日子”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