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莘
摘 要: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之一,其獨特的優勢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有非常充分的體現。盡管博物館對青少年的教育有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但我國在這方面還處于一個探索和不平衡的發展階段。文章就當前博物館在發揮青少年教育職能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并從文物解說、陳列展示、開展互動體驗、結合學校教育等方面提出充分發揮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職能的策略,旨在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同時更好地傳播中華民族文化。
關鍵詞:博物館;青少年;教育
隨著素質教育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逐漸提高了對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職能的重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初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將中小學生定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科技館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計劃。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讓博物館充分發揮青少年教育功能,幫助青少年綜合素質能力進一步提升,已經成為了一個具有現實意義、值得探究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分析博物館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問題,積極采取針對性措施,讓博物館肩負起促進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任。
1 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職能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1 學校方面的認識不夠
由于學校沒有充分認識到博物館對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大部分地區的學校都沒有與當地的博物館形成良好的互補合作機制,讓學生缺少了走進博物館的機會。即便有些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也往往是作為郊游活動的一部分,人數眾多,時間有限,使參觀展覽成為了形式化的活動。學生們“走近”了博物館而沒有“走進”博物館,沒有體會到蘊藏在博物館里的文化內涵。學校與博物館的合作關系沒有建立,就無法讓博物館充分發揮培養學生文明習慣、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的教育功能。
1.2 社會重視度有待提升
就目前情況而言,博物館的地位和作用始終沒有得到社會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相比而言,在社會重視度更高的大城市中,博物館的建設水平和發展情況都要好得多,不僅軟硬件方面設施比較齊全,博物館的公眾吸引力和社會影響力都不錯。但社會重視度低的中小城市博物館,普遍存在“缺乏存在感”的情況,主要體現在博物館的基礎設施建設、館藏與展陳等方面。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博物館事業投入的逐漸加大,新建了許多縣級博物館。但展館建成后卻缺乏有效運作,尤其是二三級博物館,由于受重視度不夠,大多數不能充分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職能的發揮需要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才能加強自身建設。例如,首都博物館設置了兒童手工坊、創意課堂,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設置了南越工坊等,都是非常好的范例。
1.3 青少年家庭配合不利
青少年教育主要來自學校、社會和家庭,博物館教育是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其教育職能的發揮也需要這三方的互相配合。但在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問題上,嚴重缺失家長的重視和支持。博物館對青少年的社會教育功能有賴于每一位家長的認可與支持,尤其是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不夠完善、學生功課緊張的情況下,學生沒有很多外出學習的機會,就更需要家長擔任起教育責任,通過對節假日的利用帶學生參觀博物館,盡可能地增加青少年開闊視野、增長見聞的機會。
2 充分發揮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職能的措施
2.1 以青少年為主體,對文物解說進行普及化處理
相比于一般的景點,博物館就像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需要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全面解說才能更好地激發青少年的興趣。用詞晦澀、過于嚴謹、缺乏生動性的文物講解無法讓人愉悅地了解博物館。只有當文物講解的方式貼近大眾,把“背文物”變成“說文物”,重點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吸引青少年“走進”博物館。針對青少年在不同年齡段所呈現出的不同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幽默風趣、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又不失真實性。形式上可結合視頻播放和實際演示等,尤其是針對一些文物信息過于深奧的要加強普及化處理,只要能讓青少年看得明白、聽得懂就搭建起了博物館與青少年之間溝通的橋梁[1]。
2.2 從陳列展示入手,提升博物館教育內涵的豐富性
博物館要通過提高展品陳列的合理性、強化場景模擬環節等來提升博物館教育內涵的豐富性。比如以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為切入點,在史實的基礎上結合當代青少年的實際思想,不斷增加、調整、改動陳列的內容;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體現出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靈魂,在陳列方面建議選擇部分展品,利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將其以數據、圖片和文字等形式展示出來。這樣做不僅能實現陳列與受眾的溝通,讓歷史文化得到傳播,還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除此以外,博物館還可以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將陳列展覽與有關研究工作建立緊密的聯系,讓科學研究也成為博物館教育內涵的一部分。
2.3 大膽創新博物館教育模式,積極引入互動體驗活動
從青少年教育平臺來看待博物館,其不只是呆板的文物陳列場所,更是對青少年具有巨大魅力和吸引力的求知論新大平臺。而這樣的平臺必然缺不了互動體驗的活動,讓其替代學習的概念才更容易讓當代青少年接受。比如在文物和標本資料的基礎上建立感官體驗系統,讓青少年對博物館內容的認知過程變得形象、親切和自然,輕松快樂的氛圍有助于實現博物館文化歷史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再比如,針對不同的展覽主題,博物館還可以設置不同的互動體檢活動,如書畫展,可以陳設筆墨紙硯,觀者興趣所致可以臨摹涂鴉;在古遺址的參觀中,親身體驗田野考古方法;在陶瓷器展覽中體驗陶瓷器的制作和繪畫;在參觀了古建筑之后親自動手搭建古代建筑模型等。互動活動的開展將促使青少年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多方面機制去深度體味、參與,體驗博物館中的文化樂趣。博物館也將不再僅僅是乏味的教育場所,而是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
2.4 從信息技術互聯網入手,占領文化傳播陣地
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全球化發展的不斷深入,博物館傳統的宣教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青少年對文化的需求。對此博物館要加強信息數字化發展,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網站、微信公眾號,占領文化傳播陣地。由于網絡教育信息具有很高的豐富性,在信息表現上更加多樣化,傳播方式上更加便捷化,溝通交流上互動性更強,且不受時空限制,是當代青少年所喜愛的學習渠道。互聯網博物館相比于傳統博物館,在發揮青少年教育職能上具有更加突出的優勢,避免了單一陳列讓青少年覺得展覽枯燥的情況,通過更加多樣化的宣傳教育手段,比如將更加豐富的文物信息或相關的系列文物制作成動態影像播放、提供多媒體電腦查詢功能、開辟電教室、播放歷史故事影片等,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職能以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體現出來。
2.5 聯手學校教育,并充分發揮志愿者的作用
博物館可以將中小學課程內容選擇性地結合到文物講解中,讓文物講解更具針對性,在擴充青少年知識面的同時,讓其鞏固自身在學校學習的內容,這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學校文化課程的興趣[3]。這一點尤其是對中學生而言更是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學階段的學習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較小學階段的內容突然增加了很多,學生在理解和記憶上會有許多盲點。而各類博物館豐富的館藏和展覽則為學生們提供了“活的教科書”,多樣化的教育活動能讓他們與歷史“零距離”,使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同時,博物館要重視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活動。目前的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大多都是針對青少年學生,普遍認為幼兒的認知程度低,活動控制力弱,注意力不夠集中,到博物館會“看不懂,呆不住”。因此,博物館很少會主動與學前教育機構合作,面向學齡前兒童定期舉辦教育活動。隨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學齡前兒童已成為博物館重要的觀眾群體,博物館要采取多渠道、多層次的活動形式,讓學前教育機構了解博物館,為學前兒童提供適合他們的優秀展覽,專門為孩子設計教育游戲,開辟專屬孩子的幼兒活動專區,讓他們感受到博物館是一個能帶來快樂的場所,是他們總想著要來的地方。
另一方面,博物館可充分發揮志愿者的作用,建立第二課堂教育基地,開展豐富的教育活動,比如征文活動、歷史知識競賽或者朗誦、演講比賽等。多多地征募青少年志愿者,讓他們以服務的形式參與到博物館教育活動中,這樣就同時實現了博物館對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的教育功能,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職能。
3 結語
總而言之,在開放性教育和素質教育被社會愈加重視的今天,博物館青年教育職能所具有的教育意義漸漸凸顯出來,而這也是基于博物館教育對我國儲備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要在正確認識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關系的基礎上,積極采取合理的措施讓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職能得到充分發揮,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順利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姜冬青,龔建玲,夏永麗,等.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需求調查報告[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7(2).
[2]宋存國.淺析博物館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J].青年時代,2016(23).
[3]張媛媛.走進人生的第二課堂——淺談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