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_張浪
記錄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邱勝
我叫張浪,是畢節市黔西縣洪水鎮新橋村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講習員。在講習所,我主要負責政策、鄉風文明、種植技術等講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深知,要讓農民富起來,“智志雙扶”很關鍵,要善于引導群眾,把他們的思想武裝起來。
剛開始,村里講習所只有我和另外一位老師,我向村支“兩委”建議擴大宣傳隊伍,把優秀農民培養成講習員。
截至目前,村里已有兩個講習所,30名講習員,他們中間大多數人成了當地致富榜樣。
村民王道菊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起初,她經常參加當地食用菌企業講習所技術講習活動,學到技術,掌握管理技能,她主動承包了7個食用菌和木耳大棚,每年收入10萬元左右。
講習所還把村里退休干部、鄉賢寨老等組成公益隊伍,挨家挨戶為當地農民講解“如何養成勤儉節約的好品德”“如何養成文明衛生的好習慣”等,開展流動講習,村里的鄉風變得更加文明。
83歲的劉金祥老人聽了兩場文明講習后,主動擔當起洪水鎮解放村的衛生義務管護者。
每天清晨,劉金祥拿著自己編扎的掃帚打掃衛生從公路邊一直掃到寨子中心。現在,他只要發現村民亂堆亂放,亂扔垃圾都要上前勸阻。
劉金祥與村民一樣是新農村建設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他們主動踐行美麗鄉村管護者的職責與擔當。

黔西縣洪水鎮村民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黔西縣委宣傳部供圖)
通過講習文明風尚,鄰里互幫互助意識不斷增強,我感覺自己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下一次課,我打算講一堂感恩教育課,按照“談變化、頌黨恩、聽故事、作承諾”四個環節進行,讓村民了解什么是感恩,人應該學會感哪些恩,我們為什么要感黨恩?我們該如何感恩。
開展感恩教育,讓群眾在新舊對比中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有了明白賬,村民們會更全面認同和擁護黨的政策。
此外,講習所還邀請專家到田間為村民進行指導、示范。參加培訓的村民紛紛表示,土地治理后分散的小田變成了大田,平整肥沃,發展蔬菜種植特別好,希望可以多學點蔬菜種植技術,把蔬菜賣到各地,增加收入。
通過講技術、講政策、講文明,村民們的觀念一天天在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