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李新華
(安徽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經濟增長研究包括經濟增長數量與經濟增長質量兩個層面,對經濟增長數量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并有相應的實證研究作為支撐,而對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綜合而言,現有文獻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及其影響的研究,但不同文獻所構建的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二者的關系和側重點開始發生變化,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已成為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任務。
從經濟增長質量測度文獻來看,學界主要從兩個維度對經濟增長質量展開研究:一是單指標評價方法,此類研究多以全要素生產率來表征經濟增長質量;二是通過構建綜合指標來衡量經濟增長質量。此外,在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因素也是現有文獻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如李強和魏?。?015)基于我國新常態特征出發,構建了包括5個二級指標、23個三級指標的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在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客觀評價的基礎上,探究了制度變遷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非線性效應。鑒于此,本文基于中國經濟新常態特征構建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體系,對我國30個省(市、區)經濟增長治理進行測度,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演變特征,采用變異系數、莫蘭指數來衡量省域間的差異和區域間的空間相關性。對上述問題的研究,有利于完善經濟增長質量的理論體系,不僅有助于把握經濟轉型過程中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現實狀態,還能為各地區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由于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較為豐富,采用單指標方法對經濟增長質量進行評價不能反映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因此本文采用綜合指標評價方法對經濟增長治理進行測度,這也是現有文獻常規的做法。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參考李強和魏巍(2015)的做法,本文構建包括經濟結構、科技與創新、民生、資源與環境、對外開放5個二級指標、23個三級指標的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由于西藏缺少多個指標的數據而被排除在外,因此,本文主要對我國內陸除西藏以外的30個省(市、區)1997—2016年經濟增長質量進行測度。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缺失數據通過查找各?。ㄊ?、區)統計年鑒予以補齊。綜合指標評價方法較多,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相對指數法和熵值法等。由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基礎指標權重設置上的優勢,故本文采用此方法進行測度。23個三級指標中,既有正向指標,也有逆向指標,這里對部分逆向指標進行正向化處理。不同指標在量綱量級上存在較大差異,為了避免不同指標量綱量級問題而影響測度結果,本文采用均質化方法對三級指標進行無量綱處理,各指標系數與權重見表2所示。采用SPSS22軟件進行測度。

表2 指標系數及權重
本文首先對我國1997—2016年經濟增長質量測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具體而言,有以下特點:(1)自199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表明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除了數量上的高速增長外,經濟質量也有顯著提高。(2)從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指標來看,科技與創新和民生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貢獻程度最大,表明新常態下,加快科技創新和改善民生是提高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兩大有效途徑。(3)從時間維度看,科技與創新、民生和對外開放三項指標提高幅度較大,標志著我國科技創新水平有顯著性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改善,市場開放度有顯著性的提升,但與此同時經濟結構及資源與環境兩項指標有所下滑,表明過快的經濟發展加劇了經濟結構的失衡,以及削弱了對資源有效利用度和對環境的有效保護度。
前文分析了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從1997—2016年的變化情況,但我國各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水平狀況并不知曉,各地區之間經濟增長質量是否出現明顯的分化還有待研究。基于此,本文將通過聚類分析對1997—2016年中國各省市(市、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值進行系統歸類,總體呈現以下特征:
(1)中國各?。ㄊ?、區)經濟增長質量不斷增長。具體而言,我國30個省(市、區)經濟增長質量總體上呈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但不同省域的增速有差異。具體而言,上海、北京、浙江和天津四個地區增長最快,其經濟增長指數值分別從1997年的1.89、1.58、1.32和1.52增加至2016年的3.56、3.40、3.14和3.06,增長較快的地區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同時,部分省份經濟增長質量增長較慢,如貴州、甘肅等西部地區,特別是新疆的增長質量指數還略有下降。
(2)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不斷遞減。為了對不同地區經濟增長質量進行分類,本文采用K-均值聚類方法對我國各省(市、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進行分類,這里選取2014年為例進行分析。首先,絕大部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質量處于優良等級,其增值質量指數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具體而言,廣東、江蘇、浙江、北京、上海、天津等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大于等于2,處于優秀等級;山東、遼寧、福建等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介于1.6~2之間,處于良好等級。其次,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不高,貴州、云南、甘肅等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最低,小于1.3,經濟增長質量水平不高;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介于1.3~1.6之間,主要是其他中西部地區,意味著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急需提升,如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已成為中西部地區需要面臨的重要現實問題。
為了進一步探討我國不同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特征,本文以1997年、2006年和2016年三個代表性年份為例,對我國30個?。ㄊ小^)經濟增長質量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具體見表3。綜合而言,我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值總體上隨時間的推移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

表3 經濟增長質量指數
進一步分析發現,我國不同區域經濟增長質量呈現以下特征:(1)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其中尤以長三角地區最為突出,表明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較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走在全國列前;(2)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天津一直位于經濟增長質量高水平區,而中西部多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水平總體較低;(3)我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存在較強的相關相關性,1997—2016年我國不同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空間分布沒有發生很大變化,而經濟增長質量與經濟結構、科技與創新、民生、資源與環境、對外開放等因素相關,由此可以預測,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不斷遞減的空間分布特征在短期內難以徹底改變。
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總體呈現出“東強西弱”的特征,這與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格局基本吻合,可能的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區在地理區位、交通基礎設施、制度環境等方面的劣勢,極大地限制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經濟流通效率也較低,經濟增長質量水平總體不高。為了深入探究我國不同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區域差異及其演變趨勢,本文采用變異系數來反映我國不同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地區差異,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i代表年份,CV表示變異系數,SD和M分別表示標準差和平均值,具體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總體而言,除了2011年出現較大波動外,1997—2016年期間我國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整體波動不大。將其劃分為兩個時段:(1)1997—2010年共計14年的時間跨度中,其變異系數從1997年的0.34下降到2000年的0.29,表明這一期間我國地區間經濟增長質量差距呈現出縮減的態勢;(2)2011年地區間差異陡增,可能原因是受2008年的經濟危機及當時的政策影響,經濟結構嚴重失調,政策弊端由于時滯性在2011年開始顯現,導致2011年地區間經濟增長質量差距陡增。2011年以后,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變異系數呈下降趨勢,表明區域間的經濟增長質量區域差異不斷下降。

表4 變異系數
變異系數雖然能夠較好地反映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變化情況,但不能夠反映地區間的經濟增長質量相關性,為了更為深入地探究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發展趨勢,選用空間自相關進行分析。由于空間自相關分析是一系列可視化空間分布數據的分析方法和技術的集合,其優點是可以揭示變量取值的空間分布特征,為此,本文采用空間計量方法對我國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空間自相關性進行分析。
(1)全局空間自相關。Moran’s I指數是衡量全局空間自相關的主要指標,可以反映不同研究對象經濟增長質量之間的空間分布特征,主要用于衡量在地理上相鄰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相似程度,Moran’s I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2)中,xi、xj分別為地區i、j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為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平均值;wij為空間權重矩陣,n為省(市、區)總量,Moran’s I指數的取值為范圍在-1~1之間。
(2)局部空間自相關。為了彌補全局空間自相關在反映區域異質性特征上所具有的不足,有必要采用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用局部Moran’s I指數來予以反映,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3)中,Zi、Zj分別為經濟增長質量的標準化形式,其他變量的含義與公式(2)一致。如果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具有空間聚集特征,那么,Ii的取值大于0;相反,如果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呈現空間分散分布,那么,Ii的取值小于0。
表5報告了我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空間相關系數值。總體而言,樣本期間內我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空間相關系數總體穩定,波動不大,所有年份的Moran’s I指數值都大于零,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在空間上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將1997—2016年劃分為3個階段來看:1997—2007年間,全局莫蘭指數總體上呈現出先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趨勢,但均處于大于0.3的高位水平,表明我國地區間經濟增長質量在這一期間呈現出較強的空間相關性;2008—2011年間,由于2008年經濟危機,經濟增長質量莫蘭指數有較明顯的下滑,在2011年下滑到最低點0.28,表明經濟危機的沖擊削弱了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空間集聚程度;2012—2016年間,我國經濟增長質量莫蘭指數表現出波動狀態,但經濟增長質量的空間相關狀態比2011年明朗。綜上,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在空間上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但也呈現出較小的波動趨勢。

表5 1997—2014年全局莫蘭指數
本文基于我國經濟新常態特征構建了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我國30個?。ㄊ?、區)1997—2016年期間經濟增長質量指數進行了測算,對不同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時空特征進行分析,采用Moran’s I指數和變異系數對經濟增長質量的空間相關性及其區域差異進行了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經濟增長質量測算結果顯示,1997—2016年期間我國各?。ㄊ?、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03年略微下降),表明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除了數量上的高速增長外,經濟增長質量也不斷提高。從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貢獻程度來看,科技與創新和民生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貢獻程度最大,表明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加快科技創新和改善民生是提高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兩大有效途徑。
(2)從時間維度來看,我國各?。ㄊ?、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不斷提高。數據顯示,我國30個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增速具有較大差異,具體而言,上海、北京、浙江和天津增速最快,而新疆、貴州和甘肅增速最慢,總體呈現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依次遞減特征。研究還發現,科技與創新、民生和對外開放三項指標提高幅度較大,意味著我國科技創新水平有顯著性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改善,市場開放度有顯著性的提升,但與此同時經濟結構及資源與環境兩項指標有所下滑,表明過快的經濟發展加劇了經濟結構的失衡以及削弱了對資源有效利用度和對環境的有效保護度。
(3)從空間維度視角分析可知,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具有從東南沿海向內陸逐漸降低的趨勢,即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不斷降低,不同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空間分布特征總體穩定。
(4)從區域差異視角分析,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總體呈現出“東強西弱”的特征,這與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發展格局基本吻合,提高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成為中西部地區需要解決的雙重難題。
(5)空間自相關分析研究得出,樣本期間內我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空間相關系數總體穩定,所有年份的Moran’s I指數值都大于零,表明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在空間上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