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運用文學寓言的形式來闡述哲理,是《莊子》一書的顯著特點。在《莊子》一書中有諸多簡短精悍的寓言,這些寓言不僅展示了《莊子》一書高度的文學美感,而且還折射出令人深思的德育思想光芒,猶如:心懷遠大理想,樹立鯤鵬之志、心志專注不分,聚焦一事一物、修身不為明污,葆本真與時行、不怨天不尤人,與人交以天屬。
關鍵詞:《莊子》 文學寓言 德育思想
一.心懷遠大理想,樹立鯤鵬之志
理想因其遠大而稱之為理想,它是照亮一個人奮勇前行的精神燈塔。沒有崇高理想的指引,一個人就可能迷失方向或者變得意志消沉。《莊子·逍遙游》中開篇就講“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1]。鵬不僅身軀大,而且還能“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由此,鯤鵬之志在莊子所描繪的意境中就被比喻成一種“背負青天”的遠大志向。騰躍不過數仞之高的鳥雀則永遠無法理解和企及鯤鵬的志向。這就是小志向和大志向之間的差別,就好像朝生暮死的蟲子不了解每月有晦朔兩天一樣,好比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有春秋之分一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對井蛙不可以談論大海,這是因為井蛙受制于自己生活空間限制不知道大海的存在;“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對夏天的蟲子不能談論冰,這是因為夏天的蟲子受到自己生長時間限制不知道冬天有冰產生。
即便兩個人同時掌握一種正確方法或技能,倘若用之于服務對象相異,所產出的社會作用也會有巨大不同。《莊子·逍遙游》中講述一個宋人有一種防止手龜裂的藥,但是世世代代僅用作于漂洗絲絮營生。后來這種藥方被另外一個人以一百金買去,用于吳國士兵在冬天與越國士兵水戰。吳國士兵因有這種藥保護手不受龜裂,戰斗力更強,因而大敗越國軍隊[3]。《莊子·外物》篇講了另外一個相似的寓言故事。任國一公子制作了巨大的漁線,并以五十頭牛作為釣餌投入東海,每天坐在會稽山上釣魚。任國公子這樣一等就是一年,終于有一天等到一條大魚上鉤。任國公子將魚剖開晾干,浙江以東和蒼梧山以北的民眾都得以飽食這條大魚。任國公子用這種釣魚之法所釣到的大魚,是那些每天同樣是釣魚,但只知在小溝渠里守望小魚的人們所無法達到的。[4]因此,心懷遠大理想并持之以恒地堅守,為之去傾注時間、熱情和智慧,是最終有所成就的必要條件。
二.心志專注不分,聚焦一事一物
做成一項事業、練就一項技能,需要勤于練習。若要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則需要將心注入,先做到專注而后才能達到極致。在這個過程中,心志不分、聚精會神和不為外物所干擾十分重要。《莊子·達生》中講述一個持竿粘蟬的老者,他能精準地捕獲蟬,做到毫無閃失。當問及老者為何能有如此高超技藝,老者說他此前常練習在桿上疊放丸子,五六個月里面能做到疊放兩個丸子而不會掉下來,然后再練習疊放三個丸子、五個丸子。通過這種練習,老者執桿時身體平穩得就像枯枝一樣,于是每次捕蟬就像拾取一樣不費氣力。與此同時,老者心中只專注捕蟬這件事,不會因其他事物而改變,“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5]。
《莊子·知北游》中談到一個捶鉤工匠,雖然已年八十歲,但是捶鉤工作過程中卻毫無差錯。當問及他的捶鉤之法,他解釋說他自二十歲就喜好捶鉤,對其他事物就好像視而不見,對于鉤以外的事物,他連看都不看,“年二十而好捶鉤,于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6]。年輕時的興趣和志向是事業的發源地,從所專注的興趣中找到樂趣,幾十年如一日不為外物所動,才能最終練就令人嘆為觀止的真功夫。
要做到專注,則需要祛除掉內心的驕矜、躁動和斗氣,進而回歸自性完備。《莊子·達生》中以物喻事講到一則斗雞的寓言。紀渻子為齊王馴養斗雞,已過十天,但雞仍然驕意十足,“方虛憍而恃氣”,不適合去參斗;再過十天,依然盛氣凌外,“猶疾視而盛氣”,不適合參斗;又過了十天,能不為外所動,“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其德全也”,這時才可參斗。結果是它的對手在見到這只雞的神貌后,甚至都不敢迎戰,見到它就拼命避開,“異雞無敢應戰,反走矣”[7]。由此可見,只有向內求,修煉自己心身,使得自己不斷完備,才可以讓一個人真正變得強大。君子成就一番事業,都是向內求,而不汲汲于向外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8]。真正的君子注重反身內省,以崇德和修德為先,君子之德猶如風一樣,小人之德像草一樣,風吹過草,草就隨著風向倒,“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9]
三.修身不為明污,葆本真與時行
一個人修養自己的德行,是為了使得自己自性完備,并不是為了向外人炫耀,更不是以凸顯自己高風亮節而貶低他人不足。一個人讀書獲得知識,是為了使得自己智慧圓滿,心懷天下和蒼生,不是為了彰顯自己聰明而指責他人愚笨。《莊子·達生》中講述了一則扁子和孫休之間的寓言。孫休這個人平時在鄉里也重視修身,遇有危難也表現勇敢,但是卻事事不順、懷才不遇,甚至被鄉里排斥摒棄和被州部驅逐。苦悶無助的孫休由此變得怨天尤人,就去向扁子求解其中的原因。扁子告訴孫休,古之圣人有所作為但不自恃己能、助長萬物但不自為主宰,“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接著,扁子直指孫休的過錯:“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10],意思是說現在孫休你有意紋飾才智以揭露他人愚笨,修養自身來顯露他人污穢,自逞明亮的樣子就好像捧著日月在頭上而行走。在老莊學派看來,真正有修為的人,心懷寬仁之心,行為不自異于眾人,“行不涯異”[11];做了好事善事也不故意留下痕跡,就像飛鳥一樣飛過天空而不留下足跡,“鳥行無彰”[12];懷抱天地之心,混同萬物,與民前行,“和光同塵”[13]。老莊學派的這些觀點和儒學所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5]有所共通,也和《文言傳》所講“寬以居之,仁以行之”[16]異曲同工。
一個人修身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本真自性又與時偕行,做到莊子語境下的“內不化而外化”[17]。“內不化”的意思是保持自己心靈純凈,不為外物所奴役而失去本性。人由天地化生,天地授予人以孔竅,如眼、耳、鼻、口等,以便使之日夜不停地流通氣息,有的人卻以嗜欲堵塞自己的天然孔竅,“天之穿之,日夜無降,人顧塞其竇”[18]。人的孔竅一旦被外物嗜欲堵塞,心就會變得笨拙。“外化”是與自然萬物的變化同游,與時偕行。人一旦拘泥于成見,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莊子·田子方》講述了東郭順子的君子之風,“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19],意思是說東郭順子這個人純真質樸,外貌猶如常人一般而心卻如天虛靜,順應萬物又保持本真,心境清正又能包容萬物。當東郭順子遇到無道的事物時,他只是端正自身而靜靜感悟,而他人邪惡之心也隨之自然消散。
一個人修身崇德,關鍵要落實到每日的實際行動中。《莊子·讓王》講述子貢乘坐大馬軒車去看望居于陋巷的子思。子貢看到子思生活簡陋,便問:“先生何病”?子思回答說:“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20]聽到這話后,子貢覺得非常羞愧,子思只是貧,而不是病。子思一直秉持著君子之德,并踐行之。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里,“貧”不是一件可恥之事,“君子憂道不憂貧”[21]。但是君子言過其行卻是非常可恥的事情,“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22]。
四.不怨天不尤人,與人交以天屬
《莊子·山木》中講述一則虛船觸舟的寓言。有船在河中行駛過程中,被一艘沒有人的空舟觸碰。因為前來觸碰的舟是空舟,即便是心胸狹窄的人也不會生氣。但是倘若舟上有人,則會一呼再呼,三呼不應就會惡聲相罵。同是舟碰船,空舟碰船則不怒,有人之舟碰船則發怒。因此,莊子告誡人們要避免此類煩惱,就應該“虛己以游世”[23]。莊子的這種精神,和孔子所講“不怨天,不尤人”[24]意思相近。
《莊子·山木》中講述了一則有關假國人林回放棄價值千金的玉璧,而背負嬰兒逃走的寓言。有人問林回為什么這樣做?林回說他與玉璧不過是利的結合,而與嬰兒卻是天性相連,“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以天性相連,在災難來臨時則會相互容納,以利益結合,在災禍逼近時則會相互拋棄,“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由此,君子之間相交也應該“以天屬”,即以天性相連,淡泊而又親切,而小人之間相交則雖甘甜而但易斷,“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25]
參考文獻
[1]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2.
[2]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3.
[3]參考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12.
[4]參考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458-459.
[5]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209.
[6]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376.
[7]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308.
[8]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232.
[9]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180.
[10]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313.
[11]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178.
[12]參考“鳥行而無彰”,見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185.
[13]參考“和其光,同其塵”,見陳鼔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90.
[14]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196.
[15]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23.
[16]劉大鈞、林忠軍譯注:周易經傳白話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17.
[17]參考“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見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378.
[18]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466.
[19]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338.
[20]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492
[2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236.
[22]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215.
[23]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321.
[24]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214.
[25]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327.
(作者介紹:邱兵,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建設研究、世界政黨比較研究)