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楊剛 曹洪剛
銅仁市德江縣在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講習工作中,全面推行微講習。把講習所建在產業基地上,以品牌化打造助推農村產業升級,“講”出了新動能新狀態,“習”出了新作為新成效。
講習得法,脫貧有方。
德江縣創新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開辦方式,緊扣“春風行動”“產業革命八要素”“五步工作法”“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等主題,全面推行無處不在的“微講習”,把講習所建在產業基地上,以品牌化打造助推農村產業升級,群眾致富本領得到增強,干群關系更加融洽,“講”出了新動能新狀態,“習”出了新作為新成效。
截至目前,德江已建立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334所,開展講習3000余場次,受益干部群眾50000余人次。真正把宣講深入到小區院落、農戶家中、田間地頭,將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及黨的方針政策傳達到每一個干部群眾的心坎里,堅定了干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5月21日,記者走進德江縣桶井鄉場壩村新時代農民講習所,一處文化墻格外引人注目。
文化墻設有“群眾心語”“群眾點題”等欄目,欄目下方則貼滿了群眾在便利紙上書寫的“心語”。
“我想學習山羊養殖技術。”“養牛能致富,我想學習養牛技術。”“脫貧致富快,全靠產業帶。”……
場壩村代理主任安宜賓告訴記者,群眾有什么不懂的、想學的技術或技能,只要通過小紙條遞到講習所,村委就會第一時間聯系政府對接專家點對點開展培訓。
村民安仕明、何正義是村里種植大戶,去年接手管理群眾種植的400多畝臍橙、紅心柚,但沒有技術是兩人最擔心的問題。于是,安仕明向村委會講習所“點餐”:“我們想學習臍橙、紅心柚管護技術。”
隨后,鄉黨委政府與省農科院對接,省農科院專家來到安仕明的產業基地,現場指導種植管理技術。在專家的指導幫助下,安仕明學會了防蟲病害、剪枝疏果等管護技術。今年初,已經掌握種植技術的他,又新增種植臍橙70多畝。
場壩村“點餐式”講習模式很快在全鄉鋪開、全縣推廣。德江縣合興鎮龍溪村村民楊通剛,年初規劃發展茶葉340畝。由于近期降水較多,基地的雜草長勢兇猛,處理雜草成了楊通剛最頭疼的問題。
通過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平臺,楊通剛遞上茶葉管護技術指導的“菜單”。講習所農業專家針對楊通剛的具體情況,建議他在發展茶葉種植的同時,配套發展肉牛養殖,割草喂牛、牛糞施肥、變廢為寶。楊通剛采納建議養殖了15頭肉牛,每天還請村民在基地幫他收割雜草。
“微講習”也有大名堂。截至目前,德江縣累計收到群眾“點餐”次數1萬余次。與此同時,德江縣還組織各級講習員不定期不定時在各農戶家中、村頭街邊、田間地頭等進行宣講,講習隊伍走到哪里就講到哪里,用通俗易懂的土家話語,朗朗上口的順口溜、押韻風趣的打油詩、詼諧幽默的三句半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為農民送知識,講技術,普法律,說新風。
看著眼前長勢良好的西瓜,劉先高面露喜色。
21日下午,在德江縣長堡鎮大宅頭村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產業實訓基地,54歲的村民劉先高頂著烈日,向記者介紹他所管理范圍內的產業情況。
“西瓜是套種在油茶樹下的,這一眼望去有150多畝。”劉先高說,大宅頭村分成三個片區管理,采取“以短養長”的方式,在花椒、油茶、紅心柚種植基地分別套種金絲皇菊和西瓜。
劉先高早年外出務工,2017年返鄉加入創業者行業,與村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自從講習所開辦到村后,我們在病蟲害防治、施肥等方面有了農業專家專業的指導,發展信心和干勁也更足了。”
大宅頭村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基地于2018年1月創辦,有農技專家3名,本地“土教授”3名。基地內發展的產業,全部實行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德江新時代農民講習基地已成為專家講科技,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田間大課堂。圖為講習專家現場進行天麻種植培訓。(德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我們定期邀請農科專家和經驗豐富的‘土教授’為農民現場講解花椒、油茶、果蔬、中醫材等栽培、管護實用技術,組織農民現場參觀學習實踐,現已先后培訓農民1200余人次。”大宅頭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鄭靜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講習基地已帶動全村585戶農戶科學種植西瓜、中藥材、黃豆、芝麻等“以短養長”作物1200畝,講習所為全村1350畝花椒和1200多畝油茶科學化管理保駕護航。
村民在合作社打工的同時,講習專家在一旁手把手作技術指導,這樣的場景在長堡鎮隨處可見。講習基地已成為專家講科技,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田間大課堂”。
一提到德江,自然會想到儺戲和奇石,但德江天麻同樣名氣不小。
德江天麻生產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就以盛產天麻聞名。德江天麻產地氣候溫和,光、熱、雨同期,雨量充沛,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德江天麻形成了獨特品質。其產品暢銷內地,遠銷港、澳、臺,供不應求。
在德江高山鎮,目前有七個村(其中5個深度貧困村)發展天麻產業,覆蓋1243戶貧困戶,當地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種植天麻5萬平方米。
高山鎮鳥溪村小李組貧困戶田茂飛在當地講習所培訓后,種植了天麻1000余平方米,年收入2萬余元。當地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2017年有223名農戶參與合作社分紅,其中貧困戶165人,金額達10.632萬元。
同樣,在高山鎮阡豐村龍洞灣,貧困戶冉師林和老伴陳書桃也成為了新時代的“麻農”,兩口子都在當地天麻公司務工,每人每天收入80元,兩人月收入達4800元。
“根據天麻生長特性,我們統一規劃森林給貧困戶種植天麻,由合作社提供幼苗,并對‘麻農’進行定期培訓。”高山鎮黨委副書記姜明告訴記者。
德江把天麻列為“五大扶貧產業”之一,進行重點扶持和開發。目前,全縣天麻種植面積達到120萬平方米,涉及11個鄉鎮14萬余人,有38個天麻專業合作社、技術協會。按照《德江縣天麻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到2019年,德江縣天麻生產將新增發展面積100萬平方米,帶動3800戶貧困戶脫貧。
“用好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縱深推進脫貧攻堅關鍵之戰。”德江縣委書記商友江表示,德江將進一步深化講習工作內涵,提高講習水平,切實把講習所辦成群眾內生動力的“孵化器”和“致富禮包”的配送站,形成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強大合力,為加快建成黔東北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