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
做這個選題之前,我對機器人的印象大多來自于科幻作品。
典型的好萊塢電影《鋼鐵俠》、《變形金剛》讓人對機器人的超能設定習以為常;《機器人總動員》這類動畫片則是通過看似堅硬、冰冷的機器人,激發人類重新審視友情、親情、愛情的內涵;我們習慣了以機器人為跳板,躍入一個我們日常生活無法輕易探尋的領域。比如《西部世界》、《異形》,在那里我們一遍遍思考,為什么擁有真實的自由如此重要,即便這背后的代價是生命,我們意識到了人和機器相比是如此的脆弱和簡單,意識到殺死造物主的可能……
藝術作品將這些基于未來世界的想象拽到與我們近在咫尺的位置,在一次次沉默和反思后,我們更容易理解自己,理解我們的種族mankind的光芒與陰影,無限可能和難以逃避的局限。
在影視作品里。我們在故事線之外試圖去思考為什么結局不可避免,為什么即便給予一個人完全不同的道路,最終還是繞不過相同的結局。但我們對基于未來的思考越多,有時反而會忘記了正在發生的現實,我們是怎么走向未來的,我們怎么開始,經歷了什么,而這個過程又會如何左右前路。
而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我發現自己開始變得警覺。在看《頭號玩家》時,一個最大的體會在于發覺規則的可怕,你可以用錢買到最強大的工具,但是你無法用錢打破規則,這也是最后“玩家”們可以戰勝反派的原因。但這里面有一個前提,就是規則設計者在設計規則時的嚴謹,如果你有漏洞并且無法彌補,生態的崩塌便是一瞬間。那么決定規則的是什么?是支撐規則創立者的邏輯。那規則創立者的邏輯由何而來?很多的線索來自于他的生活經歷和他一手創建起王國的路徑。
如果我們假設機器人是未來,而機器人不是一個人人可以進入的行業,那么那些參與鑄造未來的人,他們的邏輯由何而來便顯得尤為重要。
毋庸置疑,雖然很多人會向往未來世界中機器人所帶來的便利生活,但很多人對現實機器人的狀態是持有懷疑態度的。一個很明顯的點在于,當我們賦予了一樣東西“人”的稱謂,同時習慣了想象中他應有的樣子,那么所有技術局限所帶來的笨拙便會被放大。而另一方而,不可否認的是許多沖入大眾視線的機器人產品并不實用,是噱頭和概念催生的產物,集萬千吐槽于一身。
但如果因此而對這一領域喪失興趣則未免過于武斷。因為噱頭和概念并非長久的商業模式,能支撐一些機器人企業取得商業成功的絕不僅止于此。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這些機器人行業的創業公司,找到支撐他們在未來尚未到來的時段,如何規劃自己的產品路線,如何平衡商業和理想,以及在過程中根據小環境、大趨勢做出的選擇、斟酌與取舍成了我在操作選題時的出發點。
比如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點就在于這次采訪的企業優必選、作為行業里的獨角獸,優必選的創始人周劍起步很早。在商業世界里,起步早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意味著你可以占據先機,畢竟在技術研發、產品量產這些領域該走過的坑一個都不會少,但另一方而,有時也意味著你需要獨門經歷漫長的等待。因為早期沒有經驗,走了許多彎路,為了支撐研發,周劍曾經賣房賣車,那段缺餞的時光給了他很深的影響,日后他不斷融資,害怕落后,不斷拓展產品線應對市場需求,同時供給研發。在他眼中,先站穩腳,才能邁開步。
不知為何,雖然不相關,但這還是讓我聯想到了最近的熱門公司拼多多,大家會議論拼多多的估值是假貨鋪出來的,這當然是有失公允的片面說法,但也確實暴露出了其存在的問題。當一個企業通過某種路徑以黑馬般的姿態沖破了長期被巨頭壟斷的鐵幕,這條道路必然伴隨著爭議,但當它走到了另一個階段后,它會如何反思自己來過的路和路上的種種助力和羈絆,或許正是這類題的趣味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