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儒鳳
摘 要:貴州作為喀斯特巖溶發育地區,有眾多天然洞穴,自舊石器時期開始被人類作為居所進行利用,保留了大量的洞穴遺址,對目前解決早期人類起源、現代人類起源、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等眾多學術熱點問題有著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文章旨在對貴州省洞穴遺址的價值作初步研究,提出淺顯思考。
關鍵詞:洞穴遺址;價值
貴州是喀斯特巖溶發育地區,有眾多天然洞穴。那些高度、濕度、洞口朝向適宜古人類居住的喀斯特洞穴在人類還未掌握房屋建造技術的遠古時代,是古人類能夠選擇的最佳避居之所。自舊石器時代開始,洞穴便被貴州古人類作為居所進行利用。這種穴居的生存策略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有些地區一直延續到商周時期,甚至更晚。根據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貴州的史前人類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人類開發、利用洞穴的穴居史。貴州的史前文明主要是在洞穴中創造的,留存至今的貴州史前古人類遺址在歷史、藝術和科學等多方面具有重大價值,在國內甚至在國際上均有較高學術研究地位。貴州洞穴遺址對解決目前學術界的熱點問題,如早期人類起源擴散傳播、古人類在喀斯特山區的適應生存策略、現代人類起源、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陶器起源、骨角器起源等問題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是關鍵的一環。現就貴州史前洞穴遺址的價值作初步研究,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1 貴州洞穴遺址在熱門學術問題中的作用
貴州洞穴遺址對探討東亞古人類起源、現代人類起源、東西方文化交流和新舊石器時代過渡等熱門學術問題起到推動作用。伴隨著云南祿豐古猿等古靈長類動物的發現,結合之前元謀盆地的發現,曾有學者提出東亞地區是否也存在一個由猿到人的進化系統。依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可以確認的人類遺存除了1.7Ma前的元謀人化石,年代可以早至中更新世的只有黔西觀音洞和盤縣大洞的古人類遺址。而在北方地區,人類進入洞穴的年代卻要早得多,北京人遺址和廟后山都證明人類在0.7~0.8Ma前就已經開始進入洞穴生活。在貴州中西部地區是否存在年代更早的洞穴遺址,這不僅關系到西南地區古人類的生計方式轉變,更和東亞地區的人類起源等重大課題密切相關。
2 貴州洞穴遺址與現代人類的起源
現代人類起源問題一直是困擾考古學界的熱點問題之一,全球范圍內一直存在多地區起源說和非洲起源說。支持多地區起源學說的多是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如中科院吳新智院士就提出了多地起源附帶雜交的學說。一些遺傳學家從現代人類的遺傳物質著手分析,認為現代人類起源于非洲,之后擴散到全球,并替代了原來生活在那里的古人類,是我們現代人的直系祖先,我們稱之為非洲起源說或替代說。
近些年有持非洲起源說的中國遺傳學家提出,中國的古人類起源于非洲,約在6萬年前,自印巴次大陸擴散至中國,替代了原本生活在中國地區的古人類,并根據現代人類基因,繪制出詳細的現代人類擴散圖。貴州中西部地區的洞穴遺址中,不乏年代跨度在5萬~10萬年的洞穴,正好處于這一關鍵階段。對這些遺址的研究,對解決現代人類起源至關重要。貴州曾經出土了豐富的古人類化石,如桐梓人、開陽人、貓貓洞人、穿洞人等。除桐梓人牙齒保留較多原始特征外,其余皆為晚期智人化石。這些化石中既有人類牙齒,也有人類頭蓋骨,年代跨度從距今1萬年到距今4萬年(開陽人),正好處于現代人起源的關鍵節點。目前中國可以確定的現代人化石最早也不過距今4萬多年(田園洞人),貴州如此豐富的晚期智人化石材料,對探討現代人起源的意義不可估量。
3 貴州洞穴遺址與東西方文化交流
貴州的洞穴調查對解決東西方文化交流也有裨益。早在盤縣大洞發掘之初,一些發掘出土的石制品就被認為存在預制石核技術,類似于西方的勒瓦婁哇技法。按照吳新智院士的附帶雜交理論,在基因交流的同時,肯定也伴隨著技術的傳入。如今,基因交流已經在馬壩人的圓形眼眶和南京人的高鼻梁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證,技術交流卻缺乏足夠證據。北方地區也有類似材料,如水洞溝、新疆等地,但要么時代較晚,要么材料為地面采集,而大洞的材料可以早至更新世中期,與西方同時期技術存在可比性,是不可多得的材料。對大洞遺址所在的貴州中西部地區展開廣泛調查,尋找東西方技術交流的更多證據,將大大推動這一研究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的另一個問題是手斧在東亞地區的分布問題。莫維斯曾經將舊石器早期文化分為舊大陸西側先進的手斧文化圈和舊大陸東側落后砍砸器文化圈,手斧文化圈東緣到印巴次大陸,中國被認為處于砍砸器文化圈。隨著20世紀80年代百色盆地手斧的發現,這一文化圈被繼續東移至黔桂邊界,這樣一來,在貴州的舊石器考古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4 貴州洞穴遺址與新舊石器時代過渡
貴州洞穴遺址對解決新舊石器時代過渡的若干問題意義重大。新舊石器時代過渡問題長期以來備受考古學界關注,近兩年北京大學聯合國外考古學界,在江西萬年仙人洞、湖南道縣玉蟾巖等遺址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將陶器的年代進一步提早至距今2萬年。除此之外,東胡林遺址、李家溝遺址、老奶奶廟遺址的發掘,也為新舊石器過渡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證據,為探討這一問題增加了新的材料。
南方洞穴遺址一直被認為是尋找新舊石器過渡證據的絕佳地點。在生態環境普遍較好的南方,新舊石器過渡的模式上與北方地區不盡相同,普遍認為在洞穴中出現了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與南方較好的生態環境不無關系。在早期發現的一系列洞穴遺址中,我們曾在上部層位發現有陶片和磨制石器等遺址,受早期的發掘工作條件限制,發掘工作中未對這些重要現象加以確認報道。從目前已經取得的成果分析,云貴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進程普遍晚于北方地區和南方低海拔地區。如在穿洞遺址的發掘中,上部層位測年可到距今7000~8000年,但文化面貌卻與早期舊石器時代文化極為類似,張森水先生稱之為“類舊石器文化”。北盤江孔明墳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層99%的石制品為打制石器,僅有的少量磨制石器也只是局部磨光。在貴州地區,人類究竟何時開始制造陶器,何時開始農業生產,由于工作開展不夠,特別是學術目的明確的發掘工作更少,這些問題仍然未被完全解答。
貴州洞穴遺址對于理清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工業面貌至關重要。整個舊石器時代晚期華南地區發生了一次較為普遍的石器工業革命,由距今4萬~2萬年間普遍流行的石片石器工業到距今2萬年左右時開始普遍流行礫石石器工業。有學者認為這一過程和現代人類的起源和擴散存在一定關聯,但以目前的考古材料分析,在云貴高原,特別是云貴高原腹地這一轉變過程卻基本不見。從距今20多萬年的盤縣大洞遺址、黔西觀音洞遺址開始,燧石加工的小石器工業一直沿用至新石器時代,只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若干個小區域類型,如與廣西接壤的黔西南地區發現的貓貓洞類型就和華南地區的礫石工業較為接近。
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革命到新舊石器時代過渡階段,人類應對自然環境的策略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從狩獵采集經濟逐漸向生產型經濟轉變,中間經歷了廣譜經濟漫長的探索過程。這一變化模式或許在低緯高原喀斯特山區并不適應,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特點,加上交通不便形成了相對閉塞的生存空間,其轉變過程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過去的研究工作中這一特點已經被學者注意到,如在石制品構成中,以打制石器為主的工具組合在這一地區一直延續。但是這一地區的居民是否一成不變地繼承了舊石器時代的生計方式,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和更多的材料支撐。利用現代科技可以提取更多的考古信息,更全面地了解這一地區先民們的棲居和生計方式。
史前洞穴遺址由于洞穴埋藏環境適應各類遺存的保護,其往往包含了比曠野遺址更大的信息量。植物遺存中,除了木炭、種子等大化石大量發現外,植硅石、淀粉粒、孢粉等微體化石適宜在洞穴埋藏中保存也有被發現。貴州考古正迎來大發展時期,植物考古在貴州洞穴遺址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對解決人類的生計方式等問題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