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劍
江西衛視《傳奇故事》欄目曾報道,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漫河鄉一名女子吳桂英,從16歲起就癱瘓在床,近20年來生活完全仰仗他人照料。她35歲時,吳桂英的四姐吳桂令把其接到家中照料,此后發生的事情卻嚇壞了吳桂令一家人:長年癱瘓,連翻身都需要人幫忙的吳桂英,無人的時候竟然能夠站起來走路,而且不像是體格虛弱者那種有氣無力的走路樣子,是比較正常地行走。后來,心理醫生診斷得出結論,吳桂英所患疾病為分離(轉換)性障礙,原稱為“癔癥”。
癔癥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癔癥是一類由明顯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情緒激動、暗示或自我暗示),混合作用于易病個體所導致的精神疾病。
這種心理疾病一般多見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起病突然,有多次發作的情況。國外報道,該疾病在人口中患病率為5‰。國內流行學調查資料中,各地的差異很大,患病率約占神經精神科門診、急診總數5%~10%。
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意識及情感障礙。意識障礙以意識狹窄、朦朧狀態為多見,意識范圍縮小,或則呈夢樣狀態或酩酊狀態。意識障礙時,患者各種防御反射始終存在,并與強烈的情感體驗有關,有哭笑打滾、捶胸頓足、狂喊亂叫等情感暴發癥狀。有時患者呈戲劇樣表現,講話內容與內心體驗有關,因此容易被人理解。若表現為隨意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某種神經系統或軀體疾病,但體格檢查、神經系統檢查和實驗室檢查,都不能發現其內臟器官和神經系統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害。
發病常與受刺激有關
癔癥的病因有兩種情況:一種屬于原始心理反應,任何人在驟然遭遇重大精神刺激時都有可能發生;另一種屬于潛意識有目的反應性質,患者一般在發病前,人格本來就具有某些特點。癔癥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個性特征有關,在某種性格基礎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發病,亦可在軀體疾病基礎上發病。
心理治療是基本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暗示療法 這是消除癔癥的有效措施,特別適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一般來說,治療方式有暗示和催眠暗示兩種。迫切要求治療的患者,在覺醒狀態下,通過語言暗示,或配合適當理療、針刺、按摩,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病程較長,病因不甚明確的病例,往往需要借助藥物或語言催眠暗示療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催眠療法 除用于增強暗示感受性,消除轉換癥狀外,還可用于治療分離性遺忘癥、多重人格、緘默癥、木僵狀態以及情緒受到傷害或壓抑的患者。在催眠狀態下,可使患者被遺忘的創傷性體驗重現,受到壓抑的情緒獲得釋放,從而達到消除癥狀的目的。在催眠或覺醒狀態下,引導患者傾訴其內心苦悶,使受到的傷害或壓抑的情緒向外宣泄的治療方法,稱為疏泄療法。對情緒障礙突出的患者可收到良好效果,在催眠療法中常用到。
解釋性心理療法 該療法主要目的在于引導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致病的精神因素,認識疾病的性質,幫助患者分析個性存在的缺陷,以及克服個性缺陷。
分析性心理療法 著重探尋患者的無意識動機,引導患者認識無意識動機對健康的影響,并加以消除。主要適用于分離性遺忘、多重人格和各種轉換障礙,可采取精神分析技術和領悟療法。
行為療法 采取循序漸進、逐步強化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適用于暗示治療無效、肢體或言語有功能障礙的慢性病例。
家庭療法 當患者家庭關系因疾病受到影響,或治療需要家庭成員配合時,宜采用家庭療法,以改善患者的治療環境,取得家庭的支持。
預防很關鍵
減少癔癥的發生,要強調健康良好的個性養成。個體性格形成的條件是多方面的,其中,后天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在兒童性格障礙與行為障礙的發展形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最常見的不良因素是童年時期的精神創傷、不正當的教養方法、不和諧的家庭生活以及外界環境的有害影響。
為此,要防止性格反常發展和其他精神異常的發生,就必須重視兒童和少年的身心健康。
兒童時期的家庭教育 鑒于兒童早期的性格發展決定著其后來的個性特征,因此,個體的精神衛生,應從兒童時期的培養教育做起,兒童時期也是為身心健康打基礎的一個重要時刻。兒童時期的培養教育,首先要注意家庭教育問題。家庭是兒童生活與活動的主要場所,兒童富于模仿,易于接受周圍人的熏陶,故家庭生活的氣氛、家庭成員的關系及其對兒童的教育方法,對兒童的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為此,家庭應與學校配合,對兒童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培養他們愛勞動、愛集體的品德與作風,養成坦誠、堅強、勇敢和開朗的性格。
早期發現疾病 要早期發現和及時糾正一些精神障礙,發生在兒童時期的神經功能失調,時常是從個別癥狀開始的,如口吃、遺尿、抽動、神經性嘔吐和睡眠障礙等。兒童時期的行為障礙,往往表現為孤僻、遲鈍、沖動性行為或多動癥等。這些情況,如能早期發現、及時確診、處理得當的話,有相當多的病例是可以獲得及時矯正和治愈的。
突遇這類患者怎么提供幫助
第一,要正確對待。這只是一種心理疾病,并無神經系統的器質性病變,一旦誘因消失,會自然痊愈。因此,家人患癔癥后不必驚慌。
第二,要保持鎮靜,將患者置于安靜的房間內,使其與喧鬧聲隔離。注意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輕松的環境。
第三,要設法消除患者的心理創傷。指導患者正確對待人生,正確對待自己的性格缺陷。
第四,采用暗示療法,比如“假藥”妙用。請有權威的醫生開點安慰劑,卻告訴患者這是可以藥到病除的“靈丹妙藥”,以達到使癥狀減輕和消失的結果。
第五,控制其言行。讓患者鎮靜下來,以免發生意外,嚴重時要立即送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