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洪
隨著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的深入開展,銅仁市沿河自治縣群眾找到了獲取知識的“加油站”,激活了致富的“內驅力”,“講習所”已然成為干群“連心之橋”“知識課堂”“增收之門”。
2017年11月以來,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抓住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這個“牛鼻子”,要求有黨組織的地方都要按照有場地、有機構、有師資、有制度、有標識、有資料的要求創建“六有標準”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黨員干部用身邊的實例教育引導群眾奮力脫貧攻堅,爭做講誠信、有責任、拼脫貧的帶頭人,這樣的故事會在該縣影響強烈,群眾紛紛點贊。
“以前總找不準致富路子,家庭經濟收入微薄,自從有了‘講習所’,了解不少黨的政策,也學習一些農業種植養殖技術,現在思路開闊多了?!惫僦坻傊腥A村村民楊崔說。如今,他養殖“天雞”4000余只,預計8月份見收益。
隨著“講習所”的深入開展,黨的聲音傳進千家萬戶,群眾找到了獲取知識的“加油站”,激活了奔康致富的“內驅力”,干群的距離拉得更近了,關系更密切了,“講習所”儼然成為干群“連心之橋”“知識課堂”“增收之門”。
初春時節,沿河自治縣思渠鎮一口刀村的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里熱鬧非凡,3月20日,村里20多名黨員群眾齊聚一堂,集中聆聽市委辦駐村第一書記肖涵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
“大哥,請問你知不知道十九大精神中對農民最重要的事是哪個?”
“土地承包再延長30年嘛!村里肖書記講了的。”該村最遠的蓋上組村民朱永烈回答得十分有底氣。
肖涵堅持白天挨家逐戶走貧訪困、田間地頭實地規劃、四處奔走爭取資金,晚上利用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組織群眾集中宣講政策,群眾紛紛叫好。
沿河自治縣充分利用干部駐村幫扶、群眾晚上易于集中的機會,把當前的脫貧攻堅政策、新農村建設和道德講堂結合起來,在各村組織開辦以“六講六干”為主題的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故事會,用身邊的實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大家談感受,講觀點,擺道理,激勵群眾奮力脫貧,做誠信有責、講文明樹新風的好人,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在淇灘鎮檬子村,縣離退局駐該村第一書記袁飛也讓群眾豎起大拇指?!霸瑫浗Y合身邊的典型講解十九大精神,故事聽來很親切,很容易感動,讓我們懂得了脫貧要靠自己的努力,做人要懂得感恩,為人要知曉孝道……”每聽一次農民講習所故事會,村民楊秀于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為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提高群眾參與率,沿河創新出臺在全縣興辦“新時代講習所”的實施方案。在內容上,增加農業實用技術、生活知識和就業技能。在覆蓋形式上,針對外出打工的群眾,建朋友圈,在圈里“講習”。針對偏遠的自然村寨,干部給群眾送故事上門,讓大家都積極參與講故事、聊家常;講知識,掌技能;講政策,鼓干勁。
目前,沿河自治縣已興辦新時代農民講習所539個、新時代市民講習所32個,講習5500余場次,惠及人數8.2萬余人,實現讓黨的十九大精神進家到戶,入腦入心,把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
沿河自治縣土地鎮以“黨支部+講習所”組織模式,明確各村聯系領導帶頭,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村干部充當講習隊伍進村入戶,征求群眾意見,統計群眾需要什么,再根據需要邀請上級領導和專業人員等進行講解。
豐巖村去年發展油茶200畝,今年種植花生200畝,駐村工作組征求群眾意見,要求進行相關種植業的技能培訓。4月2日,駐村工作組邀請“三農服務團”到村講習所進行種茶、花生的技能培訓,前來聽講的村民擠滿了操場,不少村民認真記錄著,有的則拿出手機把內容拍下來,回去慢慢消化?!敖涍^充分征求老百姓的意見,他們愿意學什么我們就給他們培訓什么,真正做到了引得來、留得住、學得進。同時,自己也學到了知識?!毖睾幼灾慰h委組織部駐村干部小楊深有感觸。

黨員干部用身邊的實例教育和引導群眾奮力脫貧攻堅,爭做講誠信、有責任、拼脫貧的帶頭人,這樣的故事會在群眾中反響強烈,群眾紛紛點贊。圖為沿河自治縣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進行講習員培訓。(肖玉葉 / 攝)
“講習所”開展以來,沿河采取“菜單式”教學,讓村民“點菜”講師“下廚”,村民缺什么補什么、不懂什么培訓什么。全縣還把農村農牧技師、致富能手等“土專家”“田秀才”吸納進來,多層面宣傳思想政策、講授技術,努力營造全民學習的良好氛圍。同時,印制十九大精神學習手冊發給群眾,通過現場問答的方式對所學內容開展有獎問答,每月電話抽查群眾對駐村干部開展“講習所”的滿意度,形成全方位監督、宣傳,確保群眾參與率和知曉度。
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該縣第一書記、駐村干部結合精準扶貧工作,主動深入群眾中開展大走訪,通過與群眾面對面拉家常,了解群眾的實際需求,共收集農村黨員、群眾需求種植、養殖、疾病預防等意見建議400余條,變傳統“派單”為群眾“點單”,充分激發了群眾的學習熱情,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和平街道注重“講習所”與典型帶動相結合,培育村級致富帶頭人,樹立發展榜樣,增強群眾發展致富的內生動力。在大坪村致富帶頭人即友全果園種植場負責人崔友全的帶動下,大坪村農戶基本家家栽種經果林和季節性蔬菜,每年農業收入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干群和諧,群眾幸福,脫貧奔小康路上的困難就容易解決?!爸v習所”堅持把立志與立智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升村民的綜合素質,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讓“講習所”成為精準脫貧的強大引擎。在官舟鎮黃龍村園區里,綠的烤煙,黑油油的木耳,多彩的花卉……好一副生機盎然的景象。近年來,園區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積極組織群眾種植烤煙、木耳、花卉等。由于群眾種植技術和管理跟不上,收益不是很好。去年12月份以來,村黨支部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內容,在“講習所”把“講”和“聽”有機結合,邀請種植專家傳授技術,市場專家傳授管理經營知識,通過“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結對幫扶,實現了市場化運作、標準化管理。如今該村已主要種植食用菌300余畝,建設烤煙育苗工場50畝,金銀草100畝,預計全年可實現產值1200萬元、帶動轉移農村勞動力200多人。
得益于“講習所”的典型還有很多。全縣通過“黨支部+講習所”的模式,對村里產業大戶、特色養殖戶、貧困戶等相關情況進行全面梳理,結合各村實際,采取課程選擇、師資搭配、干部聯系等方式,有針對性地設置培訓內容,通過第一書記、駐村干部、鎮干部和村干部“一對多”的結對幫扶,對種養戶、貧困戶進行跟蹤服務,讓不少貧困戶找到了脫貧增收新路徑。如今全縣完成玉米調減11余萬畝,種植食用菌、木耳、豇豆等蔬菜20萬畝,種植金銀草、玄參等中藥材2萬畝,新建茶園近2萬畝,帶動3萬人務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